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康复之路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5 08:55 1

摘要:一天上厕所二十几次,出门第一件事是找厕所,甚至不敢多喝一口水……这不是笑话,而是无数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的真实日常。

一天上厕所二十几次,出门第一件事是找厕所,甚至不敢多喝一口水……这不是笑话,而是无数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的真实日常。

65岁的退休教师张女士,在过去半年里经历了一场“厕所噩梦”——白天每隔30-40分钟就要跑厕所,常常刚上完厕所就又产生强烈尿意。最让她难堪的是,有几次在买菜途中突然尿急,还没找到厕所就尿湿了裤子。

“我现在连水都不敢多喝,出门就找厕所位置,广场舞也不敢跳了……”张女士向医生倾诉时眼眶泛红。这种难以启齿的困扰,在医学上称为膀胱过度活动症(Overactive Bladder,简称OAB)。

一、什么是膀胱过度活动症?

膀胱过度活动症是一种以尿急为主要特征的症候群,常伴有尿频和夜尿症状,伴或不伴有急迫性尿失禁。据统计,我国40岁以上人群OAB患病率达23.9%,其中像张女士这样以白天尿频、尿急为主,伴发急迫性尿失禁的病例占62%。

典型症状三联征:

1. 尿频:白天排尿≥8次(正常人4-7次)

2. 尿急:突发、强烈的排尿欲望,难以延迟

3. 急迫性尿失禁:尿急时来不及如厕导致的漏尿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患者认为这是年纪大了的自然现象,或者难以启齿而延误就医。实际上,OAB是一种可以治疗的疾病,及早诊断和干预非常重要。

二、为什么会得膀胱过度活动症?

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核心问题是逼尿肌不自主收缩。正常情况下,膀胱储尿时逼尿肌应保持松弛,当膀胱充盈到300-400ml时才会产生尿意。而OAB患者的膀胱就像“过度敏感的警报器”,在仅有少量尿液(通常

神经调控异常是重要病因:中枢抑制功能减退(特别是老年患者);膀胱传入神经过度敏感;逼尿肌细胞间异常信号传递。

除此之外,以下因素也会增加患病风险:年龄增长(40岁以上人群高发);女性(尤其是经历过妊娠和分娩的);肥胖;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脑卒中);泌尿系统感染等。

三、如何诊断膀胱过度活动症?

第一步:详细问诊

医生会重点询问:

(1) 每日排尿次数和尿量(通过排尿日记记录)

(2) 尿急程度(采用国际通用的评分量表,如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自我评价量表OABSS等)

(3) 漏尿频率和诱因

(4) 合并疾病(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需要注意,排尿日记是诊断OAB的重要工具,需要记录连续3天中每次排尿的时间、尿量、尿急程度和漏尿情况。这不仅有助于诊断,也能为后续治疗效果提供评估依据。

第二步:体格检查

(1) 泌尿生殖系统检查

(2) 神经系统检查(特别是骶反射等)

(3) 女性盆底肌力评估

第三步:辅助检查

(1) 尿常规、尿培养:排除尿路感染、血尿等

(2) 泌尿系统超声:评估残余尿量,排除其他泌尿系统疾病

(3) 尿动力学检查(可选):对于复杂性OAB,是诊断OAB的“金标准”,能够客观评估膀胱功能,但初始检查不推荐

四、膀胱过度活动症的阶梯治疗方法

第一阶梯:行为治疗(基础治疗)

(1) 生活方式干预:

① 控制体重:肥胖是OAB的重要危险因素

② 调整饮食:避免咖啡因、酒精、辛辣食物等膀胱刺激物

③ 合理饮水:每天饮水1500-2000ml,注意需分次饮水、避免一次大量饮水

④ 便秘管理:便秘会加重OAB症状

(2) 膀胱训练:通过延迟排尿,逐渐延长排尿间隔时间,重新建立膀胱的正常储尿功能。从延迟1-2分钟开始,逐渐延长至2-3小时排尿一次。

(3) 盆底肌训练:通过主动收缩盆底肌群,抑制逼尿肌的不自主收缩。每天坚持做凯格尔运动,连续收缩5-10秒后放松10秒,重复10-15次为一组,每天进行3组。

第二阶梯:药物治疗

目前常用的药物包括M受体拮抗剂和β3受体激动剂两大类,能够有效放松膀胱逼尿肌,增加膀胱容量,减少尿急感。药物治疗需要持续2-3个月才能显现明显效果,且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停药或调整剂量。

第三阶梯:介入治疗

对于行为治疗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以考虑:

(1) 肉毒素注射治疗:通过膀胱镜下逼尿肌注射肉毒素,有效抑制逼尿肌过度活动

(2) 经皮胫神经刺激:无创的神经调节治疗方法

(3) 骶神经调控:类似于“膀胱起搏器”,通过调节骶神经功能改善膀胱控制能力

五、张女士的康复之路

经过系统检查,张女士被确诊为中度膀胱过度活动症。医生为她制定了个体化治疗方案:

首先开始行为治疗:记录排尿日记,进行膀胱训练和盆底肌锻炼,同时调整饮食习惯,避免饮用茶和咖啡。

两周后复诊,症状有所改善,但尿急感仍然明显。医生为她加用了β3受体激动剂,这种药物能够选择性激活膀胱逼尿肌上的β3肾上腺素能受体,促进膀胱舒张,增加储尿容量。

治疗4周后,张女士的白天排尿次数从原来的18-20次减少到10-12次,尿急程度明显减轻。治疗12周后,排尿次数进一步减少到8-9次,已经能够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现在我又敢喝水了,每天早晨去公园散步,周末还能和老姐妹们一起去跳广场舞。”张女士欣喜地分享着她的变化,“最重要的是,找回了尊严和自信,不再时时刻刻被厕所束缚。”

六、预防与日常管理

膀胱过度活动症虽然常见,但通过以下措施可以降低发病风险:

(1) 坚持盆底肌锻炼:尤其是女性产后和围绝经期

(2) 保持健康体重:肥胖是OAB的独立危险因素

(3) 避免膀胱刺激物:减少咖啡、浓茶、酒精和辛辣食物的摄入

(4) 科学饮水:均匀分配饮水时间,避免一次大量饮水

(5) 积极治疗慢性病:如糖尿病、便秘等

(6) 定期体检:40岁以上人群应关注泌尿系统健康

七、结语

膀胱过度活动症虽然常见,但绝非不可治愈。通过规范化的阶梯治疗,70%以上的患者可以获得显著改善。记住三个“早”原则:

1. 早识别:关注白天尿频尿急症状

2. 早诊断:完善相关检查明确诊断

3. 早治疗:从行为治疗到精准医疗

如果您或您的家人正在经历类似困扰,不要认为是“年纪大了的正常现象”而默默忍受,也不要因为难以启齿而延误治疗。及时寻求泌尿外科医生的帮助,接受规范治疗,完全能够重获自在生活。

作者:刘莺 上海市同济医院/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泌尿外科

来源:纵相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