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二十四节气歌,大家还会背吗?除了立秋吃西瓜、冬至吃饺子,大家对二十四节气还有哪些了解呢?你是否知道,“二十四节气”在国际气象界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而且在2016年11月30日,我国
二十四节气
将古代科技照进现实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二十四节气歌,大家还会背吗?除了立秋吃西瓜、冬至吃饺子,大家对二十四节气还有哪些了解呢?你是否知道,“二十四节气”在国际气象界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而且在2016年11月30日,我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人的智慧结晶,是人们对气候、气象、星象等自然界现象长期综合观测后得出的结论。翻开浩瀚的中国古代科技史我们可以看到,早在周朝时,人们就已经掌握用土圭测量日影的方法,来测定夏至、冬至、春分和秋分等四个节气。到战国后期,《吕氏春秋》记载的“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随着古代天文科技的发展,到了21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才有对“二十四节气”的完整记录。西汉淮南王刘安,崇尚道家学说,但也博采先秦诸子百家中一些思想理论之长,怀着治国安邦的雄才大略,在八公山麓招贤纳士,著书立说,编撰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淮南子》。这部《淮南子》对人类科技文明发展的历史巨献,就在于它第一次从宇宙观和自然观的角度,科学、完整地记载了“二十四节气”,并把它纳入自己思想体系的自然整体论之中。因此从西汉起,“二十四节气”受到历朝历代的重视和沿用,指导农业生产不违农时,按节气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中华农耕民族,赖此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兴旺发达。
有人说,从农耕时代走来的二十四节气,在快速城市化的中国,已经没有用武之地了。其实不然,先不说与各种节气相关的饮食习俗依然流行,从历史发展来看,节气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丰富、与时俱进的,而且始终保持旺盛的活力。比如清明,原本是一个提示农民抓紧春耕的节气,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融入寒食节的习俗,形成了祭拜扫墓、踏青出游两大代表性节俗,而后又有了慎终追远、缅怀先烈等内容。近现代以来,各地农民根据气温、降水、物候的变化,不断修改和完善与节气相关的农谚,将二十四节气本地化。比如,以前的农谚说“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表示谷雨之后,寒冷的天气基本上结束了;如今在一些地方改成“谷雨雪断霜未断,杂粮播种莫延迟”,成为农民安排农事的新依据。
“二十四节气”,中国古代“制天命而用之”的科技典范,是中国人道法自然、崇尚和谐、珍视生命的重要表现,更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从古至今影响整个华夏大地,而且,又远播世界全球,正如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评价:“中国人在许多重要方面有一些科学技术发明,走在那些创造出著名‘希腊奇迹’的传奇人物前面,和拥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财富的阿拉伯并驾齐驱,并在公元三世纪到十三世纪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二十四节气”亦然如此,只要我们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做到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实现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古人的气象文化和气象智慧,在今天建设世界气象强国和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繁荣的征程中必能发出夺目光彩。
编辑|奇奕轩
审核|何 晨
签发|郑玉峰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