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连重工最新披露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显示,公司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74.53亿元,同比增长6.38%;利润总额3.66亿元,同比增长13.11%,两项指标增速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截至8月末,公司在手合同金额达345.3亿元,交货期主要分布在2025-2
一、业绩增长的AB面:大连重工的启示
大连重工最新披露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显示,公司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74.53亿元,同比增长6.38%;利润总额3.66亿元,同比增长13.11%,两项指标增速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截至8月末,公司在手合同金额达345.3亿元,交货期主要分布在2025-2027年。
表面看,这是一份令人振奋的半年报。但作为经历过五轮牛熊的投资者,我更关心的是:当这份"利好"公之于众时,机构们究竟在做什么?是借利好派发筹码,还是继续加仓?这让我想起行为金融学中的"信息反应过度理论"——散户往往对公开信息做出过度反应,而机构更关注信息背后的资金博弈。
二、市场的罗生门:谁在定义利好利空
其实,无论怎么看,关于利好或利空,都是屁股决定脑袋,都是「小马过河」。去年我亲历的一个案例至今记忆犹新:某医药龙头突发利空,研报集体唱空,股价却在一个月内逆势上涨30%。这正印证了华尔街那句老话:"Buy the rumor, sell the news"(买入传言,卖出新闻)。
通过长期观察,我发现一个残酷事实:多数时候,利好或利空就是做给散户看的心理游戏。当90%的投资者看多时,那10%的机构可能正在反向操作。就像索罗斯说的:"世界经济史是一部基于假象和谎言的连续剧。要获得财富,做法就是认清假象,投入其中,然后在假象被公众认识之前退出。"
三、数字不会说谎:量化工具下的真相
可能有人会质疑:机构动向真的能被捕捉吗?这让我想起在清华实验室做的数据挖掘项目——现代计算机连你点外卖的口味偏好都能预测,何况具有规模性、重复性的机构交易行为?关键在于找到正确的观测维度。
上图是我用了十年的量化系统生成的机构资金图谱。橙色柱体代表机构活跃度,它不预测涨跌,但能清晰显示:当媒体集体唱空迪哲医药时,机构资金却在持续流入。这就像台风天的气压图,散户看到的是暴雨倾盆,量化工具显示的是低压中心正在移动。
四、血泪教训:那些年我错信的"利好"
最让我痛心的案例是去年操作的纳瑞雷达。7月14日盘后披露中报净利润暴增8倍,我兴奋地加仓,结果股价反跌10%。后来用系统回测才发现:利好公布前,机构活跃度已连续三周下降。
这让我想起彼得·林奇的警告:"如果你花13分钟研究经济,你就浪费了10分钟。"市场从来不是简单的"利好=上涨"的数学题,而是机构与散户的心理博弈。就像大连重工现在的业绩增长,关键不在于数字本身,而在于机构如何解读这些数字。
五、从情绪驱动到数据驱动
十年前刚入市时,我也沉迷于解读财报、追踪新闻。直到有天在图书馆翻到《随机漫步的华尔街》,才恍然大悟:没有交易行为验证的"利好",就像没有地基的摩天大楼。
投资就像下棋,不能只看眼前一步。通过量化分析,我们可以看清整个棋局的走势。大连重工的例子告诉我们,光看业绩是不够的,关键是要看懂数据背后的故事。
我突然想起那个用十年时间明白的道理: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真正的价值不在已知的利好里,而在未被发现的数据轨迹中。
声明:
本文提及的所有信息均来自网络,若涉及版权问题,请通过合法渠道与作者联系。
任何以本人名义推荐个股或收取费用的行为均属诈骗,请投资者保持警惕。
来源:风吟鹤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