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阿姨,61岁,2年余前无诱因出现记忆力减退,表现为忘记烧开水,忘记锁门,忘记刚说过的话或刚做过的事,衣服穿反,不爱洗澡和梳妆打扮,不愿与人交流等。近期症状加重,出门找不到回家的路,女儿遂陪同来院就诊。
🧓王阿姨,61岁,2年余前无诱因出现记忆力减退,表现为忘记烧开水,忘记锁门,忘记刚说过的话或刚做过的事,衣服穿反,不爱洗澡和梳妆打扮,不愿与人交流等。近期症状加重,出门找不到回家的路,女儿遂陪同来院就诊。
🏥和家属沟通后,进行了相关检查,检查结果头颅MRI显示“双侧海马萎缩,脑沟增宽”,神经心理测评(MMSE)仅17分(正常应≥24分),脑脊液检测发现β-淀粉样蛋白42水平降低,磷酸化tau蛋白升高,结合患者主述,可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AD老年痴呆)。
王阿姨属于中度AD,脑内‘老年斑’和‘神经纤维缠结’已经破坏了记忆中枢。目前没有根治方法,但通过药物控制症状、配合认知训练,能延缓进展。取得患者和家属同意后,随后开了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如多奈哌齐),并建议家属每天陪同做15分钟“记忆卡片”游戏。
⚠️ 医生提醒:
老年痴呆(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它主要影响大脑的记忆、思维、判断和语言等功能,患者会从最初的记忆力减退,逐渐发展到无法认出家人、不能自理生活,甚至出现精神行为异常。
如果出现“刚做过的事转头就忘”“找不到回家的路”“情绪突然变得暴躁或淡漠”等症状,一定要尽早就医,早发现、早干预,才能延缓病情进展。
很多人认为老年痴呆是 “老糊涂”,是正常的衰老现象,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正常的衰老虽然会导致记忆力有所下降,但不会影响正常的生活和社交,而老年痴呆是一种病理性的退化,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而且,老年痴呆的发病年龄也在逐渐年轻化,临床上四五十岁就出现早期症状的患者也并不少见。
目前,老年痴呆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研究发现,除了遗传因素外,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等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尤其是这5种长期存在的伤脑习惯,会不断损害大脑功能,增加患病风险。
01
这5大习惯,易诱发老年痴呆
1️⃣长期熬夜睡眠不足
白天昏昏沉沉、注意力涣散;晚上入睡困难,或半夜易醒;记忆力明显下降,比如忘记刚读过的文章内容、记不住新同事的名字。
睡眠是大脑“清理垃圾”的关键时间,人在深度睡眠时,脑脊液会加速流动,像“清道夫”一样冲走β淀粉样蛋白(老年痴呆的核心病理物质)。
如果长期熬夜或睡眠不足,这种“清理”过程就会被打断,导致β淀粉样蛋白在脑内堆积,形成“老年斑”,逐渐破坏神经元功能。
美国《科学日报》曾跟踪研究60-70岁老人,发现每天睡眠时间超过9小时的人,3年内认知功能衰退速度比正常睡眠者快40%;而长期睡眠不足(。
2️⃣长期久坐不动
久坐后头晕、眼前发黑;站起来时腿脚发麻;爬两层楼就气喘吁吁;反应变慢,比如别人说话要反应3秒才能接话。
久坐会减慢全身血液循环,导致大脑供血不足。脑细胞对氧气和营养极度敏感,长期缺血会引发“慢性缺氧”,使神经元逐渐死亡。
更危险的是,久坐还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形成微小血栓,堵塞脑部毛细血管,引发“静默性脑梗”(无症状但损伤脑组织)。
美国心脏协会研究显示:每天久坐超过10小时的老人,痴呆风险比活跃者高63%;而每多坐1小时,痴呆风险就增加12%。
3️⃣长期吸烟酗酒
吸烟者常咳嗽、气短,但更隐蔽的是“记忆力下降”——比如忘记钥匙放在哪里、记不住医生的叮嘱;酗酒者则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可能前一秒还在笑,下一秒就突然发怒。
烟草中的尼古丁会收缩脑血管,减少脑血流量;焦油和一氧化碳会破坏血脑屏障(保护大脑的“防火墙”),让有毒物质直接损伤神经元。
酒精则更直接,它会抑制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的释放,导致大脑“短路”,长期酗酒还会引发“韦尼克-科尔萨科夫综合征”(一种以严重记忆障碍为特征的脑病)。
《英国医学杂志》研究显示:每天吸烟超过20支的人,痴呆风险增加40%;长期酗酒(男性每天>40克酒精,女性>20克)的人,痴呆风险是普通人的3倍。
4️⃣长期精神压力大
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状态,比如“总担心自己做不好”“对以前喜欢的事失去兴趣”;睡眠质量差,经常做噩梦;注意力难以集中,比如看书时反复读同一行。
压力会刺激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释放大量皮质醇(压力激素)。短期皮质醇升高能帮助应对危机,但长期高水平会损伤海马体(负责记忆的核心脑区)。
研究发现,长期高压者的海马体体积比普通人小10%-15%,认知功能下降速度加快30%。
5️⃣长期孤独社交少
不喜欢出门,觉得“和别人聊天没意思”;对家人态度冷淡,甚至“认不出自己的配偶”;经常重复说同一句话,比如“我饿了”“我要回家”。
社交是大脑的“锻炼场”,与人交流需要调动记忆、语言、情绪等多项功能,能刺激神经元建立新连接(“神经可塑性”)。
长期孤独会导致大脑“闲置”,神经元之间的连接逐渐断裂,就像长期不用的机器会生锈。
英国《柳叶刀》研究显示:孤独老人的痴呆风险比社交活跃者高50%;而每周参加3次以上社交活动的人,痴呆风险降低40%。
02
日常做好这5点,提前预防老年痴呆
✅规律作息
每天固定起床和睡觉时间(建议22:30前入睡,6:30-7:00起床);
睡前1小时远离手机、电脑(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
如果失眠,可以尝试“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重复3次)。
规律作息能稳定生物钟,促进深度睡眠,帮助大脑清理β淀粉样蛋白。研究发现,坚持规律作息3个月,认知功能评分可提高15%。
✅坚持运动
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或75分钟高强度运动(如跳绳、打球);
每天久坐不超过1小时,最好每坐30分钟起身活动5分钟(可以原地踏步、拉伸)。
运动能促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分泌,这种物质能保护神经元、促进新连接形成。研究发现,坚持运动6个月,海马体体积可增加2%,相当于“逆转”1-2年的衰老。
✅健康饮食
多吃“护脑食物”,如深海鱼(富含Omega-3脂肪酸)、深色蔬菜(如菠菜、西兰花,富含叶酸)、坚果(如核桃、杏仁,富含维生素E);
少吃“伤脑食物”,如咸菜、腌肉(高盐)、油条、爆米花(含铝)、甜饮料(高糖)。
Omega-3脂肪酸能减少脑部炎症,叶酸和维生素E能抗氧化、保护神经元。
研究发现,坚持“地中海饮食”(以鱼、蔬菜、坚果为主)的人,痴呆风险降低30%。
✅主动用脑
每天花30分钟做“脑力运动”,如下棋、打牌、拼图、学新技能(如手机拍照、做饭)。
多和家人朋友聊天,尝试“记忆游戏”(比如让家人说5个物品,3分钟后复述)。
用脑能刺激神经元建立新连接,增强“认知储备”。经常用脑的老人,即使脑部有病理改变(如老年斑),认知功能下降速度也比不用脑者慢40%。
✅积极社交
每周至少参加2-3次社交活动,如和邻居聊天、参加社区舞蹈队、加入老年大学;
如果行动不便,可以通过视频和家人朋友“云聊天”。
社交能刺激大脑多区域协同工作,增强神经可塑性。社交活跃的老人,痴呆风险比孤独者低50%。
老年痴呆不是“老年人的专利”,它可能悄悄盯上每一个忽视大脑健康的人。通过改变5大伤脑习惯、坚持5招预防方法,我们尽量降低患病风险,让大脑保持年轻状态。
来源:健康小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