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边是学生热烈的欢迎声,一边是自己坚定的脚步声。时隔九年后的2016年的9月24日,我终于站上一方小小的讲台,望着台下一张张充满求知欲的脸庞,我的心中满溢着感慨。
【藏在照片里的记忆《讲台圆梦》(上·节选)④】
2025年9月5日,晴,星期五
一边是学生热烈的欢迎声,一边是自己坚定的脚步声。时隔九年后的2016年的9月24日,我终于站上一方小小的讲台,望着台下一张张充满求知欲的脸庞,我的心中满溢着感慨。
曾经遥不可及的梦想,如今已成为每天的日常。这一路走来,有太多的故事,也有太多的感慨。
老师用一支支粉笔,在黑板上描绘出五彩斑斓的世界;用一句句谆谆教诲,开启许多学子对知识殿堂的向往。
小时候,老师在我眼中简直就是一个超人。他们既能把复杂的知识讲得明明白白,又能把每一位学生的不同提问,像变魔术似的为大家释疑解惑。
早在初中一年级的时候,小小的梦想种子就在心底悄然种下——终会有一天,我也要像他们一样,站在讲台上,成为学生心中的那束光。
命运垂青,不负等待。退休五年多后66岁时,我终于圆梦讲台。
那天,看到坐在教室里学生们期待的目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油然而生。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开始了我到湖北民族大学任教的第一堂课。
到湖北民院报到后,学校给我的课是《新闻采访与写作》。
课程安排,一般是在上一学期中期确定下一学期课程的任课老师。学校接到我作为湖北新闻媒体编辑记者互聘交流到校任教的通知后,所有课都有了任课老师。而我所任教的这门课还是临时从已经确定为其他老师上的课程中调剂出来的。
站在讲台上,看见同学们认真听课的情景时,手里的教案仿佛重了许多,连说话的语速都不自觉地放慢了半拍。但讲着讲着,当目光落在学生们专注的脸庞上时,听见他们积极回应的声音,那些紧张慢慢被冲淡。尤其是好几位学生主动举手,在回答我的提问时还偷偷朝我笑了笑的瞬间,心里突然觉得特别踏实和无比自豪。
△这是湖北民族大学2015级新闻学专业学生在作者所代课程《新闻采访与写作》结业时与全体学生的合影。
还未上这堂课之前我就给学生布置了一次新闻写作作业。通过作业发现问题,然后根据问题结合学生们的实际有的放矢地讲课。
第一次上课的那天,我乘公交提前30多分钟就来到了学校。第一堂课的教室在湖北民族大学老教学楼的附102室。
我到紧挨着附102室的保洁阿姨那里登记取了钥匙,然后再打开教室门准备多媒体等。一切准备就绪后,新闻教研室主任谭苏老师也来到教室,与同学们一道听我讲课。
第一次上课就有老师旁听,既有点紧张,又有点小小的激动,紧张里藏着难忘的记忆。
第一节课讲授的内容是《新闻材料的选择与合理利用》。
这个内容是我还在岗时,曾数次在一些新闻培训班上讲过的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最基础的知识,其针对性、适用性、可操作性都很强,也很受欢迎。
第一次走上讲台,没有预想中的心跳加速,反倒像推开一扇熟悉的门。握着教案的手稳稳的,就连提前在心里过了无数遍的开场白,都显得特别清晰有力。
我讲课特别幽默,总会把在生活中、工作中收集的一些幽默语言、笑话故事,与讲课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在讲课时加以引用,总在课堂上把学生们逗得哈哈大笑,这也成了不少学生反映我的课“百听不厌”的秘诀。
旁听的谭苏老师课间休息时对我说:“胡老师的课讲得真好!您举的那些新闻实践中的例子特别有意思!”
学生是一门课教得好不好的“阅卷人”,而教课的老师充其量是个“答卷人”。来自学生内心的认可,不是轰轰烈烈的表彰,而藏在了一个个滚烫的瞬间里。
那天我发现,讲到一些知识点时,好些学生悄悄把坐位不停地往前挪,目的是更能看清老师写在黑板角落的那些揭示。
△2025年新学年开学之际,湖北民族大学设在恩施火车站的迎新点人头攒动。(上三图片为恩施拍客视频截图)
那天下课后我正准备走出教室时,好几位同学跑来问我:“胡老师,下一节课什么时候上呀?”紧接着,有同学不断要求加我的微信或QQ。
那天走出教室后,王宏梅、杨燕两位同学还执意将我送出学校大门,待我登上公交后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这些不加修饰的认可,像一盏盏小灯一样照得讲台透亮,让所有备课的熬夜、讲解的耐心都有了清晰的落点。
我代课的这个班,是湖北民族大学招收的首届新闻学专业,此前还没有这个专业时,只是在编辑出版、汉语言文学、广播电视等专业里面设置了一点新闻知识讲授内容。
第一次讲课就受到同学们的喜欢和赞许,对我是极大的鼓舞。哪怕已过去9年多了,2015级新闻班的35名学生的名字,深深地留在了我人生的记忆中。他们是:
金玲 王悦乐 何爱静 谭红莲 万奇 戴慧琳 孙玉风 郭宜宾 周慧玲 冯梦雨 杨小云 魏玥玮 张靓 王雪停 刘芳伊 熊婷 王彬彬 张海清 罗绪丽 罗燕 黄青 曹婷婷 喻舒瑞 严思宇 任肖 胡晓庆 杨燕 陆敏颐 王宏梅 谭强明 王凌彬 郑北镇 朱超 赵文凯 章方铭
初登讲台,意料之外的从容。第一堂课的感动不是单向的,而是上课时学生们一句“老师好”的问候里,完成了最温暖的双向接纳。
这种被学生认可的感动显得尤其珍贵。至少说明,无论是课前的精心准备,还是讲授的内容,以及课堂上与学生们的互动,都特别用心了。这种初为人师的感动,成了我后来在湖北民族大学、湖北恩施学院顺利完成近四年教学工作的无形力量……(胡仁钧文/图,欢迎转发)【待续:《讲台圆梦》(上·节选)⑤曾经遥不可及的从教规划终于圆梦晚年,人生意料之外的高光】
来源:陶钧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