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举行。回望苦难辉煌交织的抗战岁月,革命先辈用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捍卫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发展的文明成果,捍卫了人类和平事业,铸就了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京隆重举行。徒步方队接受检阅。新华社发
青年观点
主办:广青融媒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网络传播学院/出版学院
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策划:符国章 丛光辉
执行:郑巧蓉 陈天旭
编者按: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举行。回望苦难辉煌交织的抗战岁月,革命先辈用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捍卫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发展的文明成果,捍卫了人类和平事业,铸就了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青年学子铭记抗战历史、缅怀革命先烈,矢志做好中华民族文明成果与人类和平事业的捍卫者,他们以肃穆情怀致敬抗战胜利,以青春姿态展望光明未来,在思考与行动中践行着“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真谛。
指导老师:广东财经大学 张明羽 广州大学 方建平
一份关于守护和平与文明的答卷
80年前,中华儿女在战火中挺身而出,以血肉之躯筑起民族的脊梁,书写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荡气回肠的一章。今日的山河无恙、国泰民安,正是无数先烈浴血奋战换来的和平果实。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警醒未来。缅怀先烈,不是简单悼念,而是赓续使命。历史告诉我们,和平从来不是天赐,而要靠一代又一代人用责任与牺牲守护。
和平并非无忧无虞。当责任缺失、信仰淡漠、规则松弛,文明的根基便可能在无声处动摇。和平的脆弱,往往不是轰然倒塌,而是悄然蚕食。正如战争胜利依靠坚定意志与全民担当,和平年代同样需要我们在日常中坚守信念与良知,守住那一道道“看不见的战线”。从食品安全到社会公正,从科技创新到文化传承,每一个领域都是文明延续的阵地,每一个个体都是和平守望的战士。
身为青年学子,我们应以理想为旗、以担当为剑,传承抗战精神,守护民族根脉,筑牢和平防线,做中华文明的坚定守护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建设者。只有这样,才不负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也不负我们所处的伟大时代。
广东财经大学 陈颖熙
以青春之名,续燃抗战精神火炬
80年前,中华民族挣脱侵略者铁蹄,迎来黎明曙光。站在新时代的坐标上,青年一代重读这段历史,眼中既要有对苦难者与牺牲者的沉痛悼念,更要能读懂先辈用生命写就的“守护”——守护5000年文明根脉,守护人类共同的和平火种。
铭记历史,从来不是沉湎于苦难,而是从先辈的壮举中汲取精神养分。读懂课本中“狼牙山五壮士”纵身跃崖的决绝、观察博物馆藏抗战步枪的斑驳锈迹,与先辈跨越时空展开对话。我们该如何守护这份和平?这份答案正是铭记的意义——以历史为镜,指引前行方向。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当代青年捍卫文明与和平,需以“知行合一”担当责任。实验室攻克“卡脖子”技术,是赓续“科技救国”理想;国际舞台讲好中国故事,是践行“文明互鉴”理念;平凡岗位坚守尽责,是兑现“实干兴邦”誓言。80年前,青年以钢笔唤醒民众、步枪抗击敌寇;80年后,我们以知识为盾、创新为矛、坚守为基,筑就新时代“精神长城”。
80年来,硝烟已散,但抗战精神永存。当代青年当以青春之我,承先辈之志,护文明之火不息,守和平之土安然,在中国式现代化舞台上绽放青春光彩。
广东财经大学 陈雅佳
穗城红棉依旧,青年缅怀先烈
木棉花绽放的中山纪念堂,无声诉说着80年前的峥嵘岁月。这里有着深植于每一寸土地的红色基因,从东江纵队的丛林游击到以少胜多的西海大捷,岭南大地从不缺少血性与担当。这种融入城市血脉的革命精神,让抗战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文字,而是可触可感的城市记忆。
80年弹指一挥间。对青年而言,铭记抗战并非传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照亮未来。当亲历者逐渐老去,我们更需主动扛起记忆传承的重任。在广州的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里,每年总有青年志愿者为参观者讲述碑文背后的故事——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正是对抗战精神最生动的延续。
和平的成果来之不易,捍卫文明与和平更需从你我出发。作为青年学子,我们更应懂得,捍卫和平不是遥远的使命。要让历史之光在新时代继续闪耀,就要时刻警惕历史虚无主义,以理性包容践行国际主义。
英雄花开英雄城,木棉花见证着一代代人的成长,青年在红色足迹中汲取力量,将和平使命落于实处,这既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亦是青春最美的担当。
广东财经大学 胡剑铭
让抗战精神照亮青春之路
80载岁月如歌,站在新时代复兴路口转头回望,那段苦难与辉煌交织的峥嵘岁月,如同黑暗中燃起的星火,跨越百年,余温未凉,照亮着新时代青年的奋进之路。时至今日,亲历者已然逐渐凋零,但精神的火种却仍代代相传。
学习抗战历史之于我辈青年,是直抵内心的洗礼。当我们走进纪念馆、展览厅,看见染血的家书、听见尘封的过往——历史不再是课本里的概念,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这种跨越时空的连接,让我们坚信“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历史真谛。
讲好抗战历史之于我辈青年,是肩负重任的要求。在信息纷繁复杂的当下,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试图歪曲历史、否定抗战意义的杂音时有出现。在新时代下,舆论场就是新战场,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更要求我们要当好历史的守护者与讲述者,在众声喧哗中筑牢历史认知与抗战记忆的压舱石。
传承抗战精神之于我辈青年,是发人深省的启示。要求我们要走出书斋、投身实践,将爱国情怀转化为实干担当,用Z世代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公众发声,讲好抗战故事,通过行动捍卫来之不易的文明成果与和平事业,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广州大学 谢睿
薪火永续:从抗战烽火到青春征程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不仅捍卫了中华民族的5000年文明薪火,更为人类和平事业注入了永恒的东方力量。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的皱褶里藏着照亮未来的火种。缅怀先烈,不仅是对英雄的深切追思与崇高敬意,更是对民族精神的价值认同与时代延续——他们以血肉之躯铸就了民族的尊严基石,用生命之火点亮了人类文明的和平之光。回望这段苦难与辉煌交织的历史,我们获得的不仅是感动与震撼,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传承。
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于承担维护世界和平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于内,我们应深耕文化沃土,激活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让文明成果在创新中生生不息;于外,须培养全球视野,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参与文明交流,践行和平发展道路。
“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我辈青年当以奋斗之姿,告慰历史,点亮未来。让青春在捍卫文明、守护和平的征程中尽情燃烧!
广州大学 盛譞瑶
不忘来时路,奋进新征程
去年开始,我先后走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与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旧址。从遇难同胞纪念馆序厅中遇难300000人碑刻的墨色凝重,到遗址出口处“别回头,向前走”的天光微亮,那一刻我真正明白,80载岁月并未淡化抗战记忆,我们要时刻铭记国殇,以此守护这段本可以不属于先辈们的惨痛历史。
身为广西人,我从小听着“狼兵”出桂抗战的故事长大。从八桂大地到岭南都市,我站在珠江畔,看霓虹璀璨、楼宇林立,懂得了“寸土不让”所指的不仅是祖国的山河,更是绚烂的文明。
铭记历史从来不是沉湎于伤痛。它是在永庆坊漫步时,想起有人曾誓死守护这里的文化根脉;是回到家乡广西,看见乡村振兴田野如画时,念及昔日有人为此安宁付出生命。这种记忆,让我在平凡日常中触摸到历史的温度。
站在这片先辈抛头颅洒热血守护的土地上,我们更应懂得“捍卫”的意义。它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文明传承的坚守,是面向世界时勿忘国殇的清醒。作为青年,我们或许不需挥戈沙场,但却须以坚韧与务实,接住历史的接力棒,让和平的信念不被遗忘,让精神的烽火生生不息。
广州大学 玉海楣
来源:广州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