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俄火箭炮射程差距太大:美国500公里,俄70公里,中国多少?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05 12:34 2

摘要:中美俄作为军事强国,在火箭炮射程上也有明显的差距,其中美国火箭炮的射程达到了500公里,而俄罗斯仅仅只有70公里,相比之下中国情况怎样呢?

军事力量始终是国家安全的基石,而在众多远程打击武器中,火箭炮凭借其火力密集、机动灵活的特点,一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中美俄作为军事强国,在火箭炮射程上也有明显的差距,其中美国火箭炮的射程达到了500公里,而俄罗斯仅仅只有70公里,相比之下中国情况怎样呢?

在现代化局部冲突中,火箭炮不仅是战场上的火力支柱,更常常成为决定战局走向的关键装备。而说起美国的火箭炮,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海马斯。

这款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制的高机动性多管火箭系统,不仅频繁出现在国际军火市场的交易清单上,还在多场现代冲突中,之前在俄乌战场实实在在刷了一波存在感。

海马斯之所以这么香,是因为它早就不满足于做一款普通的火箭炮。

除了传统无制导火箭弹,它还能发射多种精确制导弹药,像M30/M31系列卫星制导火箭弹、GLSDB这些地面发射小直径炸弹,甚至最新型的PrSM精确打击导弹都可以。

也正因为如此,它的射程覆盖范围极广,从几十公里一路延伸至500公里,堪比一些短程弹道导弹。这种跨界能力,让海马斯在实际使用中更像一个多任务发射平台。

它可以在较远的安全区域发起攻击,利用其高精度打击关键节点目标,尤其值得一说的是,海马斯还有着很强的机动性。

采用了“打了就跑”的战术,快速进入发射位置,完成打击后立即撤离,极大提高了战场生存能力,不过,但任何武器都不是完美无缺的。

海马斯虽然射程远、精度高,但在飞行末段速度下降明显,如果对方具备中近程防空能力,仍有一定拦截可能。

它确实代表了当前火箭炮发展的一个高峰,不再仅仅追求面杀伤,而是朝着精确化、多功能化和体系化方向发展。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好奇,那传统军事强国俄罗斯的火箭炮,又是什么水平?

俄罗斯在火箭炮领域有着深厚积淀,其BM-30龙卷风远程多管火箭炮系统自问世以来就一直被视作世界顶级装备。

它的最大射程约70公里,配备300毫米口径火箭弹,打击覆盖面广、火力猛烈,还能快速部署和转移,整体作战效能相比同期欧美产品甚至更胜一筹。

俄罗斯火箭炮的发展思路深受苏联时代军事学说影响,强调简单、可靠、成本可控,以及大规模突击火力的压制效果。

“龙卷风”系统12管齐射时,可在数十秒内对35-70公里范围内的目标区域倾泻大量弹药,实施面积压制,特别适合打击集结的部队、炮兵阵地、后勤枢纽等目标

它采用的9M55系列火箭弹不仅种类丰富,包括高爆弹、子母弹、温压弹甚至巡飞弹,还引入了简易制导技术。

虽然不是全程精确制导,但通过弹道修正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命中精度,避免出现一打偏全偏的传统问题。

近年来,乌克兰在“龙卷风”基础上改进推出的“赤杨-M”火箭炮,射程提升至120公里,精度也有显著进步,说明相关技术仍在演进。

俄系火箭炮在射程扩展方面仍偏保守,更多侧重于火力密度与成本控制。俄军似乎更倾向于用火箭炮完成中近程覆盖任务,而将更远距离的精确打击交给“伊斯坎德尔”之类的战术弹道导弹。

不过,随着现代防空系统和技术侦察手段的不断提升,传统无制导或半制导火箭炮的生存空间正在被压缩。

俄罗斯也在努力为火箭炮引入更多精确制导弹药,只是受限于经费和技术积累,步伐稍显缓慢。那么,同样作为军事大国的中国,又在火箭炮这条路上走出了怎样的特色?

中国现代火箭炮的发展,可以说走的是一条低调但硬核的路线。

如果说美国和俄罗斯的火箭炮还在百米冲刺和马拉松之间找平衡,那中国的远程火箭炮PHL-191型箱式远程火箭炮,就已经直接跑进了超远程精确打击的赛场。

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今年的3月份,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推出的新款远程BER10型制导火箭弹。

这款弹药可由PHL-191发射,官方公布的射程超过500公里,而超过,也就是说实际数字可能更高。

这还不是最夸张的,BER10采用了惯性加上卫星这样的复合制导模式,圆概率误差小于10米。也就是说,它可以在500公里外实现精准点穴,打击各类固定目标如指挥所、雷达站、机场设施等。

某种程度上,它已经模糊了火箭弹和战术弹道导弹的界限。而从作战体系来看,中国远火并不追求单独运用,而是强调融入联合火力打击系统。

在模拟登陆作战中,远程火箭炮可先行打击滩头工事、防御节点,为部队上岸清障;同时,它还能与东风系列导弹配合,形成梯次火力覆盖,既控制成本又避免火力空白。

更值得留意的是,中国远火系统普遍实现了模块化装填,打完一轮,快速再装,再来一轮。这种持续压制能力,在现代高强度对抗环境下尤其重要。

所以你说中国的火箭炮到底什么水平?一句话评价非常精准,那就是走得远,打得准,还能融入体系,不是单打独斗的炮,而是系统作战的节点,也更加符合现在军事化作战的需求。

火箭炮,这个诞生超过半个世纪的武器类型,不但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反而在制导技术、动力系统与作战概念演进的推动下不断焕发新生。

从中美俄三国的对比来看,美国注重多功能与跨域整合,俄罗斯依赖传统面积火力但仍寻求升级,中国则凭借后发优势实现了超远射程与高精度的结合。

射程只是表象,背后体现的是各国军事理念与科技能力的侧重。未来的火箭炮,或许将越来越难以被简单定义,它们可能是一种火箭、一种导弹,甚至是一种跨域火力节点。

但不管形态如何改变,其核心逻辑始终不变,在尽可能远的距离,用尽可能高的效率,决定战场的节奏。军事科技没有永恒的强者,只有不断的创新与适应。

来源:小菲有点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