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法律有漏洞,谁都难以抵挡诱惑。所以关于裁人,法律的健全、员工的觉醒、社会的舆论、媒体的关注就更加重要。
如果法律有漏洞,谁都难以抵挡诱惑。所以关于裁人,法律的健全、员工的觉醒、社会的舆论、媒体的关注就更加重要。
疫情前的那一年年底,我的一位朋友被公司裁掉了。他在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工作了多年,裁掉他的理由是——常年来不肯贯彻公司996的规定。
关于996,互联网公司从业者肯定耳熟能详,即“每天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每周工作6天”。合法不合法姑且不论,反正在当时广泛存在。
这哥们上有老下有小,几年前为了响应号召还生了二胎... ...中年人的焦虑、困顿、挣扎,在他身上体现得一览无余。
△来源 / pakutaso
为了接送孩子上学,他常起的比鸡早,下午从公司偷偷溜出去,接孩子回家,然后再跑回公司上班,熬到晚上9点下班。
领导在每天给微信工作群里发鸡汤的间隙,发现了这哥们的行为,终于忍无可忍 ,要他自己辞职且不给赔偿。
老板甚至还下了死命令:以后招人不招北京人,因为他们有老有小有家有业,无法996——没错,那哥们儿就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
后来,他咨询了人力资源方面的专家,收集了公司要求大家无偿加班的证据。在铁证面前,公司答应给他相应补偿。
现在,那哥们拿着丰厚的补偿金正在旅游。
无论在什么公司,裁人,从来就不是让人愉悦的事儿,变相裁人更是让人不耻。而对于和我们一海之隔的日本来说,由于企业奉行的雇佣制度和我们不同,想要裁人则非常困难艰辛。
△松下本部 / wiki@Akonnchiroll CC0
追溯历史,在日本最初提出终身雇佣制的公司是松下电器。松下电器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在1918年提到:“松下员工在达到预定的退休年龄之前,不用担心失业,企业也绝对不会解雇任何一个松下人”。
二战之后,在美国占领军的要求下,大部分日本公司都开始推行终身雇佣制。其背后的逻辑是:正是因为日本在二战前贫富分化过于严重,社会矛盾激化,导致了他们走向了战争的深渊。
那么,当大部分日本人都乘上“株式会社”这台巨大的列车之后,贫富分化就会得到抑制,战争的危险就会消失殆尽。所以二战之后日本有一个口号:一亿国民尽中产。
学者弗朗西斯·福山认为,终身雇佣制其实也是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另一种演变:员工对待公司有着某种忠诚度,那么公司也会善待员工及其家人。
另外一方面,从整体来看,日本社会并不鼓励人们辞职跳槽。
△入社式 / wiki@Dick Thomas Johnson CC2.0
日本朝日人寿保险公司整理的一份调查资料表明:调动工作后的年均收入和终生收入,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减少程度因年龄而异。
比如,25岁左右的人调动工作后,年均工资减少程度为70~80万日元;35岁左右的人调动后,年均收入减少程度为150~200万日元。
当然,也有人调动工作之后收入会增加,或者至少不变。但整体来说,日本上班族35岁以后转行的,其终生收入基本都是在减少的。因此只要企业没有倒闭,35岁以上的职工一般会对自己的公司忠心耿耿、生死相依。
怎样温和裁员话说回来,终身雇佣制也并非万能良药,日本企业也不是王道乐土、慈善机构。因此裁人虽说操作起来困难,但也并非不能实现。
2001年,日本的终身雇佣制终于受到了冲击。松下、富士通、NEC、索尼等各家电子公司,相继宣布裁员计划。
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的一项调查表明,在接受调查的591家企业中,只有9.5%的企业表示坚持“终身雇佣制”,而38.3%的企业表示“终身雇佣制”已经不适应这个时代。
终身雇佣制遇到了巨大挑战,原因简单来说有两点:第一,企业难以维持终身雇佣员工的政策;第二,年轻人的思想越来越开放,他们也在不断接触世界,对于终身雇佣他们也心存不满。
既然终身雇佣制很难再维系,那么如何“合理、合法、合规”地裁人就是个问题。
1949年,丰田汽车面临着裁员的危机。当时,丰田公司刚刚走出战争的阴霾,需要大笔资金重建工厂,但是银行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必须裁减冗员才能提供贷款。
△1949年丰田经营危机出现,当时的丰田自工労働組合在总部事务所前集合维权
丰田汽车的创始人丰田喜一郎不愿意裁人,并且为此痛苦不堪,甚至想到了自杀谢罪。而丰田汽车的工会组织也闻到了裁人的气息,开始组织工人与公司对抗。
第二年,公司异想天开,他们发表了“募集1600名志愿辞职员工”内容的重建法案。喜一郎寻求工会方面的合作,他说:“要渡过难关,只有两条路可以走:要么解散公司,要么请一些人走下丰田这条船。”
“实在对不起,事情弄到这个地步,完全是我们高层干部的责任。”
但是工会并不买账,哪有人自愿离开的?竟然还被标榜为“志愿者”?
最后丰田喜一郎在万般无奈之下,带头宣布辞去公司总经理的职务,以作为裁员表率。这回员工被打动了,有1700人宣布自愿离职,比募集目标还多了100人… …
△1950年,丰田喜一郎辞职,丰田劳动争议结束
后来丰田汽车起死回生,而那些自愿离职的人,也有相当一部分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不得不说,日本公司的员工与公司之间,构成了一种血浓于水的关系,
志愿辞职员工也不只是丰田汽车的“专利”。2004年,濒临破产的日航公司也开始招募自愿离职者,当时,公司认为需要有2700人离职,但最后实际报名的人数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也就是说,很多人出于对公司未来的考虑,愿意自动辞职,投桃报李——当然,不给补偿是不可能的。
而最早提倡终身雇佣制的松下公司,也有过裁员的历史,并且过程相对温和。
企业与员工共生实际上,无论是在日本还是美国的商业历史上,公司员工为了自身利益与公司对抗、斗争的故事都屡见不鲜。
△来源 / unsplash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1929年大萧条之后,工人与资方甚至爆发了血淋淋的冲突。而今天他们得以享受良好的福利、健全的法律保障,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人性的善与恶是并行存在的,日本企业也并非慈眉善目的道德卫士,如果法律有漏洞,谁都难以抵挡诱惑。所以关于裁人,法律的健全、员工的觉醒、社会的舆论、媒体的关注缺一不可。
... ...
我曾经在日本公司工作多年。公司领导会记住我和我家人的生日,然后在生日当天送出蛋糕和礼物。
△来源 / AI生成
大概十年前,当我决定离开日本公司的时候,领导“如临大敌”,一次次找我谈话,问我是不是福利待遇不满意,是不是工作内容很乏味,还是因为家庭有什么变故?
我说,我只是想尝试些别的事情。很多年后,我尝试了很多新鲜的事情,但当时日企领导对我挽留的表情,仍旧历历在目。
来源:职得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