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黄庭坚都用过,男人过35才懂的东方审美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5 10:24 2

摘要:南京博物院藏的洪武青花梅瓶,瓶底“赏赐”二字与瓶身“岁寒三友”纹样形成奇妙呼应——它曾是朱元璋赠予徐达的御礼,后经家族传承流入民间,如今成为博物馆的文明标本。这只梅瓶的流转,恰似一条微缩的“使用者更迭链”:从皇室到勋贵,从家族到公众,不同时代的使用者用它储酒、

南京博物院藏的洪武青花梅瓶,瓶底“赏赐”二字与瓶身“岁寒三友”纹样形成奇妙呼应——它曾是朱元璋赠予徐达的御礼,后经家族传承流入民间,如今成为博物馆的文明标本。这只梅瓶的流转,恰似一条微缩的“使用者更迭链”:从皇室到勋贵,从家族到公众,不同时代的使用者用它储酒、礼赠、收藏,却始终未脱离“实用为基、情感为核、审美为魂”的文明基因。

一、唐代:商旅与市井的“实用基因”——文明的包容与落地

1972年陕西昭陵出土的唐三彩梅瓶,内壁残留着“烧春酒”的酒渍,瓶颈处有明显的绳索勒痕——这是唐代驼商穿越丝绸之路的实证。彼时梅瓶的核心使用者是往返于长安与西域的商旅、西市酒肆的店主、寻常百姓家的主妇,他们选择“小口、丰肩、瘦底”的器型,本质是对“实用”的极致追求:窄口可防酒液洒漏,丰肩能增大储酒量,瘦底便于在驼背上固定。这种设计暗合了唐代“开放包容”的文明特质——为适应跨地域贸易而生,却又在市井中落地生根。

唐代市井使用者赋予梅瓶“人情温度”的初显。洛阳出土的五代“醉仙楼”款梅瓶,腹部印着“醉三巡”字样,是酒肆用来标识酒品的“广告工具”;河北邢台晚唐窑址的“百家姓”梅瓶残片,证明酒肆已为熟客定制专属酒器。此时的礼赠行为尚属朴素:商旅间互赠梅瓶以表“一路平安”,百姓节庆时用梅瓶装酒送亲友以表“丰年之喜”,虽无繁复仪式,却奠定了“以瓶载酒、以酒传情”的基因底色。

(明永乐白釉暗划折枝花果纹梅瓶 故宫博物馆藏)

唐代官窑与民窑的梅瓶并无严格界限,西安博物院藏的邢窑白釉梅瓶,与同期民窑梅瓶在器型、纹样上高度相似——这恰是盛唐文明“兼容并包”的体现:实用基因不分阶层,审美偏好全民共享,梅瓶作为“通用容器”,成为连接市井与宫廷、本土与异域的文明纽带。

二、宋代:文人与宫廷的“风雅基因”——文明的精致与分化

宋代梅瓶使用者首次出现“雅俗分流”:文人阶层与皇室贵族成为核心群体,他们将梅瓶从“市井酒器”升格为“审美载体”,推动文明基因向“精致化、礼制化”转型。

文人使用者赋予梅瓶“留白写意”的风雅。故宫藏北宋定窑白釉梅瓶,高23.5厘米、口径3.5厘米,比例经过精准测算——成人托举时需挺胸抬头,倒酒时酒线如银链垂落,暗合“饮酒需正身”的古训。苏轼、黄庭坚等文人在雅集中必用梅瓶斟酒,“执瓶如握笔,倾酒如行墨”,将书法的“提按顿挫”融入使用场景。他们互赠的梅瓶多绘疏梅、竹石、寒江独钓,苏州博物馆藏南宋影青釉梅瓶仅绘一叶扁舟,留白占瓶身三分之二,尽显“平淡天真”的审美——此时的梅瓶,已成为文人表达精神追求的“文化符号”。

宫廷使用者则注入“等级秩序”的礼制基因。北宋汝窑天青釉梅瓶釉料加入玛瑙碎屑,仅为皇室专用;“宣和款”梅瓶颈部暗刻回纹,瓶底篆书“御制”,是皇权的可视化象征。宋徽宗在《宣和画谱》中明确规定“梅瓶形制需合仪轨”,将器型、纹样与宫廷礼仪绑定。此时的礼赠成为“权力表达”:皇帝赏赐功臣用绘有龙纹的梅瓶,象征“恩宠有加”;皇室宗亲互赠用缠枝莲纹梅瓶,寓意“血脉相连”,文明基因中的“礼制意识”首次在梅瓶上清晰显现。

值得注意的是,宋代市井使用者并未消失,只是转向“通俗化”表达——景德镇民窑梅瓶多绘“连年有余”“婴戏图”等吉祥题材,线条粗犷、色彩鲜艳,与文人、宫廷的“雅致风”形成互补,共同构成宋代文明“雅俗共赏”的生态。

(宋黄褐釉地黑花竹叶纹梅瓶 故宫博物馆藏)

三、明清:阶层与全民的“礼俗基因”——文明的固化与融合

明清时期,梅瓶使用者覆盖皇室、勋贵、文人、平民等所有阶层,使用者的分化推动文明基因形成“层级分明又相互渗透”的格局:礼制基因固化为等级符号,民俗基因升华为全民共识,礼赠传统成为连接各阶层的文化纽带。

皇室使用者将“礼制基因”推向极致。明代永乐青花梅瓶仅允许绘五爪龙纹、缠枝莲纹,南京博物院藏的永乐“赏赐”梅瓶,从器型到纹样均由工部严格把控;清代乾隆珐琅彩梅瓶需经“景德镇制胎—广州施釉—北京绘纹”三地协作,耗时一年完成,是“皇权至上”的直接体现。宫廷礼赠形成完整仪式:皇帝赏赐时需由内侍捧瓶行“授受礼”,受赠者需三拜九叩谢恩,梅瓶成为“权力传递”的媒介。

文人使用者延续“风雅基因”并融入“个性表达”。明代沈周为友人定制的梅瓶,瓶身绘“岁寒三友”并题诗“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落双方印章;清代袁枚的“随园雅集”梅瓶,绘园中景致并刻集会者姓名,成为文人社交的“记忆载体”。此时的文人礼赠更重“精神共鸣”,纹样、题跋皆为“量身定制”,文明基因中的“个体表达”愈发凸显。

民间使用者则将“民俗基因”推向高潮。清代《清嘉录》记载江南“岁朝赠梅瓶”习俗:晚辈送长辈的梅瓶必贴“平安”红笺,绘“松鹤延年”纹;新婚夫妇互赠的梅瓶绘“缠枝连理”纹,刻“永结同心”字。苏州出土的清代民窑梅瓶,内壁刻着祖孙三代的饮酒记录,成为家族传承的“生命档案”。此时的梅瓶礼赠已融入婚丧嫁娶、年节庆典等所有民俗场景,“清平长乐”的祝福基因成为全民共识。

四、当代:品牌与大众的“传承基因”——文明的创新与活化

当现代玻璃酒瓶成为主流时,梅瓶这只古老的酒器并未消失——梅见天工系列古树青梅酒,以复刻北宋汝窑梅瓶为盛酒器,让千年的文明基因与风雅密码,重新走进当代生活。这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对“器以载情”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当时间的指针指向当代,梅瓶这只“器型之王”并未停留在博物馆的橱窗里。梅见天工系列古树青梅酒,以梅瓶致敬传统文化,让这千年美学符号重新走进日常生活——其古树青梅酒选用复刻北宋汝官窑的梅瓶盛酒,既延续了“以瓶传情”的传统,更让东方美学的精髓有了新的表达。

(梅见酒器 手工反青花孤品梅瓶)

梅见梅瓶的外形设计蕴含着丰富的寓意,口小,小者自谦于世;肩阔,阔者可以担当天下重任;肚大,大者可容天下事;足空,空者可以容有不平而能脚踏实地。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讲究的“谦以修身、阔以任事”的身份气度。

梅瓶之上,是一幅景德镇千年窑火淬炼出的东方精气神画卷。青花瓷匠人以古法反青花技艺手作梅瓶,化笔为刃,在瓶身上雕刻出古梅树的生命姿态,既有含苞待放的娇羞,亦有傲然盛开的烂漫,疏影横斜间,尽显“凌寒独自开”的坚韧与高洁,梅枝虬劲飘逸,俯转之间似有暗香浮动,氤氲出空灵深邃的意境。

每一只梅瓶皆由匠师全手工制作,独一无二,蓝白交融间尽显宋瓷风雅,叩之清越如磬,触手温润如玉,是不可复制的瓷艺孤品。

存梅之骨,酿者为上。梅见古树青梅酒甄选百年古树梅果,以原果原酿古法浸泡工艺续写东方酿造经典,在酒体的香气细腻度、层次鲜明度、醇厚持久度上产出更新鲜的体验。

将古树梅果与三年陈酿单一高粱酒入隆昌陶坛封藏2年,经由陶坛赋予酒体温润醇厚与独特的矿物气息;又经中国蒙古栎橡木桶陈化1年,由橡木桶为其增添深邃的焦糖香韵与优雅的木质芬芳。这六年时光的沉淀,使得“时间的味道”更加醇厚。

举杯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琥珀金晕染深绯红的酒色,荡漾着时光沉淀的印记。凛冽的古树青梅野韵与橡木桶赋予的东方檀香交织升腾,裹挟着山川岁月的厚重气息。前调的明亮酸度、中调的丰腴绵密、尾韵的深邃悠长。

(梅见酒器 手工反青花孤品梅瓶)

观之琥珀流金,品之余韵悠长,三重境界里,藏着是百年梅骨与山川岁月的私语。

从唐代驼商手中的粗陶酒瓮,到宋代文人案头的青瓷雅器,再到现代酒桌上的复刻瓷瓶,梅瓶使用者的每一次更迭,都是文明基因的传递与重构。

原来男人过35才懂的,从来不是一只瓶的昂贵,而是透过它看懂了中国人的审美底色:不追潮流,不逐浮华,只在实用与风雅的平衡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共鸣。这或许就是东方审美的终极魅力——苏轼懂,黄庭坚懂,如今历经岁月沉淀的我们,终于也懂了。

来源:新文化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