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经过长达一个月的强劲上涨后,近期A股市场显露出一定的疲软态势。大盘代表指数沪深300连续三个交易日跌幅超过0.5%,于周三收报4460点,较高点回落90点;以成长风格为主的创业板指数也从近期高点2980点跌至2899点;科创50指数作为科技板块的风向标,同样
在经过长达一个月的强劲上涨后,近期A股市场显露出一定的疲软态势。大盘代表指数沪深300连续三个交易日跌幅超过0.5%,于周三收报4460点,较高点回落90点;以成长风格为主的创业板指数也从近期高点2980点跌至2899点;科创50指数作为科技板块的风向标,同样连续两日走低,由1367点下行至1306点。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A股出现这一轮调整?
首要因素在于短期涨幅较大,部分资金选择获利了结。以创业板人工智能ETF为例,该产品兼具成长与科技属性,在8月8日单位净值为1.15,而截至9月1日,仅15个交易日内就攀升至1.72,累计涨幅高达50%。这样的快速上涨使得早期布局者收益显著,也引发了一部分谨慎投资者的退出行为。
其次,融资余额创出历史新高,触动了一些资深投资者的风险记忆。截至9月1日,A股融资余额达到2.28万亿元,正式突破2015年6月18日所创的2.27万亿元纪录。这一数据的高企,令市场回想起2015年去杠杆所带来的剧烈波动。从历史数据来看,沪深300指数走势与融资规模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当年融资余额见顶之后,A股市场出现持续性深度回调,因此当前诸多经验丰富的投资者出于风控考虑,更倾向于兑现盈利。
第三,估值水平引发警惕。目前,沪深300指数的TTM市盈率已升至2021年底以来的高位,而股权风险溢价(ERP)则处于两年多以来的低位。回顾2010年至今的十五年,该指数的估值中枢基本维持在12-13倍,尤其在2022年经济面临通缩压力后,长期未突破14倍。然而自上周起,估值站上14倍,而从A股历史牛市来看,无论是2014–2015、2016–2017还是2019–2021阶段,一旦估值突破该水平,往往意味着行情进入中后期。鉴于市场普遍认为本轮行情难以达到2015或2021年的高点,部分投资者选择了提前离场。
与此同时,股权风险溢价指标显示A股已进入高估区间。该指标综合考虑了无风险收益,对判断市场高低点具备较高参考价值。近日沪深300 ERP降至5.26%,低于近两年均值-2倍标准差(5.4%),显示当前市场整体偏贵。
第四,市场情绪指标触及阶段高点,反映交投已过度活跃。无论是沪深300、创业板指还是科创50,其换手率及成交量均创下自2024年10月8日以来的新高。极高的换手往往意味着交易情绪接近极端状态。此外,参与融资融券交易的投资者人数也伴随融资规模创出新高,甚至超过2024年10月8日——即上一轮行情启动前的高点。负债炒股的投资者数量重回2015年水平,也提示市场短期风险正在积聚。
尽管如此,我们不宜因上述四项因素就断定本轮行情已经结束。从根本上说,这一轮上涨的核心动力源于居民部门的“存款搬家”效应。自2020年以来,受疫情及地产行业调整影响,居民储蓄率明显抬升。在2019年之前的三十年中,居民新增存款占名义GDP的比例维持在9%-10%,而2020–2024年间该比例上升2个百分点,形成规模超10万亿元的“超额储蓄”。
若这部分资金持续流入股市,则可能对A股带来可观的流动性支持。根据中国银河证券设定的标准,“存款搬家”需满足两大条件:居民存款增速连续三个月下降,且该增速低于M2增速。最近七个月的金融数据正符合这一趋势。另一方面,2023年以来货币政策持续宽松,存贷款利率进入历史低位,理财产品与货币基金收益同步走低,存款吸引力相对减弱。
政策层面同样提供有力支撑。2023年起监管部门强化上市公司分红要求,2024年新“国九条”明确提出提升资本市场定位、完善退市机制、引导长期资金入市。2025年7月政治局会议进一步强调“增强资本市场吸引力和包容性”,显示出A股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正不断提升。
2025年5月以后,随着市场显著回暖,强烈的赚钱效应吸引机构和散户资金共同入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期市场的快速上升。所以,如果“存款搬家”这一底层逻辑没有逆转,加之宏观经济真正企稳复苏,那么当前市场的回调或仅属于牛市中的技术性修整。
那么若仍看好后市,应如何布局?如果经济复苏路径清晰,科技与成长风格预计仍将引领市场。事实上,自2024年9月24日行情启动以来,创业板与科创板的表现显著优于大盘股:创业板至今涨幅超90%,科创50指数同期上涨110%,而沪深300涨幅则未超过45%,显示成长板块仍为资金关注的重点。
综上所述,近期A股调整源于技术性回调、融资情绪过热、估值偏高及交易拥挤等多重因素,但市场中长期走势仍取决于居民资产再配置的持续性及宏观经济的复苏进程。投资者宜保持理性,在波动中识别真正具备成长潜力的主线方向。
来源:迷世书童H9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