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九州大学医学科学研究科Taito Matsuda团队报道直接细胞转化可恢复缺血性损伤后的神经功能

摘要:通过人工操纵基因表达模式绕过多能干细胞中间体,将非神经元细胞直接转化为神经元细胞,已成为神经损伤和神经系统疾病的一种有前途的治疗策略。与外部细胞移植相比,直接神经元转换具有多种优势,包括更短的诱导期、避免伦理问题以及减轻免疫排斥和致瘤发生。最新研究表明,无论是

通过人工操纵基因表达模式绕过多能干细胞中间体,将非神经元细胞直接转化为神经元细胞,已成为神经损伤和神经系统疾病的一种有前途的治疗策略。与外部细胞移植相比,直接神经元转换具有多种优势,包括更短的诱导期、避免伦理问题以及减轻免疫排斥和致瘤发生。最新研究表明,无论是在体外还是在完整的成年小鼠大脑中,单一转录因子 NeuroD1 的表达可诱导小胶质细胞的直接神经元转化。NeuroD1 在通过诱导表观遗传变化抑制小胶质细胞程序之前启动神经元程序。前期研究还证明,NeuroD1 诱导小胶质细胞转化为诱导神经元细胞,其特性与成年小鼠纹状体中的纹状体投射神经元相似,并且这些诱导神经元细胞有助于缺血性脑损伤后的功能恢复。

来自日本九州大学医学科学研究科Taito Matsuda团队认为,在临床应用中,伦理考量至关重要。将神经干细胞移植到大脑是干细胞治疗脑损伤的经典方法。从生物伦理和宗教角度来看,利用人类胚胎来衍生人类胚胎干细胞以及随后移植胚胎干细胞衍生的神经干细胞一直受到激烈争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重编程技术的出现促进了通过体外分化产生患者特异性神经干细胞。利用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细胞疗法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方面显示出良好的前景,移植细胞的神经功能得到部分恢复。然而,使用人类诱导性多能干细胞仍然存在与移植排斥相关的风险以及与胚胎干细胞相关的伦理困境。相比之下,只要患者理解风险和益处并同意治疗,直接转化体细胞通常被认为不会带来太多伦理问题,因为只有接受治疗的个体会受到基因操纵的影响。因此,相信,在受伤区域内的体内直接神经元转换作为治疗缺血性损伤和其他以神经元丢失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包括创伤性脑损伤和脊髓损伤)的方法具有相当大的前景。

文章在《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杂志2025年8 月 8 期发表。

文章来源:Irie T, Matsuda T (2025) In vivo direct neuronal conversion as a therapeutic strategy for ischemic stroke. Neural Regen Res 20(8):2309-2310.doi.org/10.4103/NRR.NRR-D-24-00545

来源:中国神经再生研究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