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年后他替父重返贵州晴隆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5 08:37 1

摘要:八月的晴隆县沙子镇三合社区,稻香弥漫,宁静祥和。年逾花甲的邹蕴中从江苏远道而来,替父亲邹巧生重返这片他曾经奋斗过的土地。

八月的晴隆县沙子镇三合社区,稻香弥漫,宁静祥和。年逾花甲的邹蕴中从江苏远道而来,替父亲邹巧生重返这片他曾经奋斗过的土地。

“请问这是舒荣德家吗?我的父亲叫邹巧生,他是1966年支援村里农业发展的水稻种植技术人员……”邹蕴中走进舒荣德家院子,怀着忐忑和激动的心情问道。

开门的舒永明愣住了,随即激动地握住来客的手:“像,太像了!你和你父亲年轻时简直一模一样!快请进!”

邹蕴中(左)和舒永明(右)亲切交谈。(图/黄丙凤)

时间回到1966年,作为水稻种植技术专家的邹巧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告别刚满周岁的儿子和温暖的家,从江苏来到贵州晴隆,住进了舒荣德家。当时农村条件异常艰苦,但他没有一丝抱怨,而是专注于水稻种植。

当时,当地种植的水稻主要以麻粘、黄糯、白粘等为主,亩产仅四五百斤,每年交完公益粮后几乎所剩无几,无法满足温饱,常常要向周边的生产大队借粮食。

“年年都要跟碧痕的生产队借,今年借100斤苞谷来年就要还120斤谷子。”如今已经71岁高龄的舒永明对当年的事记忆犹新。

邹巧生的到来,带来了水稻新品种“农垦58”,更将先进种植管理技术倾囊相授。白天和群众一起下田劳作,晚上开会讲解注意事项,从播种到收割全程指导。当年,水稻亩产提高到1200至1500斤实现了翻番,县委组织了全县前来参观学习,还受到了省里表彰。

邹蕴中(左)和舒永明(右)走进稻田查看如今的水稻。(图/黄丙凤 杨乐)

不止如此,农闲之余,邹巧生还教群众酿制酱油、养蚕。让家人江苏邮寄蚕种,并传授舒荣德养蚕技术,帮助其售卖后,一分不少交给舒荣德。

“他还教我抓黄鳝改善伙食,鼓励我好好学习。他让我考上大学去江苏找他,我到现在都记得他家的地址……”舒永明凝视远方,语气中带着恋恋不舍。

当年稻谷收割完后,邹巧生离开了晴隆。虽然只在村里待了几个月,但大家对这位技术好、不怕苦不怕累,远道而来支援发展的专家满怀感激和敬意。

“父亲临终前一直念叨,舒家人待他比亲人还亲,有好吃的总舍不得吃,留给他。”邹蕴中哽咽道,“他嘱咐我一定要代他回来看看,说声谢谢。”

走在父亲曾经劳作的土地上,邹蕴中仿佛看到了父亲当年忙碌而坚定的身影。他感慨道:“以前只听父亲零星提起,如今站在这里,我才真切地感受到父亲的伟大!”

如今,这个曾经贫困的小村庄,在国家政策的帮扶下,在众多如邹巧生这样的支援者的帮助下,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宽敞的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崭新的楼房代替了昔日的茅草房,村里还发展起了特色产业,群众的生活蒸蒸日上。

而不变的,是百姓心中那份对帮扶之情、奉献之义的深刻铭记。

“父亲,这里,现在大家的生活都过得非常好,也还有很多人记得您。”邹蕴中站在田埂上,望着稻浪,轻声道。

这段跨越千里的寻迹之旅,不仅是儿子对父亲的缅怀,更是奉献精神的延续和传承。而这段温暖人心的故事,也将激励更多的人投身到乡村建设中来,续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壮丽诗篇。

通讯员 黄丙凤 杨乐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允凤

编辑 宋洁

二审 张恒

三审 许邵庭

来源:春桃说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