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谱(五十三)长豆角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5 05:45 1

摘要:长豆角,学名豇豆,是豆科豇豆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被广泛视作优质豆类蔬菜。其嫩荚肉质肥厚、口感脆嫩,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C及钙、磷、铁等矿物质,既可鲜食炒煮,也能加工腌制或晒干储存,兼具食用价值与经济价值,是我国南北方餐桌上常见的食材,也是农业生产中

长豆角,学名豇豆,是豆科豇豆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被广泛视作优质豆类蔬菜。其嫩荚肉质肥厚、口感脆嫩,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C及钙、磷、铁等矿物质,既可鲜食炒煮,也能加工腌制或晒干储存,兼具食用价值与经济价值,是我国南北方餐桌上常见的食材,也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

一、生长习性

长豆角对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但在生长过程中对温度、光照、水分和土壤有特定要求,具体表现为:

1. 温度:属喜温作物,不耐霜冻,适宜生长温度为20-30℃。种子发芽温度需稳定在15℃以上,低于10℃时发芽受阻;开花结荚期对温度敏感,高于35℃或低于15℃易导致落花落荚,影响产量。

2. 光照:多数品种为短日照作物,但部分早熟品种对日照长度要求不严格,在长短日照条件下均可正常生长。充足的光照能促进植株光合作用,减少徒长,提高结荚率,若长期光照不足,易导致叶片发黄、结荚量减少。

3. 水分:耐旱性较强,不耐涝。种子发芽期需适量水分,土壤过湿易引发烂种;幼苗期需控制水分,防止徒长;开花结荚期需水量增加,需保持土壤湿润,但田间积水会导致根系腐烂,因此种植时需确保排水通畅。

4. 土壤:偏好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或壤土,适宜土壤pH值为6.0-7.0。对土壤肥力要求较高,生长期需充足的氮、磷、钾元素,其中结荚期对钾肥需求显著增加,若土壤贫瘠,易导致荚果细小、产量降低。

二、分布范围

长豆角原产于非洲热带地区,后传入亚洲、美洲等地,目前已成为全球重要的豆类作物之一。在我国,长豆角栽培历史悠久,分布范围极广,南北方均有规模化种植:

- 南方地区:以广东、广西、福建、四川、云南等省份为主,因气候温暖、无霜期长,可实现一年多茬种植,是我国长豆角的主要产区,供应期从春季持续至秋季。

- 北方地区:包括山东、河南、河北、陕西、辽宁等省份,多采用春播夏收或夏播秋收的种植模式,部分地区通过大棚设施栽培,可提前或延后上市时间,弥补季节供应缺口。

- 整体来看,我国长豆角种植已形成“南多北少、设施与露地结合”的分布格局,依托不同地区的气候优势,实现了全年稳定供应,满足市场需求。

三、品种类别

根据荚果形态、生长习性及用途,长豆角可分为多个品种类别,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按生长习性分类

- 蔓生型:植株生长旺盛,茎蔓细长,需搭架攀爬,生长期较长,结荚期集中,产量高。代表品种有“之豇28-2”“青豇901”等,适合露地或大棚栽培,是我国目前种植面积最广的类型。

- 矮生型:植株矮小,无需搭架,株高通常在30-50cm,生长周期短,早熟性好,结荚集中但产量较低。代表品种有“矮脚早”“美国无架豇豆”等,适合密植或与其他作物间作套种,便于机械化管理。

2. 按荚果颜色分类

- 青荚型:荚果呈绿色或浅绿色,口感脆嫩,是市场主流品种,如“绿领8号”“赣豇3号”,适合鲜食炒食。

- 白荚型:荚果呈白色或乳白色,肉质细腻,风味清甜,代表品种有“白豇2号”,适合煮食或腌制。

- 红荚型:荚果呈紫红色或红棕色,外观独特,富含花青素,代表品种有“红嘴燕”,兼具食用与观赏价值,部分地区用于特色种植。

四、种植技术

长豆角种植需遵循“选种育苗、整地施肥、定植管理、病虫害防治”的流程,具体技术要点如下:

1. 选种与育苗

- 品种选择:根据种植地区气候、土壤条件及市场需求选种。南方多雨地区优先选择抗病性强的蔓生品种,北方寒冷地区可选择早熟矮生品种或采用大棚育苗;露地种植选耐强光品种,大棚种植选耐弱光品种。

- 育苗方法:春播时因温度较低,建议采用育苗移栽方式,提前在温床或大棚内育苗。将种子用55℃温水浸种15分钟,冷却后浸泡4-6小时,捞出沥干后播入营养钵,每钵播2-3粒种子,覆盖1-2cm厚细土,保持温度25-30℃,待幼苗长至2-3片真叶时即可定植;夏播温度较高,可直接露地直播,行距50-60cm,株距20-25cm,每穴播3-4粒种子。

2. 整地与施肥

- 地块准备:选择前茬未种植过豆类作物的地块,避免连作引发土传病害。种植前深耕土壤25-30cm,清除田间杂草与残株,打碎土块,使土壤疏松。

- 施肥管理:结合整地施足基肥,每亩施入腐熟有机肥2000-3000kg、复合肥(氮磷钾15:15:15)30-40kg,均匀撒施后翻耕入土,整平后做畦,畦宽1.2-1.5m,沟宽30-40cm,便于排水。

3. 定植与田间管理

- 定植时间:春播育苗移栽一般在当地晚霜过后,地温稳定在15℃以上时进行;直播则在终霜期后,温度适宜时播种。

- 搭架引蔓:蔓生型长豆角在植株长至30-40cm时需搭架,常用“人”字形架,架高1.5-2m,将茎蔓轻轻引至架上,避免折断,促进植株向上生长,增加通风透光性。

- 肥水管理:定植后至开花前,每亩施稀薄粪水1-2次,促进幼苗生长;开花结荚期需加大施肥量,每亩施复合肥20-25kg,每隔10-15天施一次,同时配合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溶液,提高结荚率;浇水遵循“见干见湿”原则,避免田间积水,雨季及时排水。

- 整枝打叶:生长旺盛期适当摘除下部老叶、病叶,减少养分消耗,改善通风条件;主蔓长至架顶时进行打顶,促进侧蔓萌发,增加结荚部位。

4. 病虫害防治

- 常见病害:主要有锈病、白粉病、根腐病。锈病与白粉病可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防治;根腐病可采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根防治,每株灌药液200-300ml。

- 常见虫害:主要有蚜虫、豆荚螟、红蜘蛛。蚜虫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雾;豆荚螟在开花期用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喷雾;红蜘蛛可用20%哒螨灵乳油1500倍液喷雾,注意叶片正反面均匀喷洒。

- 防治原则: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优先采用农业防治(如轮作、清洁田园)、物理防治(如黄板诱杀蚜虫),合理使用化学农药,严格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5. 采收

- 长豆角一般在花谢后7-10天,荚果饱满、颜色鲜亮、种子未明显膨大时采收,采收过早影响产量,过晚则荚果纤维化,口感变差。

- 采收时用剪刀从荚果基部剪下,避免拉扯植株,导致落花落荚,每隔2-3天采收一次,采收期可持续30-40天。

来源:淇泉老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