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3日晚,北京人民大会堂内星光与敬意交织,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正义必胜》盛大上演。第四场“共同的黎明”中,情境演唱《不朽的旋律》凝重深情。伴随着加拿大民歌《红河谷》悠扬的旋律,云南籍青年文艺工作者扎西顿珠身着民国素衫亮
9月3日晚,北京人民大会堂内星光与敬意交织,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正义必胜》盛大上演。第四场“共同的黎明”中,情境演唱《不朽的旋律》凝重深情。伴随着加拿大民歌《红河谷》悠扬的旋律,云南籍青年文艺工作者扎西顿珠身着民国素衫亮相。他以“青年画家”形象伫立在舞台中央,歌声里藏着对外国援华友人的不舍,更饱含对胜利曙光的期盼,将观众拉回那个烽火连天却充满希望的峥嵘岁月。
云南网记者专访扎西顿珠,听这位扎根云南、深耕艺术的青年演员,讲述这场“与历史对话”的演出背后,关于感动、坚守与使命传承的故事。
致敬历史 隔空对话抗战文艺先辈“对我而言,这不只是一次表演,更是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此次参演,扎西顿珠感触良多。“接到参演通知时,我没问要演什么角色、唱什么曲目,赶紧协调好手头工作,第一时间奔赴排练场。”
得知自己参与的节目是情境演唱,音乐剧专业的敏感度让他对《不朽的旋律》充满期待:“这不只是融合了话剧张力、舞剧美感与音乐感染力的情境表演,更是用艺术与历史对话的契机。”
舞台上,他扮演的“青年画家”,虽无人物原型,却像一块鲜活的“历史拼图”,拼凑出当年无数在战火中坚守的文艺工作者群像。“那时的文艺战士,从不是孤军奋战:可能是在破庙里就着油灯画抗战宣传画的学生,可能是在战壕里用炭条记录战士冲锋身影的文艺兵,他们以纸笔为‘武器’,以作品为‘火把’,哪怕饿着肚子,也要为同胞燃亮希望。”
扎西顿珠在排练中反复琢磨这段历史,常常自问:“若身处那样的黑暗岁月,我能否像他们一样,始终朝着黎明的方向创作?”为了找准角色的“魂”,他在细节上反复打磨。“每次站上舞台,攥着道具画笔的手都会忽然有了重量,仿佛真的站在八十年前的历史场景里,与那些坚守的前辈隔空相望。”
站在人民大会堂的舞台上,看着台下抗战老战士的白发在灯光里泛光,扎西顿珠忽然明白:这场晚会不是“简单重现历史”,而是以艺术的方式,替先辈们看看他们用热血守护的“黎明”早已照亮大地,“这既是对先辈的告慰,更是对历史的传承。”
传承使命 以文艺之力接续先辈征程“我们演唱的《红河谷》《啊,朋友再见》并非普通曲目,而是对白求恩大夫、飞虎队等外国友人的‘隔空致敬’。”他坦言,排练时总想起家乡云南的抗战记忆——飞虎队战机掠过滇西天空的轰鸣,滇缅公路上中外友人携手修路的身影,“这些历史让我明白,舞台上的歌曲唱的不只是离别,更是‘虽远隔重洋,却并肩作战’的情谊。”
“从飞虎队到滇缅公路,家乡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诉说英雄的故事。”这份对家乡历史的深情,让他对“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有了更深刻理解。扎西顿珠认为,新时代传承抗战精神,不能只停留在“回忆过去”,更需要青年文艺工作者用“新视角”讲好历史故事。
此次参演《正义必胜》文艺晚会,更让他坚定了做红色记忆“传声筒”的决心。“先辈们用文艺为民族‘扛枪’,我们这一代就该用作品为时代‘立传’。”他特别想对家乡的青年同仁说:“把个人的奋斗与时代的脉搏绑在一起,就是在续写先辈们未完成的使命。”
“‘正义必胜’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先辈们用血肉之躯换来的真理,是我们这代人必须扛起的信念。”谈及未来,他语气坚定:“我会带着云南文艺工作者的担当,创作出更多好作品,把抗战故事、云南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红色精神一直下去。往后的创作,我会多一份踏实——因为我知道,自己不只是在演戏、唱歌,更是在传递历史的温度、传承先辈的精神,不能辜负先辈们拼命守护的这个时代。”
扎西顿珠中央民族歌舞团一级演员,音乐剧演员、影视演员、云南省政协委员、云南省青联副主席、云南省消防公益使者、香格里拉旅游形象大使,本科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剧系,在读文学博士、入选中宣部“青年英才”、国家民委“青年英才”、全国119先进个人、中国音乐金钟奖—中国音超最佳人气奖、全球华语音乐榜中榜“传媒推荐新人奖”“加油,好男儿”最佳才艺奖。歌曲《川藏路》获得央视流行歌曲大赛优秀歌曲,《阳光》分别获得中国梦歌曲以及听见中国听见你两个奖项。主演音乐剧《鸟巢吸引》《阿佤人民再唱新歌》主演电影《芳香之城传奇》电视剧《香格里拉》等。
云南网记者 牟燕红
来源:云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