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交公粮的农民,如今每月只领200块……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05 09:58 3

摘要:前几天回老家,我在老屋的柜子底下翻出一沓发黄的纸片,上面印着“农业税完税凭证”几个字,边角都磨破了。我爷爷颤巍巍地走过来,接过那张纸,手指轻轻摩挲着,一句话没说,眼圈却红了。

前几天回老家,我在老屋的柜子底下翻出一沓发黄的纸片,上面印着“农业税完税凭证”几个字,边角都磨破了。我爷爷颤巍巍地走过来,接过那张纸,手指轻轻摩挲着,一句话没说,眼圈却红了。

“那时候,一粒米都舍不得糟蹋。”他声音低低的,“我们挑着担子,走十几里山路去粮站交公粮。扁担压得肩膀烂了,也不敢歇。粮站的人拿牙咬麦粒,看干不干,水分高一点,就要打回去重晒。我们宁可自己吃红薯叶,也要把最饱满的粮食交上去。”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他说这话的时候,院子里的风刚好吹过,扬起一阵尘土,像极了当年晒谷场上飞扬的麦芒。

你有没有想过,我们今天能在超市随手拿一袋米、一包面,背后是多少人用一辈子换来的? 从1950年到2005年,中国农民累计交了6000亿公斤公粮——那是什么概念?相当于用粮食铺了一条从北京到上海来回几十趟的大道。每一粒,都是他们顶着烈日、踩着泥水、弯着腰种出来的。

他们不是没苦过。 东北的冬天零下四十度,铁犁刨不开冻土,人就用火烧、用锤砸; 云贵的山沟里,梯田一层叠一层,背篓里的土一筐一筐往上运; 江南的春天,水田结着冰碴,农民赤脚踩进去,腿冻得发紫也不肯停。

可他们图啥? 不图钱,不图名,就图一句:“国家要有粮,老百姓才能安心。”

可现在呢? 当年扛着麻袋为国家送粮的人,老了,走不动了,每月领的养老金,还不到200块。 200块,啥概念?城里人一顿火锅都不够,可对有些老人来说,这是一个月的伙食费。 他们在城里打工的子女寄点钱回来,才勉强能吃上点肉。

我见过太多这样的老人—— 八十多岁了,还蹲在地里拔草; 下雨天拄着拐杖去菜园收菜; 省下药钱,就为了给孙子多买本课外书。 他们不是没钱,是国家欠他们的,还没还完。

有人说:“农业税都取消二十年了,别老提过去了。” 可你有没有想过,那一代人,奉献了青春,交了几十年的公粮,结果老了,却连一份体面的养老都拿不到? 机关干部退休金三四千,企业职工也有两三千,可农民呢? 一百七八十,还得自己交新农合。 交着医保,领着低保,活得像个“被遗忘的群体”。

这不是数字的问题,是良心的问题。

可你再看看现在—— 超市里大米三块五一斤,便宜得像白送。 可这便宜的背后,是谁在支撑? 是那些一辈子面朝黄土的老农,是他们用肩膀扛起来的“粮食安全”。

更让人心酸的是,他们从不抱怨。 湖南有个老太太,85岁,每天蹚着小溪去种菜,三个儿子在外地打工,家里只剩她一个人。 村干部说给她申请高龄补贴,她死活不要:“留着给村里的娃娃读书吧。” 她把政府发的几十块钱用报纸包着,压在枕头底下,说要留给孙子。

这种纯粹的善良,现在还有多少人能做到?

好在,光正在照进山沟。 江西的“幸福食堂”开起来了,老人一块钱就能吃顿热饭; 四川的大山里,医生骑着摩托翻山送药; 浙江的老人用竹编做手工艺品,直播卖货,一个月也能赚上千块。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来了,带着手机、无人机、电商思维,帮爸妈把山货卖到全国。

我在一个村口看到块牌子,上面写着:“从前,我们把最好的粮食交给国家;现在,国家不该忘了我们。”

是啊,他们不是要金山银山, 只是想要一点尊重,一点公平,一点“我这一辈子没白干”的认可。

下次你端起饭碗的时候, 不妨停一秒,看看那碗里的米。 它不白,它黄,它沉甸甸的—— 因为它浸过汗水,泡过雨水, 更埋着几代农民的青春和命。

他们不是历史的尘埃, 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而我们欠他们的, 不该是一句“谢谢”, 而是一份有尊严的晚年。

来源:农村牧羊人赵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