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界为鼓,须弥为槌,那敲鼓之人究竟是谁呢?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5 10:34 1

摘要:有京中大师,到沩山参和尚,后对坐吃茶次,置问:“当院有多少人?”师云:“有千六百人。”大师云:“千六百人中,几人得似和尚?”师云:“大师与摩问,作什摩?”大师云:“要知和尚。”师云:“于中也有潜龙,亦有现人。”大师便问众僧:“三界为鼓,须弥为搥。什摩人击此鼓?

有京中大师,到沩山参和尚,后对坐吃茶次,置问:“当院有多少人?”师云:“有千六百人。”大师云:“千六百人中,几人得似和尚?”师云:“大师与摩问,作什摩?”大师云:“要知和尚。”师云:“于中也有潜龙,亦有现人。”大师便问众僧:“三界为鼓,须弥为搥。什摩人击此鼓?”仰山云:“谁击你破鼓?”大师搜觅破处不得,因此被纳学禅。有人拈问报慈:“什摩处是破处?”报慈云:“什摩年中,向你与摩道?”僧云:“毕竟作摩生?”报慈便打一下。

——《祖堂集》第十六卷 沩山灵佑禅师

一位在京城声名显赫的法师,因听闻沩山灵祐禅师的大名,不惜跋涉千里,前往沩山同庆寺参访灵祐。

见面之后,两人相对而坐,品茶之际,大师开口问道:“这个寺院里共有多少人?”沩山和尚答道:“有一千六百人。”大师继续追问:“在这千六百人中,有几位能像您这般修为?”

沩山和尚反问:“大师如此发问,不知有何深意?”大师直言:“只为更深入了解您。”

沩山和尚淡然回应:“其中既有深藏不露的高手,也有已经崭露头角的人物。”

随后,大师转向众僧,问道:“以三界为鼓,以须弥山为槌,究竟是何人在敲击这面巨鼓?”

面对法师的勘验,仰山慧寂接口道:“谁在敲击你这破鼓?”

大师闻言,绞尽脑汁寻找鼓的破损之处,却无所获,遂决定留下学习禅法。

有人将此事告知报慈禅师,并好奇询问:“那鼓的破处究竟在哪里?”报慈禅师答道:“我何时与你说过破了的事情?”僧人仍不解,追问道:“那究竟是怎么回事?”

报慈禅师拿起拄杖就打了僧人一棒。

这个故事仅见于《祖堂集》,而在后来的《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和《指月录》中均未提及。《祖堂集》作为现存最早的禅宗史书,比《景德传灯录》早五十余年。

然而,由于《景德传灯录》后来影响力巨大,导致《祖堂集》逐渐被埋没。实际上,《祖堂集》所记录的内容可信度应该是最高的,毕竟,随着时间的推移,事实愈发难以考证。

佛教大约在汉明帝时期传入中国,最初主要侧重于研究经义和教理,因此涌现出众多知名的法师、经师和律师,但当时尚未出现禅师。大约在公元526年前后,随着达摩东渡,禅宗才开始逐渐兴盛。

法师与禅师的着眼点各有侧重,因而其见地自然存在显著差异。那么,这两者之间的不同究竟体现在何处?不妨深入探究这则公案,便能一目了然。

《华严经》中载有:“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之语。此言经唐玄奘的深入阐释与广泛传播,最终奠定了“唯识宗”的核心教义地位。

我们所感知的“三界”,并非独立于“心识”之外的客观实体,而是由心识的“分别作用”所构建的显现。这并非意味着“三界不存在”,而是表明三界的存在方式,依赖于能够认知它的心识。

这里仅简要介绍一下,毕竟作者乃一介白衣,再多说就是不被允许的了。

简单一句话,一切当下呈现都是因为自心在造作。

故事中的法师显然是源自于“唯识”一脉的,他所说的“三界为鼓,须弥为槌”与“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并无二致。鼓即心,槌即识。二者相互唱和,才造就了这十方世界的呈现。

法师提出的问题引人深思:“义理早已分明,古时高僧大德对此阐释得极为透彻。关于那鼓与槌,我不再赘述,只想请教诸位,可曾知晓那敲鼓之人究竟是谁?”

仰山慧寂当下接口反问:“谁在敲你这面破鼓呢?”

看似不经意的一问,其实已然回答了法师的问题。既是沩山灵佑口中所说的“潜龙”,又是“现人”。

“无论你有着怎样的境界,总要对我所说的这句话有所解会吧!这鼓不就是这么敲响的吗?”

敲鼓的是谁?外面的一切,不拘泥于“色声香味触法”,所以才有“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的说法嘛!

一切当下呈现,不过都是外境在自我心中的投射罢了!所见为何?镜像、回声而已。外境的真相呢?永远不可得!

这就是为何要“破我执”以及为何倡导“无我”的基本佛理。从佛理的角度来看,法师对此肯定是了如指掌的。实际上,许多对佛经有过一定研究的人,也都心知肚明。

但是,难以“破执”的根源也就在这里,还有一个“破执”的执着在。

既然这面鼓一敲就响,又如何能把那“回声”收回来呢?这回声就是真相了,已然就是全部了。还要破个什么呢?

正如法师对仰山慧寂的话语感到困惑,他并未专注于那个“谁”,反而开始思索“破”究竟在何处?那么,究竟谁是那位正思者?又是谁在听闻仰山慧寂的言辞后解会其意呢?

当下的“我”就是禅宗的着眼点。禅宗不注重文字,不讲经论道,唯关注此“我”,是为“教外别传”。

每个人都是一面鼓,而外界的一切则是敲鼓者。你听,那“咚咚”的鼓声,正是你面对外界情境时唯一能做的回应。

面对他人的赞誉,你欣然喜悦;面对他人的诋毁,你愤然不平。这是你做出的回应。面对褒奖,你泰然处之;面对误解,你从容不迫。这依旧是你所展现的回应。

无论如何回应,都是无法回避、不可放弃的当下唯一,这才是最真实的“我”。这并非在回应的过程中进行取舍。事实上,这面鼓自始至终都是完好无损的,从未破损过。破了又怎能敲响呢?

面对仰山慧寂的反问,你懂了,是回应;你不懂,就不是回应了吗?不懂也是“懂”的,你什么时候都是懂的。

在与人争论时,面对对方的反驳,许多人常常会说:“唉,你没懂我的意思!”

他没懂你的意思为何要反驳你呢?他懂得很呢!他赞成你是他的意思,他反对你还是他的意思,在他那里,就只有他的意思,没有你的意思。

你干嘛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外境之上呢?如有什么问题,不在他那里,只在你这里。

到此,可能有人要问为何仰山慧寂还要无中生有的加上一个“破”字呢?仰山不是也有对错的执着在吗?你看,你又在执于没有对错了。不起分别就是个大坑。不起分别之时,就问“起”没起分别?

他不这样说,法师能起疑吗?

其实,那鼓从未破损过!破了法师还能起疑吗?你或许难以置信,就如同那位向报慈禅师提问的僧人一般:“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啊?”

报慈禅师一棒打在他身上,问道:“痛吗?那鼓何时曾破损?你理解与否,会影响当下感受到痛楚的‘我’吗?”

从道理上讲,鼓的“破”处正是因为有对“破我执”的执着。但对于禅师而言,少说那些没用的,只说当下“我”的体验。舍弃当下活泼泼的“我”而去追求空幻的“无我”,那是向鬼窟里做活计。

不要迷信任何经典、道理、言说,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仅有此“我”与自己相伴。依文解意,三世佛冤啊!

来源:青云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