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走进位于龙湾的志通艺术馆,仿佛步入一个静谧而绚丽的瓯塑世界。墙上悬挂的瓯塑作品,既有传统山水的恢弘气象,也不乏现代生活的细腻刻画。艺术馆馆长林乐琴一袭素衣,马尾轻束,正俯身为一幅新作做最后的修饰。指尖起落间,彩泥层层堆叠,渐成波澜。
走进位于龙湾的志通艺术馆,仿佛步入一个静谧而绚丽的瓯塑世界。墙上悬挂的瓯塑作品,既有传统山水的恢弘气象,也不乏现代生活的细腻刻画。艺术馆馆长林乐琴一袭素衣,马尾轻束,正俯身为一幅新作做最后的修饰。指尖起落间,彩泥层层堆叠,渐成波澜。
从学校专职美术教师
到艺术馆馆长
林乐琴完成了一场
从“讲台”到“创业场”的蜕变
也让瓯塑这门传统工艺
走出了新的发展之路
因为瓯塑
从教师到非遗创业者
“我大学还没毕业时,去拜访一位老手艺人。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瓯塑,觉得很有意思、很漂亮,算是‘一见钟情’。”林乐琴回忆道。
2000年从温州大学毕业后,林乐琴当了九年美术教师,却始终放不下对瓯塑的眷恋。在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徐志通的影响下,她开始主攻瓯塑技艺。“瓯塑创作其实很耗精力。一幅小的花鸟作品,起码要两个月。”为了全心投入瓯塑创作,2009年9月,她毅然辞去教职。
2011年,她与徐志通共同创办温州亨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担任总经理兼艺术总监,后出任志通艺术馆馆长。“从教师转型创作者我没问题,但要做艺术馆管理者,还要懂财务、懂运营——这是个很大的挑战。”她笑着说,“但我喜欢这样的挑战,这样才更富有活力。”
作为艺术馆馆长,林乐琴坦言:“起初完全不懂怎么管理,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但现在,我有了清晰的目标。”从纯粹的创作者转型为管理者,意味着她必须兼顾创作与经营。“创作和管理会撕扯我的时间。”她诚恳地说,“做一个纯创作者,我需要安静;但作为馆长,我必须面对现实——养馆很费钱。”
但她很快在挑战中找到了新的价值。“在接待中,我常接触到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他们的见解拓宽了我的视野。艺术不能闭门造车,必须与社会接轨,与时俱进。”
瓯塑的传承与创新
“我们的作品与传统瓯塑相比,变化还是比较大的。”林乐琴说,“过去的一些样式已不符合当下审美。比如我们创作的孔雀系列,虽然在题材上延续传统,但通过融入新的构成元素后,让传统的内容有了现代生命力,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喜爱。”
在技艺创新方面,林乐琴始终在不断探索。她早期学习的工笔花鸟画功底,为她的瓯塑创作带来了独特优势。她向记者展示了近期创作的瓯塑“花鸟图”,将国画的写意韵味巧妙融入瓯塑的立体塑造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语言。
她与徐志通合作的瓯塑作品《溪山行旅图》《松鹤延年》,连续两届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最高奖“百鹤金鼎奖”。“获奖让我信心倍增,觉得努力被看见了,我觉得我可以做得更好。”
如今,她的团队不仅承接大型壁画定制,如温州动车南站贵宾厅壁画等项目,还开发出瓯塑胸针、发簪等“可穿戴的艺术品”,让瓯塑走向多元化。“我希望能把瓯塑提升到‘奢侈品’的概念,不是价格昂贵,而是价值被认可。”
更难得的是,林乐琴在瓯塑技术上也进行革新,主导完成了四项瓯塑工具的研发,并获国家发明专利。“瓯塑的工具都是我们自己做的,市场上买不到。”她透露,公司有三个人专门研发油泥等原材料,“看似一幅画,背后的付出是别人看不到的。”
寻找“有缘人”
“我们最大的困难,其实是培养瓯塑的新生力量。瓯塑从业人员很少,温州可能不到60人。”林乐琴目前收了三位徒弟,都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培养一个合格的瓯塑匠人大概要三年时间。”
传承之路并不轻松。“培养新生代很难,如果学生中途放弃,我会很有挫败感。”她坦言,“培养新人需要极大的耐心,有时投入很多心血,却未必能看到成果。”
在她看来,学瓯塑需要“想法简单一点,心要静一点,不要被外界纷纷扰扰所影响,要沉得住气”。有一位同事跟随她二十多年,最初从画油画转型瓯塑,如今已成为公司骨干。“我们就是要碰到有缘人,有热爱的人。我也希望用自己的热爱,去影响更多人。”
尽管困难重重,她仍对徒弟们充满希望:“在瓯塑领域,只要一心付出,肯定有回报。”
让瓯塑走进现代生活
“瓯塑是非遗,如何让它真正‘活’起来,是每一个传承人必须面对的课题。”林乐琴说。
作为志通艺术馆馆长,她以艺术馆为平台,推动瓯塑产业化发展。开馆以来累计接待访客两万余人次,通过展览、研学、文化交流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瓯塑。“我们馆内的研学课程都是自主设计的,欢迎全年龄段的人来体验瓯塑。其实有些温州人还不太了解瓯塑,我特别希望瓯塑能先走进温州人的日常生活。”
她创新提出“授艺+传播”模式,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走进校园授课;另一方面积极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作为2023年杭州亚运会文化使者,向国际嘉宾展示瓯塑;担任电视台主讲人,借助新媒体推广非遗。
“亚运期间,我们做了温州奥体中心贵宾厅的瓯塑陈设,各地客人参观反响非常好。”她高兴地说,“奥地利孔子学院院长还提议合作,让瓯塑走出国门。”
未来,她计划以“数字化+体验化”驱动发展,搭建线上数据库与短视频矩阵,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年轻人会特地从小红书找过来打卡,一拍就是一天。我也会上网了解别人对我们艺术馆的评价,通过互联网,我们被更多人看到了。”
从一幅幅瓯塑作品,到一家艺术馆、一批专利、一群学员——林乐琴以持续的坚守与创新,让一门传统手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艺术脱离经济不现实,但我们不能只讲经济。”她说,“我希望让瓯塑在当代社会绽放光彩。”
感谢关注散讲龙湾,每天都有精彩本地资讯
大家还在看:
来源:艺术生文化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