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在前不久,WTT中国大满贯的门票已经在大麦网预售。按照官方的公布,9月底的大满贯赛3776元的单日通票、1888元的单场决赛前排座位,让不少球迷直呼“比看演唱会还贵”。
就在前不久,WTT中国大满贯的门票已经在大麦网预售。按照官方的公布,9月底的大满贯赛3776元的单日通票、1888元的单场决赛前排座位,让不少球迷直呼“比看演唱会还贵”。
根据官方数据,2025年WTT中国大满贯八极场决赛日的A档单日通票定价3776元,覆盖10月5日全天赛事,包括男单决赛和青少年决赛。
单场最高票价则为1888元,主要集中在10月4日和5日的前排座位。二号馆的票价区间为88元到1388元不等,其中1388元档还附带VIP休息室、球员训练观摩和茶歇服务。
如果只看数字,你可能会觉得并不离谱。毕竟,国际顶级赛事卖高票价并不罕见,但问题出在相对值。
2024年同类通票最高价约为3576元,今年涨了200元,而部分边缘座位的涨幅更大,从原本的E档直升C档,单张涨幅高达600元。
换句话说,即便不是黄金位置,成本也在水涨船高。球迷吐槽的核心并不是“贵”,而是“性价比”。
拿演唱会作参照,顶级歌手内场票普遍在1500元至2000元之间。对比之下,1888元看一场可能只持续二三十分钟的乒乓球单打,就显得格外离谱了。
更别提乒乓球赛事还存在“盲盒”属性,观众买票时并不知道具体对阵组合。买了高价票,却可能碰上实力差距过大的“一边倒”,观赛体验难免打折。
从横向比较来看,同样是WTT体系赛事,重庆冠军赛的单场最高票价为1388元,显得亲民得多。
当然也有不同声音,支持者认为,WTT中国大满贯的价值不仅在于一场比赛,而在于综合体验。
首先,这是一站积分含金量极高的赛事,冠军积分高达2000分,等同奥运会金牌。在场的几乎是全球最顶尖的250名球员,含金量远超普通赛事。
其次,赛事票价还包含额外权益:凭票可免费进入首钢园大满贯公园,享受园区折扣和青少年决赛观赛联动。对铁杆球迷来说,这是一种沉浸式体验,而不是单纯的几十分钟对决。
但问题在于,这套逻辑并不足以消除大多数观众的顾虑。因为球迷最直观的感受是“花了多少钱,看了什么内容”。福利可以锦上添花,但票价永远是最硬的门槛。
值得注意的是,官方在票务规则上做了细致安排。比如9月9日前免费退票,9月10日至22日收取20%手续费,23日后不可退票(除非赛事取消)。
此外为了防止黄牛炒作,观众入场需携带身份证原件,并通过人脸+证件+座位三重验证。
甚至在选座时,球迷还被提醒尽量避开大屏幕侧的低视线区。这些细节安排看似周全,但本质上也暴露出一个事实:票价上涨已经触碰到球迷的敏感神经,以至于“怎么避坑”都成了热议话题。
从市场操作的角度看,这说明WTT的商业团队并不是没意识到争议,只是仍然选择把票价往上抬。这背后的逻辑很清晰:赛事要实现更高的营收,门票是一块绕不开的收入来源。
而在另一边,日本横滨的WTT冠军赛刚刚交出,近九成上座率的成绩单,WTT CEO丹顿也在媒体专访中直言,乒乓球要想成长,必须吸引更多中国以外的观众。
两个新闻放在一起,对比鲜明,恰好勾勒出WTT正在面对的核心矛盾:如何在乒乓球全球商业化铺排与推广之间找到平衡。
在谈到未来发展时,丹顿没有回避乒乓球的弱点:奖金规模与网球、羽毛球相比仍然落后。
WTT目前的总营收约为5000万美元,奖金约1500万美元,而目标是在5年内把奖金提高到3000万美元,这几乎意味着营收要翻倍。
丹顿也提到要做到这一点,单靠中国市场显然不够。丹顿明确提出,“我们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吸引中国以外的球迷”。
丹顿说:目前WTT系列赛事的转播权收入目前占到15%,但主要来自中国和日本;要实现规模扩张,就必须打开更多市场。
WTT已经在美国投资大满贯赛事,就是这种思路的体现。丹顿甚至直言,未来如果要在横滨体育馆这样的大场馆办赛,必须要有更多非中国球迷买单。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WTT在中国赛事敢于开出高票价。对丹顿来说,中国市场的消费能力和乒乓球的群众基础,意味着这片市场可以承受一定程度的价格压力。
站在丹顿的角度来看WTT系列赛事,在今年以来除中国市场之外的比赛,几乎可以说是惨淡。例如美国大满贯、瑞典大满贯的非球星出战的场次,观看的人数寥寥无几。
这还是在瑞典也是乒乓球历史强国的前提条件下,所以丹顿对于中国市场之外的海外市场的扩张,显得尤为执着。
这就可以明显看出,为什么在雨果拿到世界杯男单冠军,世锦赛男单亚军,张本智和拿到横滨冠军赛冠军,莫雷加德拿到瑞典大满贯赛男单冠军之后,WTT 官方的态度。
如果WTT想要开发海外市场,那么他就要培养中国球员之外的明星球员,以便带动乒乓球项目的普及,影响比赛的票房。
所以,我们老感觉WTT好像在针对中国球员。其实并不是,毕竟现在WTT还得指望中国球员为他们买票。
也正是因为如此,WTT目前奉行的是一个在国内“收割”,一个在海外“扩张”,这就是WTT当前的商业逻辑。
这样再把两个新闻放在一起看,问题就清楚了:WTT要在五年内实现奖金翻倍,需要门票、赞助、转播权的多线并进。
而在中国市场,高票价是一种快速增加营收的手段。但乒乓球的观赛逻辑和足球、篮球不同,比赛时间短、结果悬念大,但票价一旦超过心理阈值,就很容易引发反弹。
观众不是单纯看一场球,他们在权衡投入与产出。如果觉得被当成了“冤大头”,很难形成长久的消费黏性。
反观横滨的成功,靠的是合理票价和市场匹配度。90%的上座率证明,只要价格和体验挂钩,乒乓球依然能吸引大批观众。
未来WTT要想实现全球化,或许更应该借鉴这种平衡,而不是一味把价格推高。否则,短期收入或许能增加,但长期口碑未必能维持。
来源:伦勃朗的视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