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执行工作,作为司法程序的“最后一公里”,肩负将当事人“纸上权益”转化为“真金白银”的使命,固然需要以“雷霆手段”捍卫法律的刚性权威,但“春风化雨”般的柔性智慧也同样不可或缺。
□ 高歌 甄北江
执行工作,作为司法程序的“最后一公里”,肩负将当事人“纸上权益”转化为“真金白银”的使命,固然需要以“雷霆手段”捍卫法律的刚性权威,但“春风化雨”般的柔性智慧也同样不可或缺。
近日,秦皇岛市海港区人民法院执行干警在执行两起涉民生案件中,面对法律义务与被执行人生计的交织,将司法的善意精准滴灌到了群众的生活场景之中,展现了新时代善意文明执行的温度。
在被执行人李某、张某某与贾某某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中,被执行人李某、张某某除被保全的一套房产外,并无其他可供执行的财产。执行干警多次尝试联系被执行人,耐心沟通协商还款方案。然而,对方始终以“暂无偿还能力”为由推诿,致使执行一度陷入僵局。
近日,申请执行人贾某某向法院提供线索称,发现两名被执行人在开发区某市场经营牛羊肉店铺。执行干警到达店铺后,敏锐地发现,因账户被冻结,二被执行人经营店铺使用的收款码已非被执行人名下账户,有转移财产的苗头。面对这种情况,执行干警没有急于采取强制措施,而是耐心释法明理,从生意难做到家庭负担,站在被执行人的角度,理解他们生活的艰辛,拉近与被执行人的距离,然后告知借债应该还钱的道理和拒执的法律后果。
执行干警诚恳地说:“我们知道你们靠这个店吃饭,你们一个人跟我们回法院,咱们好好商量个可行的还款计划。”这一灵活策略,深深触动了被执行人。回到法院后,经过深入沟通,被执行人的“心结”被执行干警的善意与理解逐渐解开,履行了全部执行款项,案件得以圆满执结。
善意文明执行的温度,不仅体现在白天的市场,也延续到夜晚的烟火。7月28日傍晚,执行局接到线索,另一起案件的被执行人宋某某正在某夜市经营烧烤摊位。此时,夜市人潮涌动,热闹非凡。
这一次,执行干警再次将沟通、引导、共情作为首选。他们到达夜市后,没有立即上前,而是如同普通游客般,默默站在摊位不远处,安静地等待,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被执行人及其经营活动的负面影响。这一等,就是两个多小时,直到21时许,宋某某开始收摊。这时,执行干警才上前亮明身份。一句朴素却充满力量的开场白瞬间拉近了距离:“我们知道您做生意不容易,特意等您收摊再谈。”
这声“不容易”让被执行人宋某某紧绷的神经放松下来,开始与执行干警袒露心扉。原来,宋某某生意亏损欠下货款,一直靠夜市摆摊艰难维持生计,并努力一点点偿还债务。了解到这一情况,执行干警现场搭建沟通桥梁,立即联系申请人,说明被执行人宋某某的实际困难和积极偿债的意愿。
在执行干警的耐心调解和引导下,申请执行人表示理解宋某某的境遇,自愿放弃了部分利息。宋某某深受感动,当场东拼西凑,将6500元执行款交给了申请人。该案至此执行完毕,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
从人声喧闹的市场店铺到霓虹闪烁的夜市烧烤摊,法律因俯身倾听群众生计而更显庄严,人们因感受到司法的温度而回报以更深的信任,最终转化为履行义务的内在动力。海港法院的执行干警以“行”感人,用“善”促执,在彰显司法权威的同时,既守护了烟火气,更传递了司法温暖与人文关怀。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