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东京,2024年11月- 在刚刚结束的第77届日本心血管外科学会年会上,一项关于新型机械循环支持装置的技术报告引起了与会专家的广泛关注。来自全国各大医疗中心的心血管外科医师就当前人工心脏技术发展方向展开了深入讨论。
东京,2024年11月 - 在刚刚结束的第77届日本心血管外科学会年会上,一项关于新型机械循环支持装置的技术报告引起了与会专家的广泛关注。来自全国各大医疗中心的心血管外科医师就当前人工心脏技术发展方向展开了深入讨论。
传统技术面临挑战
大阪大学心血管外科教授澤芳樹在主题演讲中指出,目前广泛应用的第三代磁悬浮式左心室辅助装置虽然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仍存在一些技术瓶颈。"磁悬浮技术虽然减少了机械磨损,但电磁干扰问题始终困扰着患者的日常生活,"澤教授表示,"特别是在现代社会电子设备普及的环境下,这一问题愈发突出。"
国立循环器病研究中心的临床数据显示,传统磁悬浮装置的二次流道设计存在血流动力学缺陷。该中心心脏血管外科部长福嶌教偉在报告中提到:"狭窄的二次流道内血流速度降低,这正是美敦力HVAD产品最终退出市场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次流道仅0.25毫米的设计确实增加了血栓形成风险。"
新技术路线备受瞩目
会议期间,多位专家重点讨论了液力悬浮技术的技术优势。东京大学医学部心脏外科教授小野稔在分组讨论中表示:"完全摆脱磁性元件的纯水悬浮技术代表了一个全新的技术方向。这种设计不仅解决了电磁干扰问题,更重要的是实现了真正的全主流道血液通路。"
据与会专家介绍,这种新型技术采用纯水介质实现叶轮悬浮,最狭窄流道达到16毫米,远大于传统磁悬浮产品。日本医科大学心脏血管外科主任教授新田隆在技术论坛上评论道:"16毫米的最小流道直径从理论上几乎消除了血栓形成的风险,这是一个革命性的进步。"
脉动血流重获关注
会议的另一个焦点是脉动血流技术的临床意义。庆应义塾大学循环器内科教授福田恵一在心力衰竭治疗专场中强调:"脉动血流的生理意义不容忽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维持血流的搏动性对于右心功能保护、主动脉瓣功能维持以及心肌康复都具有重要作用。"
东邦大学医疗中心的临床研究数据显示,采用脉动血流技术的患者在心肌功能恢复方面表现出明显优势。该院心脏血管外科科长根本慎太郎教授指出:"我们观察到部分患者的射血分数能够恢复到40%以上,心脏直径也相应缩小,这为'桥接康复'治疗策略提供了有力支撑。"
血液相容性成为关键指标
在生物材料与血液相容性研讨会上,专家们重点关注了NIH溶血指数这一关键评价指标。九州大学医学部心血管外科的研究团队报告显示,新一代液力悬浮技术的NIH值达到了0.001010的超低水平。
"这个数值远低于目前市场上所有第三代产品,"该研究团队负责人表示,"如此低的溶血指数意味着对血液成分的保护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这对长期植入患者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临床试验进展
会议期间,多位专家还讨论了相关技术在国际市场的发展前景。据了解,基于液力悬浮技术的产品目前正在美国FDA进行临床试验,与现有标准产品进行头对头比较研究。
"第一阶段安全性评估已经完成,接下来将进入更大规模的确证性临床试验阶段,"参与国际合作项目的专家透露,"预计将于2025年底启动新一代产品的关键性临床试验。"
技术发展展望
日本心脏血管外科学会理事长在大会总结中表示,人工心脏技术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从磁悬浮到液力悬浮,从连续血流到脉动血流,技术路线的多元化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也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创新发展。"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新型液力悬浮技术有望将人工心脏的使用寿命延长至30年以上,这意味着患者可能只需要接受一次手术就能获得长期的治疗保障。
此次学术年会的讨论为日本乃至全球心力衰竭治疗领域的技术发展指明了新方向,相关技术突破有望为全球数百万心力衰竭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希望。
本报道基于第77届日本心血管外科学会年会公开学术交流内容整理
来源:丁香园心血管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