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赞成奥修对老子的评价,他认为老子是一个“全然”的圣人。而佛陀、耶稣、摩西等都是“完美”的圣人。然而完美就意味着拒绝,拒绝他设定的所有“对立面”。于是,“完美”就成了纯粹、单调和拒绝的同义词。
赞成奥修对老子的评价,他认为老子是一个“全然”的圣人。而佛陀、耶稣、摩西等都是“完美”的圣人。然而完美就意味着拒绝,拒绝他设定的所有“对立面”。于是,“完美”就成了纯粹、单调和拒绝的同义词。
它拒绝一切被定义为“不好的”事物:“黑暗”、“魔鬼”、“贪嗔痴”。
而“有无、难易、高下、前后”、“美恶”、“奇正、福祸”、“阴阳”、“尊卑”这些世俗对立面,在《道德经》中,它们是一个不能分割的整体“一”。但不是“对立统一”的“一”,因为道里面不存在“对立”。
就像一片树叶,它没有“美恶”“正奇”“阴阳”等对立方,你所谓的对立,只是你给它贴上的价值标签。而这个“标签”对于那片树叶,毫无意义。
所以,当你用“对立统一”来看待老子之道时,就把它分裂了。《易经》之道或西哲“二元论”是离不开“对立统一”思想的。
一个完整的人,你会认为他不完美,因为你会在他身上看到很多你不喜欢的东西。你甚至会对他的某些行为感到愤怒。
然而,他的愤怒跟你的愤怒不同,因为你的愤怒只是发泄不良情绪,你的情绪里满是对立;而他的愤怒里面有“慈爱”——你因厌倦而愤怒,他因喜爱而愤怒。他是全然的,他没有对立,他是一元论,不是二元论。
因此,他的愤怒不是单纯的,它里面有“爱”。
世人对待圣人的态度,决定了圣人的形象。一个清纯的道德完人,是严格按照规则来生活的人,他活在清规戒律中,他的形象几近完美,哪怕那个圣人自知离“圣人”的标准很远。但圣人的光环,会让世人过滤掉他的瑕疵,把他认作“完美”。
这就像一尊泥塑,你可以把它作为一个十恶不赦的恶魔,也可以赋予它一切神圣的光环,赋予它“完美”的一切含义。“完美”当然拒绝“恶魔”,它们是两个“对立”世界,它们都不是“完整”的,都不是“全然”的。
因为它们都拒绝了“另一半”。
西方人喜欢把圣人形象塑造的完美,但单一,它们要么痛苦,要么喜乐;要么刚毅,要么慈爱。他们的形象千百年来被固化成一个“完美”的图腾。
而老子可以是紫气东来三万里的雄浑,也可以是秋毫之末的卑微;可以是乘云驾雾而养息于天地之间的飞龙在天,也可以是一位“被褐怀玉”的市井长者,播道于人间。
希腊古代有修道院,这个名词原意是“成为单独的”,那就意味着远离社会生活。这跟中国和印度类似,中国自古就有脱离社会生活的人, 古代称“隐士”,东汉以后有了道士与和尚。
道教还有“乱世下山”的传统,就是说,他们并没完全脱离社会,因此可以称之为“半完全”的群体。
其实真正的“脱离”世界是不存在的,因为他们需要社会的“供养”,即使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把躬耕当做修行的“农禅”,也不能完全意义的脱离。
如果真的脱离了“红尘”,那么他们真的会变成单纯的完美主义者,而完美主义者就意味着逃避——逃避真实的社会,因为在世人看来,“红尘”里有“不好”的一面。
但老子说“大成若缺,大盈若虚”,看似完美的,往往不完整;看似花卉,未必芬芳。真正的芬芳源于完整,源于包容和接纳,而不受限于“自我”认知的“对立”情绪。
老子反对“盈”和“成”,他说:“持而盈之,不若其已”;“保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蔽而不成”;“谷毋已盈将恐竭”;“大器免成”。
所以,完美意味着单一,意味着完成,意味着事情已经完结,已经不再参与正在进行的一切,对于生命的意义,可想而知。
“完美”与“完整”的意义完全不同,深入探讨可能涉及一些敏感。怎么表达它呢?想起一个故事。
故事说:两河流域有一个国王,他派一个智者到日本访问。倭王接见他时,他称倭王为“满月”。倭王问:你怎么称呼你的国王呢?他回答说:我们称他为“第二天的月亮”。
他接着对倭王说:“陛下,满月是完美的,而我们的国王是不完美的。”倭王很高兴,赐给智者很多礼物。
但是,这个智者的国内论敌,向国王进言道:他尊称日本天皇为“满月”,而称呼大王您为“第二天的月亮”,他是一个叛国者,必须严惩。
国王想了想说:完美的都是死的,满月意味着衰减;第二天的月亮则意味着未来。所以他不仅没有罪,我还要奖励他。
所以,“美满”就意味着衰退和完结。而“完全”则意味着容纳和接纳一切,那里面不存在人意识中的“对立”。在那里,没有人们认定的一切“不好”的事物,他才是全然的,有生机的。
每当我写此类文字的时候,都会遭到不少朋友的质疑和指责,认为把老子之道理解为“至善至美”的、是“善恶分明”的。把大道理解为不分善恶的,纯属曲解与亵渎!
不能说不对,只能说大道对于一切——好的,不好的——它都是顺遂的、包容的、接纳的,老子的态度很鲜明:“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斯不善已”;“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祅”。
明白了这些论述,你可能就不再坚持“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是正面表达的观点了,也就明白了“以无事取天下”的真义了!
故曰:福祸同根,是非同门;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来源:问道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