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胡夸风”,抵制幻想主义!看一看现在的胡夸与幻想有多严重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04 12:48 2

摘要:不知你有没有碰到过这样的局面,饭桌上一谈起往事,总有几个人把从前描绘得跟天堂一样,尤其对着改革开放前那段时光,张口就是:那会儿读书不要钱,看病也不要钱,村里啥都有,大家和和气气,歌声笑得门槛都快塌了似的……你听着不禁心里犯嘀咕:真有那么美好?怎的我记忆里摸起来

不知你有没有碰到过这样的局面,饭桌上一谈起往事,总有几个人把从前描绘得跟天堂一样,尤其对着改革开放前那段时光,张口就是:那会儿读书不要钱,看病也不要钱,村里啥都有,大家和和气气,歌声笑得门槛都快塌了似的……你听着不禁心里犯嘀咕:真有那么美好?怎的我记忆里摸起来没那么光滑?

我是六十年代末进的小学,七十年代初上了初中。别说“不要钱”了,当年家里翻箱倒柜,凑上学费、课本费可不是只掏根烟那么轻松。小学两块多,初中五块钱,哪家不是数着铜板,“不是新鞋就不能再买了”。每回交钱,我妈都是反复问:你们要真能便宜点儿,家里能省块粮食呢。别说免费,比现在的小学课外辅导费可容易多了。

要说医疗吧,也没旧年代老一辈吹得那么“舒坦”。村里有个医疗点,仨人一屋子——一个是公社医院下来的“正牌医生”,两个赤脚医生,光脚板在地头能追着病人给人诊脉。听着挺像师徒制,实际就是正牌的教教、赤脚的学学,一年交两块医疗合作费,生病再交一角钱。药吃多了,还得年底算总账,不够钱,再添。“公社医院来我家要药费的事,我还记得清清楚楚。家里着急上火吼起来,说你们数错了人。”后来查清楚,是同村重名。账,一个字,乱。

你若真信那时候医病不要钱,估计没指头算过账。村里攒着最多的就是药费收据。小地方,抠门,什么都计较,偏不让你把账记糊涂了。

现在人说从前“人心纯善”,什么“性本善”,孩子都是天使下凡。我觉得,这说法太理想化了。村里活儿我干得多,每个人肚子空着,谁还想着大公无私?自留地种的庄稼归自己才有干劲,队里的活,监工不看着,打钟收工后一溜烟回家。庄稼不催化肥不长,地头喊一声,都能听见人家骨头碰铁锹的声音。大集体干十个人的地,能浇上水就不错了。说心劲,还是自己家的那几棵菜,割出来都舍不得下锅。

有人信口就说,那时候“伟大”“希望”“太平无忧”,满村歌声笑语。我住的那个村啊,墙上的标语写得多,磨掉了又重写。唱歌的也就是节庆那几天,大多数时候,谁家灶台冒烟,大家都知道他家今天喝了稀饭还是烙了玉米饼。劳苦,没啥乐观气氛。那腔调,是贴在墙上看的,不是根深到嘴里的。

这些年说“村里有小学,有医疗点,有碾米厂,有拖拉机,有自留地”的,也不假,可那时候的小学,简单得要命,桌子一挪就是讲台。赤脚医生,刘师傅,晚了来给娃看烧,看不住就拉去县里的医院。碾米厂,那就一台轰轰响的机器,米粉满地,就是个“加工点”,没现在这些流动机械。拖拉机更稀罕,12马力手扶的,一村一台,能分到地干活算烧高香。谁家猪圈多,鸡叫早才说得上“养猪养鸡”,多数人自留地种两头玉米,养活娃娃就难得。

现在呢?医疗点还在,大都改行当了小诊所,赤脚医生跟医院一比差得远。遇到严重的病,顶多包个药,真有事都坐摩的往镇上跑。小学反而搬到镇上的中心校,一年集中几十个娃上学,村里成了月亮湾了。碾米厂的机器早就升级,村外跑着移动加工站,来去自如。拖拉机现在家家户户买得起——微耕机、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成了景,谁拼劲谁挣钱。自留地还是有,只不过养猪挣钱不比养鸡简单。

说到“幼儿园”“机耕船”“打谷机”,有些话就太夸了。那时候,整个乡里都找不着幼儿园的影子。听说过,但从来没见过。打谷机,农科大队里偶有一台,其他村都是人工打场,靠邻里帮忙。机耕船?这名字到今天我都没见过。村里小偷少这点不假,不过没那么纯净。一到年关,村外庄稼地里丢点玉米棒子,人家嘴巴大,传出去就成了“无盗村”。太平是个理想,真要说治安十全十美,那得请县里的老公安来舌战三天才信。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单干”这个叫法其实不对。包产到户,说白了是把责任划分到家,每家能种多少自己有数。生产队以前顶多一台拖拉机,公社最多两台,那些重活儿全靠人力。包产后,机械化才哗啦啦地进了村。旋耕机每家有一台,耕地机、联合收割机靠着服务队跨村干活。收割那几天,看着机械翻地、播种、收获,整个田野热闹得像年集。比起以前拔草揪秧的时代,真是翻天覆地。

有些人说“分田单干”阻碍了农业机械化。其实是把时代的两头说颠倒了。以前没机械是因为没有钱,农活靠着力气,进展慢如蜗牛。包产后,自己种地自己操心,才有劲花钱买机器。村里日子变好,收割机、播种机才排队进场,谁还说不进步?村里老人常念叨:“咱这机械化是靠自己挣出来的。”不是靠夸头上的光环靠上去的。

你要是爱听胡夸,随便什么“放卫星”“大跃进”的故事都能搬出来,什么地块红薯万斤,铁炉一天炼几十吨。怎么说呢?都是当年喊口号,过后谁敢下地里实地看看实情?俗话说,纸糊的灯笼,捅破了还不剩根筋。有些记忆,是适合吹牛的;而日子,最终还是靠脚步丈量出来的。

我们这些老乡亲,回头看,只觉得那些话里话外的浮夸都不痛不痒。真日子,是谁乐谁苦自己心里有数。不信的话,下次你遇到有人把从前说得像黄金铺地,别急着揭穿,就逗他:“那时候咋不摊开米袋请全村吃顿稀饭呢?”一问,是真是假,心里都有了数。翻过去的时代,还是要拎出来晒晒,别让后人只记住唱歌和笑声,把背后的泥泞和汗水都藏得干干净净。或许,最真实的生活,永远是吹不到天上的那一角。

来源:小南粤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