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特朗普连夜观看中国阅兵之后,第一时间在个人社交平台发文祝贺,只是顺带给中国提了一个要求,却让日本等几个盟友被惊出一身冷汗。
特朗普连夜观看中国阅兵之后,第一时间在个人社交平台发文祝贺,只是顺带给中国提了一个要求,却让日本等几个盟友被惊出一身冷汗。
那么,他到底说了什么?此举难道是在向中国示好?
当地时间9月2日,就在阅兵前夕,连续几天未在公开场合露面的特朗普,在白宫记者会上被问到一个尖锐问题:这是否是对美国的挑战?
他几乎是不假思索地连说了三次“不”,这出乎意料的“三连否”让在场的记者都有些错愕,更让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一些盟友感到心里发慌。
特朗普甚至还补充说,中美关系“很好”,这番话听起来像是春风拂面,但背后却藏着难以言说的苦衷。
美国近期的关税遏制政策效果不彰,反倒是自家的各行各业先撑不住了。美国大豆协会就曾直接写信给特朗普,警告再这么跟中国对峙下去,豆农们就要集体破产了。
所以,口头上的缓和,更多是出于现实的经济压力。然而,阅兵一结束,特朗普的另一面就暴露无遗。
他先是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祝愿中国人民度过一个“盛大持久的庆祝日”;可紧接着,他就让中方代为问候普京和金正恩,并意有所指地称他们在“密谋反对美国”。
这种祝贺与猜忌无缝衔接的奇特言论,几乎是自动将这场阅兵视为了针对美国的行动,心态之复杂,可见一斑。
他还提出了一个特殊的要求,希望中国能提及并铭记“美国在二战中的巨大支持”,以及为此付出的“鲜血”,试图在历史叙事中抢占一席之地。
要知道,日本可是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核心盟友国家,特朗普此话一出,着实让日本惊出一身冷汗,毕竟美国一旦选择亲中,那日本的位置可就有点尴尬了。
然而,比言论更具说服力的是行动。就在特朗普大谈“关系很好”的同时,五角大楼的机器正在高速运转。
一份美日联合演习计划已经敲定,时间就在9月11日至25日,而且,演习期间,美军打算将“堤丰”陆基中导系统,部署到日本的岩国基地。
这套系统可不是闹着玩的,它能发射“标准-6”和“战斧”导弹,攻击范围覆盖500至2000公里,目标是谁,不言而喻。
虽然美方初期宣称这只是“暂时性”部署,但谁都看得出,这很可能是在效仿菲律宾的剧本,把“暂时”变成“长期”,彻底钉在中国家门口。
一个更值得警惕的信号是,特朗普近期正在推动,要把“国防部”的名字改回充满火药味的“战争部”。这番操作,让他的口头缓和显得无比苍白。
当华盛顿在矛盾中摇摆时,日本的反应则直接得多——是毫不掩饰的焦虑和紧张。
在中国筹备阅兵期间,日本外交系统就没闲着,暗地里向欧亚各国发信,试图劝说大家不要派代表参加,想在外交上孤立中国。
结果却很尴尬,俄罗斯总统普京、朝鲜领袖金正恩等二十多位外国元首和国际组织负责人,齐刷刷地出现在了天安门城楼上,让日本的外交小动作成了个笑话。
在此之前,日本首相石破茂公开拒绝就战争罪行道歉,还企图用“军部失控”、“媒体煽动”之类的借口来推卸国家责任。对于慰安妇、南京大屠杀、731部队等铁证如山的罪行,他们更是选择性地避而不谈。
然而,就在日本极力美化侵略历史的时候,特朗普却在社交媒体上,将当年的日本直接定义为“一个极不友好的外国侵略者”。
这记来自盟友的“背刺”,无疑让东京方面感到五味杂陈,也让其自我孤立的困境,显得更加突出。
与美日的紧张不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天安门城楼上的景象,清晰地映照出亚欧大陆板块正在发生的悄然聚合。
俄罗斯总统普京不仅亲自出席,还将访问行程延长到了四天,这远远超出了普通国事访问的规格,充分体现了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稳固。
阅兵直播的镜头,也有意无意地多次捕捉到中俄朝三国领导人“同框”并亲密互动的画面,这无疑是对外部压力最直接的回应。
更令人瞩目的是,印度总理莫迪的身影也出现在了天津上合峰会,这是自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之后,他时隔七年再次访华。
双方讨论的议题非常务实:恢复直航、简化签证、重启稀土合作。这显示出亚洲两大国正试图超越分歧,共同谋求发展的强烈意愿。
与此同时,这股寻求战略自主的风,也吹到了欧洲。
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明确表示,欧盟在贸易和乌克兰问题上对美国“过于被动”,未来将坚决捍卫自身的主权与利益。
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维尔库宁也强调,会继续执行数字服务法和市场法,加强对科技巨头的监管。
这背后,是欧洲拒绝被美国无条件驱使,寻求独立外交路径的意志。
放眼全球,美国的传统影响力似乎也在松动。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正在酝酿承认巴勒斯坦国,并可能对以色列进行制裁。
而在美国的“后院”,关税战和对委内瑞拉的强硬政策,也正导致拉美国家集体疏远。
面对外界的种种解读、猜忌甚至阻挠,中国用一场盛大的仪式,清晰地展示了维护主权和利益的决心与能力,也对某些国家的好战倾向发出了严正警告。
最终,天安门城楼上,多国领导人并肩站立,其乐融融;而在日本岩国基地,周边居民对美军部署“堤丰”系统的抗议声不绝于耳。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场景,或许正象征着两种世界秩序构想的碰撞:中国的选择,是团结大多数人,一起走向未来的最优选择,不是吗?
信息来源:
观察者网2025-09-03《特朗普:不认为中国的阅兵是“对美国的挑战”》
观察者网2025-09-04《特朗普承认自己看了中国阅兵:美丽、印象深刻》
来源:闻史探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