摘要:近年来,随着极端天气频发及种植管理措施的差异,玉米“霉苞”现象日益突出,不仅导致籽粒产量锐减、品质下降,更因霉菌产生的毒素污染,对人畜健康构成严重威胁,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深入剖析玉米“霉苞”的发生原因,构建科学高效的综合预防体系,已成为当前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随着极端天气频发及种植管理措施的差异,玉米“霉苞”现象日益突出,不仅导致籽粒产量锐减、品质下降,更因霉菌产生的毒素污染,对人畜健康构成严重威胁,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深入剖析玉米“霉苞”的发生原因,构建科学高效的综合预防体系,已成为当前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玉米“霉苞”的核心成因解析
玉米“霉苞”本质是玉米果穗在生长发育、成熟收获及储藏过程中,受多种病原真菌侵染后发生霉变的现象,其发生与环境条件、品种特性、栽培管理及产后处理等多因素密切相关,各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加剧“霉苞”发生风险。
(一)环境因素:霉菌滋生的“温床”
环境条件是决定“霉苞”是否发生及发生程度的核心诱因,其中湿度和温度是最关键的两个因子,二者的协同作用直接为霉菌繁殖提供适宜条件。
- 高湿度环境:玉米从抽雄吐丝期到籽粒成熟期,对水分需求敏感且耐受度低。若此阶段遭遇连续阴雨、暴雨或田间排水不畅,会导致田间空气相对湿度长期高于85%,果穗表面持续湿润;同时,高湿环境会延缓籽粒脱水速度,使果穗内部水分含量长期维持在20%以上——这一水分条件恰好满足霉菌孢子萌发的需求。此外,收获后若未及时晾晒,或储藏环境通风不良、地面返潮,也会导致果穗吸湿回潮,为霉菌二次侵染创造条件。
- 适宜温度区间:不同致病霉菌对温度的适应范围略有差异,但多数引发“霉苞”的真菌(如黄曲霉菌、镰刀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玉米灌浆至成熟阶段多处于夏季高温期,若田间郁闭度高、通风透光差,局部温度可较外界高出3-5℃,形成“高温高湿”的微环境,加速霉菌菌丝生长和孢子扩散,短时间内即可导致果穗出现明显霉变。
(二)品种特性:抗病能力的“先天差异”
玉米品种对“霉苞”的抗性存在显著遗传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果穗形态、籽粒结构及自身抗病物质积累等方面,直接决定品种对霉菌侵染的“先天耐受度”。
- 果穗形态缺陷:部分品种果穗苞叶过长、过紧或苞叶层数过多,会导致果穗包裹过严,通风散热能力差,雨水或露水进入苞叶后难以蒸发,形成局部高湿环境;此外,若品种果穗轴较细、籽粒排列稀疏,易导致果穗出现“空隙”,使霉菌孢子更易侵入果穗内部,增加霉变风险。
- 籽粒抗性不足:籽粒的角质层厚度、果皮硬度及胚乳中蛋白质含量,与抗霉菌侵染能力正相关。角质层薄、果皮松软的品种,霉菌菌丝更易穿透籽粒表皮;而籽粒中赖氨酸、多酚等抗病物质含量低的品种,无法有效抑制霉菌生长,一旦被侵染,霉变速度远快于抗性品种。
(三)栽培管理:人为可控的“关键变量”
不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会破坏玉米田间生长环境,削弱植株抗逆能力,间接为“霉苞”发生提供便利,主要体现在种植密度、施肥方式及田间管理三个方面。
- 种植密度过高:为追求“高产”盲目增加种植密度(如超过品种推荐密度的20%以上),会导致田间植株郁闭,通风透光条件恶化。一方面,叶片相互遮挡导致光合效率下降,植株生长瘦弱,抗病虫害能力减弱;另一方面,郁闭环境会阻碍田间空气流通和水分蒸发,使田间湿度升高、温度积聚,形成利于霉菌滋生的微气候,尤其在多雨年份,“霉苞”发生率可较合理密度田块高出30%-50%。
- 施肥结构失衡:长期偏施氮肥(如过量施用尿素、碳酸氢铵),而忽视磷、钾及中微量元素(如锌、硼)的补充,会导致玉米植株营养生长过旺,茎秆细弱、叶片宽大,进一步加剧田间郁闭;同时,氮肥过量会降低植株体内糖分、多酚等抗病物质的积累,使植株更易受到霉菌侵染。此外,施肥时期不当(如灌浆期过量施氮)会延迟玉米成熟,延长果穗在田间的暴露时间,增加遭遇阴雨天气的概率。
- 田间管理粗放:玉米生长期间若未及时中耕除草,杂草与玉米争夺光照、水分和养分,不仅影响玉米生长,还会进一步恶化田间通风条件;同时,杂草腐烂后会增加田间病原菌数量,提高霉菌侵染风险。此外,病虫害防治不及时(如玉米螟、蚜虫等害虫蛀食果穗后形成伤口,或大斑病、茎基腐病削弱植株长势),会为霉菌提供“入侵通道”,显著提升“霉苞”发生概率。
(四)产后处理:阻断霉变的“最后防线”
玉米收获后的处理环节若操作不当,会导致已成熟或轻度带菌的果穗发生二次霉变,成为“霉苞”损失扩大的重要原因。
- 收获时机延迟:若因天气或机械原因导致收获时间推迟,使果穗在田间过度成熟,一方面,苞叶老化开裂,失去保护作用,果穗直接暴露在空气中,易受雨水冲刷和霉菌孢子侵染;另一方面,过度成熟的籽粒易脱落,脱落处形成伤口,为霉菌滋生提供“突破口”。
- 晾晒与储藏不当:收获后若未及时晾晒,或晾晒时摊晒厚度过大(超过10厘米)、通风不良,会导致果穗脱水缓慢,水分含量长期超标;若遇阴雨天气,晾晒中断还会导致果穗吸湿回潮,加速霉变。此外,储藏时若果穗水分未降至安全标准(玉米果穗安全储藏水分应≤13%),或储藏仓库温湿度控制不当、通风设备缺失,会导致果穗在储藏期间持续霉变,甚至引发整仓玉米毒素污染。
二、玉米“霉苞”的综合预防技术体系
针对玉米“霉苞”的多因素成因,需构建“品种选择为基础、栽培管理为核心、环境调控为辅助、产后处理为保障”的综合预防体系,从源头降低“霉苞”发生风险,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一)优选抗病品种:筑牢“先天防线”
选择抗“霉苞”能力强的品种是预防工作的首要环节,可从根本上降低霉菌侵染概率,具体选择标准如下:
1. 优先选择审定品种:选择经国家或省级农业部门审定、且在审定公告中明确标注“抗穗腐病”(“霉苞”主要由穗腐病引发)的品种,避免种植未经审定的“白牌品种”或抗病性不明的品种。
2. 关注品种形态特征:选择苞叶长度适中、松紧度适宜(果穗顶部能自然露出1-2厘米)、苞叶层数3-4层的品种,确保果穗通风透光良好;同时,优先选择籽粒角质层厚、胚乳饱满、果穗轴较粗的品种,提升籽粒自身抗侵染能力。
3. 结合区域适应性:根据当地气候特点选择品种,如多雨地区优先选择早熟或中早熟品种,缩短果穗在田间的暴露时间;高温高湿地区选择耐高温、耐高湿的品种,减少环境对品种抗病性的影响。
(二)优化栽培管理:打造“健康生长环境”
通过科学的栽培管理措施,改善田间微气候,增强植株抗逆性,从人为层面阻断霉菌侵染路径。
- 合理密植:严格按照品种推荐密度种植,如紧凑型玉米品种每亩种植4000-4500株,平展型品种每亩种植3000-3500株,避免盲目密植。同时,采用宽窄行种植模式(如宽行80厘米、窄行40厘米),提升田间通风透光能力,降低局部湿度和温度。
- 科学施肥: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土壤肥力状况确定氮、磷、钾配比,避免偏施氮肥。一般玉米全生育期氮、磷、钾施肥比例控制在1:0.5:0.8左右;在灌浆期喷施磷酸二氢钾(每亩用量100-150克,兑水50公斤),补充钾元素,促进籽粒灌浆和脱水,增强植株抗逆性。此外,注意补充锌、硼等中微量元素,可在播种时每亩施用1-2公斤硫酸锌作为底肥,提升植株抗病能力。
- 精细田间管理:玉米苗期和拔节期各进行1次中耕除草,疏松土壤,促进根系生长,同时减少杂草对田间环境的影响;雨季及时清理田间排水沟,确保田间无积水,降低田间湿度;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针对玉米螟可在大喇叭口期每亩施用3%辛硫磷颗粒剂1.5-2公斤丢心防治,针对大斑病可在发病初期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减少病虫害造成的伤口,阻断霉菌入侵通道。
(三)调控田间环境:减少“霉变诱因”
通过主动调控田间温湿度环境,破坏霉菌滋生的适宜条件,降低“霉苞”发生风险。
- 花期避雨调控:玉米抽雄吐丝期若遇连续阴雨,可在田间搭建临时防雨棚(采用塑料薄膜覆盖,高度高于玉米植株20-30厘米),避免雨水直接冲刷果穗;若无条件搭建防雨棚,可在雨后及时摇动玉米植株,抖落苞叶内的积水,加速果穗干燥。
- 后期排水降湿:玉米灌浆期若遇暴雨,雨后及时疏通田间排水沟,排除田间积水;同时,可通过去除玉米底部1-2片老叶、病叶,增加田间通风量,加速空气流通,降低田间湿度。
- 辅助脱水措施:若玉米成熟后期遭遇阴雨天气,可在果穗苞叶变黄后,人工剥开苞叶(保留顶部1-2层),促进果穗通风脱水;或采用机械辅助脱水,如使用田间风机吹风,加速果穗水分蒸发。
来源:淇泉老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