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正恩留到最后一刻,中朝会谈结束后,朝鲜专列深夜才离开北京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5 15:15 1

摘要:金正恩这趟访华,最耐人寻味的细节,其实不是阅兵礼炮,也不是与韩国议长那一瞬的握手,而是他把专列的出发时间拖到深夜才动身。五天四夜的行程,在北京停留54小时,这样的安排像是在向外界释放信号:这不是例行公事,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亮相。

金正恩这趟访华,最耐人寻味的细节,其实不是阅兵礼炮,也不是与韩国议长那一瞬的握手,而是他把专列的出发时间拖到深夜才动身。五天四夜的行程,在北京停留54小时,这样的安排像是在向外界释放信号:这不是例行公事,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亮相。

这一点首先体现在他与普京的互动上。会谈之前,普京亲自邀请金正恩同乘“奥鲁斯”总统座驾,两人在台阶前谦让一番后分侧上车,胞妹金与正也一起坐进车里。更有意思的是,这款车正是普京早些时候送给金正恩的同款豪车,所以他这次上车动作颇为熟练,显得驾轻就熟。

和过去常见的封闭式场合不同,这一次直接摆在媒体镜头面前,意味已经很清楚:俄朝关系不再遮掩。随后的两个半小时里,普京当面感谢朝鲜出兵援俄,金正恩则回应“兄弟之情”,承诺凡是能帮的地方一定帮。

这番话几乎把双方的关系钉死在公开承诺上。

如果说同车和长谈凸显的是莫斯科与平壤的亲近,那么天安门城楼上的画面则更多展现稳固的一面。金正恩与中俄两国元首并肩而立,就像是给外界交出了一份两年来的外交答卷:既把俄罗斯这条新线拉得更紧,也把和中国的传统关系重新捆牢。

与此同时,远在大洋彼岸的另一位大国领导人,也释放出与他见面的意愿。对于一个曾长期被迫当“局外人”的朝鲜来说,这一幕分明是在主动走回舞台中央。

和这些大场面相比,活动间隙与韩国国会议长禹元植的短暂握手就显得轻描淡写。禹元植笑着说:“我们已经七年没见了。”金正恩只是点头回了一个“是”。首尔方面很快把它包装成“意义特殊”的画面,但把场景拉远看就明白了:端门休息区里挤满各国政要,伸手在先,礼数难拒。众目睽睽之下冷脸不合适,点头应一下也就顺理成章。与其说是历史性突破,不如说是礼节性的配合。

更重要的环节,被放在了行程的最后。和普京会晤之后,金正恩没有马上返回,而是等到第二天下午才与中国最高领导人见面。这是两国元首六年来的首次再会。官方没有公布会谈时间,外媒通过车队进出推算大约一小时;晚上又有小范围茶叙和宴请,这才是真正能拉近关系的时刻。

朝中社报道中出现了“加强高层交往”“战略沟通”等关键词,韩媒更是猜测,中方高层可能会出席朝鲜下月的重要纪念活动。虽然这些还没有得到证实,但光是“留到最后一刻”这个安排,就已经说明金正恩在刻意强调中朝关系的分量。

回顾整个行程,54小时在北京,五天四夜在中国,不只是数字上的停留,更像是一场有布景和走位的政治演出。疫情几年里,朝鲜几乎彻底封闭,外交出访寥寥。这次带着女儿金主爱同行,让她在多边场合“涨见识”,本身就是一种家族式的政治训练。

同时,金正恩在多边舞台上的表现也比2018年成熟许多,阅兵前与多国元首交流时显得从容老练,不卑不亢,既不会显得热络过头,也没有拘谨怯场。对于一个被长期贴上“孤立”标签的国家来说,这样的首秀如果不稳,就会放大负面印象;而现在,他至少做到了稳住局面。

从全局看,这趟出访可以拆成三个环节:公开同车长谈,拉近了和俄罗斯的距离;站在城楼和深夜茶叙,稳固了与中国的关系;在多边场合的一次握手,则处理了和韩国之间的“面子问题”。这些动作虽然分散,却共同指向一个目标:不让外界抓到负面话柄,同时把“我已经回来了”的画面尽量放大。

更巧合的是,大洋彼岸的那位领导人也释放出见面的意愿。这就让人明白,这趟访问绝非简单的外交行礼,而是一盘按步骤铺开的棋局。

就信息含量而言,这趟行程已经很饱满了:公开场合的象征、闭门会议的承诺、第三方的礼节互动,还有家族培养的意味,全都交代到位。最后深夜才启程返程,为这场访问画上一个意味深长的尾巴:既是对主办方的敬意,也是给外界留下的印象加深。

对朝鲜来说,这54小时只是开头,接下来更棘手的是如何在中、俄、美之间继续游走,把“被需要”一点点变成“能主动”。舞台已经亮灯,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所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次出访:金正恩通过一趟“留到最后一刻”的北京之行,把朝俄关系的公开化、中朝关系的稳固化、以及对韩关系的礼节化同时摆上台面,从“封闭年代”顺利过渡到“多边首秀”。下一步,他要面对的不是能不能被看到,而是能不能在镜头背后,真正掌握主动权。

来源:乔川同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