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81年,列宁格勒一所普通中学的历史课上,老师讲到”战后苏联的伟大成就”。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81年,列宁格勒一所普通中学的历史课上,老师讲到”战后苏联的伟大成就”。
窗外是白雪覆盖的街道,教室里却有人悄悄咕哝了一句:“那怎么家里连面包都买不到?”没人敢笑,也没人接话。
那年冬天,面包配给的时间一拖再拖,人们排了十几个小时的队,买到的却是黏糊糊的黑面包头,带着点酒糟味。
这不是战争年代。
这是冷战后期的苏联。
说起来难以置信,一个有着全球最大耕地面积、三大平原横贯东西的超级大国,竟然要靠进口粮食续命。
而给它“输血”的,正是那个它最忌惮的对手——美国。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故事得从1950年代说起。
那时候的苏联,在斯大林的主导下,几乎把全国的资源都砸进了重工业和军工。
坦克造得飞快,核弹试验一轮接一轮,太空竞赛更是抢在美国前面。
但在田间地头,情况就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了。
农业机械化推进缓慢,大量劳动力被抽调去城市工厂,农村缺人、缺技术、缺投入。
而且苏联的农业政策一向集中统一,计划分配,农民种什么、种多少、怎么种,全由上面拍板。
遇上丰年还好,灾年一到就麻烦大了。
1972年就是个典型例子。
那年,苏联的粮食主产区遭遇极寒天气,很多地方连播种都来不及完成。
干旱也跟着来,像乌克兰和伏尔加河流域这些关键产区,收成直接砍了一半。
眼看国内粮仓空得发慌,苏联高层不得不悄悄派人到西方谈判,大量采购粮食。
谈判地点选在了瑞士日内瓦,苏联代表团低调入场,不准媒体公开报道。
对面坐着的,是美国农业部的几位高级代表和几家大粮商。
会场气氛紧张,苏联人明确表示要买几百万吨小麦,而且越快越好。
美国人一边点头,一边暗自盘算: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彼时正值尼克松政府推行“粮食外交”,他们意识到,苏联的粮食依赖已经不是短期问题,而是结构性漏洞。
于是交易刚完成,美国马上开始控制全球小麦价格。1972年,苏联买入的小麦是60美元一吨,到了1975年,价格涨到了180美元。
等到1980年,里根政府干脆一刀切,限制对苏出口粮食。
这一下,苏联的粮食危机彻底爆发。
东欧兄弟国家的粮援中断,国内配给制度频频崩溃,黑市交易活跃起来,连军队的口粮都开始缩水。
那会儿的《真理报》偶尔也会提“供应紧张”,但从不细说。
可在莫斯科、列宁格勒、基辅的街头,排长队成了日常。
老太太们早上五点起床,只为抢到一块奶酪。
有人忍不住抱怨:“我们不是赢了太空竞赛吗?怎么现在连黄油都没了?”
这事儿传到华盛顿,美国国务院的分析报告上写着:“苏联的粮食短缺已影响到社会稳定。”而CIA则开始研究“粮食作为战略工具”的可行性。
从这件事往回看,其实早有迹象。
苏联的农业问题从来不是“资源不够”,而是“结构失衡”。
全国22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830万平方公里的平原,按理说绰绰有余。
但大部分集中在气候恶劣的地带,比如西伯利亚。
真正适合耕种的地方,比如乌克兰、南俄平原,面积远远不够支撑1.9亿人口的长期需求。
而且农业技术落后,抗灾能力极差。
一场天气异常,产量就可能腰斩。
再看美国,同样是大平原国家,却有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天然灌溉系统,气候温和、土壤肥沃。
加上重视农业科技、鼓励私人资本,美国成了全球粮食出口第一大国。
这一来一去,苏联逐步被套牢。
到1989年,苏联进口的谷物中,超过70%来自美国。
而那年,苏联国内的谷物库存只够维持三个月。
如果美国突然断供,后果不堪设想。
而就在这一年,一份内部简报在苏共中央高层传阅,上面写着:“目前国家粮食进口依赖过高,库存不足,建议尽快调整农业投入结构。”但没等调整开始,事情就已经失控。
1991年,苏联解体。
外界多认为是政治体制崩溃、经济改革失败,其实从民间的角度看,最直观的感受是:吃不上饭了,国家就不被信了。
而这事儿,中国不是没经历过。
从1959年到1961年,那段三年困难时期,很多地方都出现了严重的粮食短缺。
后来改革开放初期,国家高度重视农业投入,建立了粮食储备系统。
1997年,中储粮正式成立,开始承担起“压仓石”的角色。2006年,美国再次动用“粮食武器”,宣称小麦减产,试图炒高全球小麦价格。
这次的目标,正是中国。
可没想到,中国不慌不忙地从储备库里投放小麦,稳定价格后又在低位买回库存。
整个操作下来,市场稳了,美国的投机资金反倒亏了上百亿美元。
不过说实话,中国也不是每次都能避开风险。
在2001年加入WTO前后,为了换取入世资格,中国取消了对大豆的进口限制。
美国大豆随即大量涌入,国内大豆价格暴跌,不少农企破产,一些被外资收购。
这事儿后来被当成典型案例反复研究。
也正是从那之后,国家对粮食安全的重视程度陡然上升。“饭碗要端在自己手里”不再是口号,而是具体的政策和制度安排。
2013年,中储粮在全国建成了完整的粮食储备流通体系。2020年疫情暴发,全世界粮食供应紧张,中国市场却没出现恐慌性波动。
有业内人士说:“我们知道仓里有粮,心里就不慌。”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敢轻易动这个主意了。
参考资料:
【Robert Paarlberg,《Food Politics: What Everyone Needs to Know》,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3】
【Stephen Kotkin,《Armageddon Averted: The Soviet Collapse, 1970–2000》,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Vera Tolz,《Russia‘s Own Orient: The Politics of Identity and Oriental Studies in the Late Imperial and Early Soviet Periods》,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
【Thomas W. Zeiler, “Grain Power: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oviet Union in the 1970s,” Diplomatic History, Volume 42, Issue 3, 2018】
来源:风中舞动的芦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