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项立刚在最新一期的"720科技观察"节目中,与何祚庥院士就一个德国煮蛋器展开了激烈讨论。这个煮蛋器是何祚庥院士夫妇于1986年从德国带回的,何院士在一次采访中展示了这个煮蛋器,并以此为例强调德国人严谨的科学精神和实证态度。他指出,这个煮蛋器的说
一、事件背景与核心争议
1.1 煮蛋器之争的来龙去脉
2025年9月,项立刚在最新一期的"720科技观察"节目中,与何祚庥院士就一个德国煮蛋器展开了激烈讨论。这个煮蛋器是何祚庥院士夫妇于1986年从德国带回的,何院士在一次采访中展示了这个煮蛋器,并以此为例强调德国人严谨的科学精神和实证态度。他指出,这个煮蛋器的说明书上明确标注:煮的鸡蛋多,要少放水;煮的鸡蛋少要多放水。这种精确的量化思维,体现了科学实证精神的重要性。
然而,项立刚在节目中对此提出了强烈质疑。他不仅怀疑这个煮蛋器的真实性,认为"多少有点怀疑这个煮蛋器未必是1986年的",还质疑何祚庥 展示煮蛋器的动机,认为何院士是"为了证明德国人多么严谨,德国人多么是有工匠精神,中国人没有工匠精神"。这场围绕一个煮蛋器的争论,迅速在网络上引发广泛关注,成为科技领域民粹主义倾向的典型案例。
1.2 双方观点的核心分歧
何祚庥院士展示煮蛋器的核心观点是:科学实证精神和工匠精神是科研工作者必须秉持的重要品质,这个德国煮蛋器所体现的精确量化思维,值得中国科技工作者学习和借鉴。 何院士强调,实证精神是"以事实为依据,而不是凭臆想",是科研工作者内心的"永恒原则"。
而项立刚的主要观点则包括:
1. 质疑 煮蛋器的真实性,认为"这个煮蛋器未必是1986年的",并建议何院士请专业人士鉴定;
2. 认为何院士不了解德国的科技发展和民族性 ,也不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民族性;
3. 强调中国自古就有工匠精神,如都江堰、郑国渠、大运河、故宫等伟大工程,以及现代中国在电子产品 制造领域的创新成就;
4. 批评何院士关于德国菜谱精确量化的观点,认为中国菜谱中的"少许盐"才是真正的科学,因为它考虑了食材、食客 、季节等多种因素的变化;
5. 质疑何院士的动机,认为他长期持有"外国更强,中国不行"的固化思维。
这场争论的核心分歧在于:何祚庥强调的是科学实证精神的重要性,而项立刚则将其上升到民族性和国家实力的比较,认为何院士是在贬低中国、抬高西方。
二、项立刚观点的不合理之处分析
2.1 对煮蛋器真实性的无端质疑
项立刚在节目中对何祚庥展示的煮蛋器的真实性提出质疑,认为 "这个煮蛋器未必是1986年的",并建议何院士请专业人士鉴定。这种质疑本身就存在严重问题:
首先,何祚庥院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担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副所长,《理论物理通讯》期刊副主编,其学术声誉和个人品德在学术界享有很高评价。作为一位百岁高龄的科学家,他没有任何理由在这样一个小煮蛋器的问题上造假。
其次,煮蛋器的真实性已经得到了多方验证。有网友查证该煮蛋器的品牌是德国西门子 的,生产时间是1981-1986年,与何院士所述完全吻合。此外,煮蛋器的设计和工艺也符合1980年代德国产品的特点,没有明显的造假 痕迹。
第三,项立刚质疑煮蛋器的真实性,但却没有提供任何实质性证据,仅仅是基于"这个煮蛋器看起来很新"等主观判断。这种毫无根据的质疑,本质上是对科学家个人诚信的无端攻击,是极不负责的行为。
第四,何院士已经解释过,这个煮蛋器是专门为了让身边的学者和学生 知晓实证和工匠精神的道理而购买的,因为没有使用,所以38年后的今天拿出来仍然很新。项立刚对此解释置若罔闻,仍然坚持质疑,这反映出 他不是在追求事实真相,而是在寻找攻击何院士的机会。
2.2 对科学实证精神的误解与歪曲
项立刚对何祚庥院士所强调的科学实证精神存在严重误解和歪曲。何院士通过煮蛋器展示的是德国人严谨的实证精神,即"用水多少不是凭想象,而是凭实际证实"。这种实证精神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何院士多年来一直倡导的科学理念。
然而,项立刚却将这种实证精神曲解为对中国工匠精神的否定。他在节目中列举 了都江堰、郑国渠、大运河、故宫等中国古代伟大工程,以及现代中国在电子产品制造领域的成就,试图证明中国比德国更有工匠精神。这种将实证精神与民族性简单挂钩的做法,是对科学精神的严重歪曲。
实证精神是一种普世的科学态度,与民族性无关。何院士从未否认中国科技工作者和生产者的实证精神和工匠精神,他明确表示:"此时我国的经济和科技发展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中国科技工作者和生产者也具有很好的实证精神 和工匠精神,但何院士的提醒什么时候也不过时。"项立刚故意忽视这一点,将何院士的善意提醒歪曲为对中国的贬低,这是不诚实的论辩方式。
2.3 对德国科技发展和民族性的无知臆断
项立刚在节目中声称何院士"不了解德国的科技发展,德国的民族性",这本身就反映出他自己对德国科技和文化的无知。
首先,何祚庥院士早在1986年就已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并且是中科院理论物理所副 所长,当时他出国考察就是为了学习国外的先进理念和做法,促进我国科技发展。作为一位在国际学术界有影响力的科学家,何院士对德国科技发展的了解程度,显然远超项立刚这样的非专业人士。
其次,项立刚对德国科技现状的描述存在严重错误。他声称"德国的经济是衰退的,全新的 技术,比如说像人工智能,像智能汽车,德国人曾经汽车确实很强大,现在不和中国合作,不到太仓投资,德国就完蛋了"。这种说法完全不符合事实。实际上,德国是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在汽车制造、工业自动化、精密机械等领域仍然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德国在人工智能、智能汽车等新兴领域也在积极布局,与中国既有合作也有竞争。
第三,项立刚对德国文化的描述也显得非常肤浅和可笑。他说:"德国人吃过什么?德国人就是 肘子炖酸菜。我有点怀疑是中国传过去的,是我们东北人吃的。"这种基于刻板印象的民族主义言论,不仅暴露了他对德国文化的无知,也反映出他的狭隘民族主义心态。
2.4 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片面解读
项立刚在节目中强调中国自古就有工匠精神,列举了都江堰、郑国 渠、大运河、故宫等伟大工程作为例证。这种观点本身是正确的,但他的论述方式存在严重问题:
首先,项立刚将中国古代工程成就与现代德国的科学实证精神简单对立起来,暗示中国的工匠精神比德国更优越。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是典型的二元对立,不符合历史事实和科学精神。
其次,项立刚对中国工匠精神的理解过于狭隘,仅仅将其等同于工程技术的成就,而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某些不利于科学发展的因素。何祚庥院士多年来一直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一些不利于科学发展的因素,如重实用轻理论、重经验轻实验等,这些观点在学术界是有共识的。
第三,项立刚对中国现代科技发展的描述也存在片面性。他声称"今天世界上绝大部分电子产品都是中国做的,都是我们中国人创新的,都是我们 中国人研发的"。这种说法夸大了中国在全球科技产业链中的地位。实际上,中国在电子产品制造领域确实占据重要地位,但在核心技术、基础研究等方面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
2.5 对科学与哲学的错误理解
项立刚在节目中对何祚庥院士关于德国菜谱精确量化的观点提出 批评,认为中国菜谱中的"少许盐"才是真正的科学,因为它考虑了食材、食客、季节等多种因素的变化。这种观点反映出他对科学方法论的根本误解。
首先,何院士强调的是科学研究中精确量化的重要性,而项立刚却将其曲解为日常生活中的死板教条。科学研究需要精确的测量和控制变量,这是科学方法的基础。德国菜谱中的精确量化,体现的是一种科学思维方式,而中国菜谱中的"少许盐"则是一种经验性的描述,二者应用 于不同的情境,不能简单地进行优劣比较。
其次,项立刚声称"何老师你是完全不懂做产品","你是搞哲学的,你都不懂辩证法"。这种批评显示出他对科学哲学和辩证法的无知。何祚庥院士不仅是物理学家,还是科学哲学家,并身兼北大哲学教授和博导,多年来致力于科学研究、哲学 研究,并积极揭露伪科学,宣传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项立刚作为一个通信领域的专家,在科学哲学领域对何院士进行指点,显得非常不自量力 。
第三,项立刚对辩证法的理解存在严重偏差。他认为中国菜谱中的"少许盐"体现了辩证法,而德国菜谱的精确量化则是"刻舟求剑"。实际上,辩证法强调的是事物的发展变化和内在矛盾,而精确量化则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二者并不矛盾。科学研究既需要精确的测量,也需要辩证的思维,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2.6 对何祚庥院士动机的恶意揣测
项立刚在节目中对何祚庥院士的动机进行了恶意揣测,声称何院士"专门从德国买一个东西几十年也没用过,就是来证明中国不行","那个脑子,就是一个僵化的政治斗争的脑子,就以为外国更强,中国 不行,长期以来就用这种思维,被固化了"。这种对科学家动机的恶意揣测,是极其不道德的。
首先,何院士展示煮蛋器的目的非常明确,是 为了向学者和学生介绍实证精神和工匠精神。何院士是物理学家,还是科学哲学家,多年来致力于科学研究、哲学研究,并积极揭露伪科学,宣传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他的这一举动完全是出于对科学精神的弘扬和对青年学者的培养,没有任何政治动机。
其次,项立刚指责何院士" 长期以来就用这种思维,被固化了",这与事实完全不符。何院士对中国科技发展的评价是客观和全面的,他既看到中国科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指出存在的不足。例如,何院士在评价于敏院士的贡献时就明确表示:"我前个时期高度评价于敏同志的重大贡献"。这种客观公正的态度,正是一位科学家应有的品质。
第三,项立刚对何院士的恶意揣测,实际上是对一位百岁高龄科学家的不尊重和伤害。何院士以百岁院士的身份活跃 在互联网,是国家和时代的荣耀,遍看世界也极其珍贵。项立刚作为一个相对年轻的科技工作者,对何院士进行如此恶意的揣测和攻击,不仅缺乏基本的学术道德,也显示出他的狭隘和浅薄。
三、项立刚观点的民粹主义倾向分析
3.1 民粹主义的基本特征
民粹主义是一种政治理念和社会思潮,它强调平民大众的价值和理想,将精英阶层视为腐败和脱离民众的群体,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政治动员。在科技领域,民粹主义表现为对科学专业知识的不信任,对科学权威的质疑,以及将科学问题简化为符合特定群体情感和利益的二元对立。
科技民粹主义的基本特征包括:
1. 将科学问题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
2. 对科学权威的不信任和攻击;
3. 将复杂的科学问题简化为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
4. 利用民族主义情绪和反精英情绪;
5. 忽视科学证据和逻辑推理,强调情感和立场。
项立刚在煮蛋器之争中表现出的观点,具有明显的科技民粹主义倾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项立刚将一个关于科学实证精神的讨论,上升到民族性和国家实力的比较,将科学问题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他在节目中声称何院士"不了解德国的科技发展,德国 的民族性,你也不了解中国的历史和中国的民族性",这种论述方式将科学问题与民族认同绑定在一起,是典型的民粹主义手法。
其次,项立刚对何祚庥院士这位权威科学家进行了全面质疑和攻击,不仅质疑其专业能力,还质疑其动机和品德。他声称何院士"完全不懂做产品","你是 搞哲学的,你都不懂辩证法","那个脑子,就是一个僵化的政治斗争的脑子"。这种对科学权威的全面否定和攻击,是科技民粹主义的典型表现。
第三,项立刚将复杂的科学方法论问题简化为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如德国的精确量化vs中国的"少许盐",德国的工匠精神vs中国的工匠精神,西方的科学vs中国的传统智慧等。这种简单化的思维方式,忽视了科学问题的复杂性和多维度性,是民粹主义的典型特征。
第四,项立刚利用民族主义情绪,强调中国古代的伟大工程和现代制造业的成就,暗示中国在工匠精神方面比德国更优越。他在节目中列举了都江堰、 郑国渠、大运河、故宫等伟大工程,以及现代中国在电子产品制造领域的成就,试图通过激发观众的民族自豪感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第五,项立刚忽视科学证据和逻辑推理,主要依靠情感和立场进行论证。他没有提供任何证据来支持自己对煮蛋器真实性的质疑,也没有对何院士的观点进行理性分析,而是主要依靠煽动性的语言
来源:永不落的红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