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印象里,很少见在这种关键节点上,美国和日本的步调会不一样。北京纪念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大会和阅兵刚结束,各国领导人就陆续在社交平台上表态了,但画风差别还挺大。普京直接用“精彩、水平很高”定了调;安瓦尔聊到主权和独立时,话里话外都透着对国
据澎湃新闻报道,在我印象里,很少见在这种关键节点上,美国和日本的步调会不一样。北京纪念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大会和阅兵刚结束,各国领导人就陆续在社交平台上表态了,但画风差别还挺大。普京直接用“精彩、水平很高”定了调;安瓦尔聊到主权和独立时,话里话外都透着对国家安全底线的看重;奥利连着发了三条帖子,把这场活动叫做“特别棒的盛会”;武契奇专门感谢了“真挚的友谊”;古巴则强调要搞多边主义,表态特别强硬;卢卡申科说自己来出席就是“表达感谢”,还又一次把上合组织和全球治理的话题绑在了一起。
镜头再转到北京的宾馆里,还有个重要场景:普京和朝鲜领导人谈了一个半小时以上,其中一对一聊了快一小时,普京还主动邀请对方访问俄罗斯。到这儿你就会发现,这已经不只是单纯的纪念日了,更像是现实政治里的“坐标挪了位置”。
这次话题的爆点主要在两条线上。一条是特朗普,他居然罕见地在公开平台上送祝福,说这是“美好的庆祝日”“盛大又难忘的庆祝日”——这跟他以前“只敢硬刚、不肯服软”的风格完全不一样。读者肯定会问:他是不是变了?我倒觉得,这更像是他在“管理自己的姿态”。毕竟美国国内现在不想再掺和外部冲突了,通胀和社会分裂的问题也更棘手;对外要保持压力,对内又得减少风险,所以在对华态度上总得留个余地。这祝福不是退让,更像是谈判前的“软开场”,给双方找个台阶下,也能稳住市场情绪。而且特朗普还把中俄朝放在同一段话里说,既暗示了要警惕,又没把门关死。这种外交上的说法其实是“可进可退的”,既能让人觉得是示好,真要反悔也不丢面子、不伤根本。
另一条线在日本那边。日本公开说了三句话:关注北京阅兵、坚持走和平发展的路、推进中日战略互惠、构建稳定的中日关系。听着挺温和,其实是“给自己找保护的说法”。说“关注”,是提醒国内外“我们没放松警惕”;说“和平”,既给自己立好形象,也故意跟军力展示拉开距离;说“互惠稳定”,是为以后调整政策留好解释的空间。但问题是,这套说法出来得又快又克制,反而把自己的尴尬处境暴露得更明显了。现在美国嘴上稍微放软一点、释放点善意,日本在安全问题上的说法就容易被动。
舆论焦点还集中在技术和能力展示上。东风-5C被介绍时那句“打击范围覆盖全球”火遍了全网,其实这种说法在军事宣传里就是“高度概括的战略信号”,不是具体的参数列表。而且中国军工一直是按“列装一代、生产一代、研发一代”的节奏推进,能拿出来展示的,都是“最该让人看到的”,不是“所有能拿得出手的家伙”——这是行业里的常识。
我更关心朝鲜半岛上的细微变化。普京和朝鲜领导人在北京的会谈,不管是时长还是规格,都是实打实的。与此同时,韩国临时“加了把劲”,让议长禹元植紧急来中国,还在宴会上跟朝鲜方面握了手。对朝韩来说,这种动作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但能减少误判的风险。对韩国来说,现在提高跟中国的接触级别,就是“多给自己加层保障”。要是能在外交场合多一次眼神交流、确认下态度,以后处理危机时就能少走点弯路、少承担点试错的成本。
有些朋友问我:这场阅兵真正的影响到底是什么?我总结了三个看法。
第一,战略沟通的渠道在变宽。特朗普送祝福、欧洲内部出现分歧、日韩步调不一样,说明大家都在调整对华政策、“重新找定位”。现在台阶已经搭好了,接下来是往前推进还是往后退,就得看下一轮怎么安排议程了。
第二,威慑力和对外说法是同步的。展示军力是“看得见的威慑”,但更长远的是对外讲好自己的故事——谁在历史纪念里把道理说通、说稳,谁的安全理念就更容易被国际社会理解。
第三,周边国家的政策空间变大了。韩国抓住了机会,日本却有点“跟不上节奏”。当联盟里的领头人语气稍微变一点,跟着的国家要么赶紧明确自己的战略,要么赶紧改说法,二选一,其实挺难的。
这里有必要把日本的情况说细点。表面看,还是老一套“和平说辞”;往深了看,是应对中美可能“减少冲突、多些沟通”的临时办法。日本现在增加防务预算、放宽相关政策,本来就需要一个“外部安全威胁”来证明这么做合理。一旦这个“威胁感”减弱,推行这些政策的政治成本就会上升。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日本选了“不批评也不点赞”的中性说法——不惹中国不高兴,不打美国的脸,还能跟国内交代。但这种“夹在中间的策略”用久了,政策推进就没动力了:既拿不到更多安全好处,也不利于区域互信回暖。
再说说美国。特朗普的说法不像是“战术撤退”,更像是“换个战术打法”。他没放弃对华竞争的大框架,只是暂时调整了力度。这种“态度上的松紧变化”,对市场和盟友的影响来得很快:盟友会先观望,美国国内不同派别也会争着解释“这到底是什么意思”。接下来更关键的是怎么安排议题——是把经贸、科技、安全问题“捆在一起谈”,还是“分开谈”。其实他送祝福的意义,就是留了操作空间,不是要定个最终结果。
这次纪念活动的外国来宾名单,也藏着不少信息。塞尔维亚和中国的说法高度一致,强调“困难时候互相支持”;尼泊尔把活动定义成“全球友谊与纪念的盛会”;古巴明确站在多边主义这边;白俄罗斯反复强调跟上合组织的战略合作。这些不是客套话,而是地缘政治关系在重新梳理。现在有些西方国家要么低调应对、要么干脆不来,另一个合作网络却在慢慢“显形”。这个网络不一定是封闭的小圈子,但合作目标更明确,内耗也更少。如果欧洲还抱着“只谈历史观点、不谈现实安全”的老思路,以后能说话的空间会越来越小。斯洛伐克总理菲佐公开说不理解欧盟为啥集体不出席,就是个明显的信号——欧洲内部的说法已经出现裂缝了。
外界也在问:为啥东风的话题能成热门?除了技术上的象征意义,更重要的是它“把抽象的安全变成了能看见的画面”,传播效果特别好。大众其实不懂复杂的弹道知识,只需要一个明确的信号:国家有能力保护自己,威慑力是真的。这会让国外潜在的对手重新盘算成本,也能稳住国内的情绪。有人担心“展示军力会加剧军备竞赛”,但我觉得这更像是“让大家对彼此的实力有个清晰认知”——误判的空间小了,做出危险动作的可能性反而会下降。
接下来,中美之间肯定还会有摩擦,科技、经贸、安全这三方面的矛盾不会一下子消失,但沟通的窗口没关。日本会继续说和平、说互惠,但推进政策时,国内外的压力会让它左右为难。韩国则在两条线上尝试“各说各的、能合作就合作”,虽然不算惊艳,但很务实。欧洲还在犹豫,官方说法和民间声音混在一起,难免一会儿一个态度。俄罗斯和朝鲜的互动会继续推进,节奏不会太快,但方向很明确。
把眼光放远一点看,这场阅兵就像一面镜子——谁有自信、谁在焦虑,一看就清楚。自信来自实打实的能力和稳定的政策节奏;焦虑则是因为对秩序变化犹豫不定,又太依赖外部力量。纪念历史,是为了提醒我们:安全从来不是喊口号喊出来的,是靠产业、科技、训练、意志一层层堆出来的硬实力。外交也不是简单的“选朋友或选敌人”,更像下棋时的“布局和站位”。
阅兵结束了,但外交上的较量才刚开场。特朗普那罕见的祝福,给对话留了门;日本那谨慎的说法,暴露了自己的尴尬;韩国灵活周旋,赢在务实;欧洲的分歧,接下来几个月还会更明显。这不是“谁怕了谁”的热闹戏码,而是“谁更懂长远布局”的耐心比拼。
来源:飞岸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