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国学术圈的名人不少,但是像钱穆先生这样具备基层教学经验的却较为少见。在钱穆走上北京大学的讲坛之前,他曾经在家乡无锡乡里的小学执教十余载,1919年秋,还曾被聘为后宅镇泰伯市立第一初级小学校长一职。钱穆出任小学校长也绝非心血来潮,而是因为他不认同当时访华的西方
▌李文畅
《八十忆双亲 师友杂忆》 钱穆 书海出版社
民国学术圈的名人不少,但是像钱穆先生这样具备基层教学经验的却较为少见。在钱穆走上北京大学的讲坛之前,他曾经在家乡无锡乡里的小学执教十余载,1919年秋,还曾被聘为后宅镇泰伯市立第一初级小学校长一职。钱穆出任小学校长也绝非心血来潮,而是因为他不认同当时访华的西方学者杜威所提出的注重职业教育的理念,但是因为自己之前只给乡里小学教授过文化课,并无深入接触儿童的机会,缺乏深入的调研。于是,在他的主动请缨下,泰伯市督学同意其出任小学校长,由此开启了一场乡村小学的“教育实验”。
钱穆当小学校长,身边很多人都不赞同,觉得“大材小用”,虽然钱穆当时并不具备大学文凭,但他的渊博学识早已在当地传播开。有人认为小学生最难管,钱穆缺乏经验,去了只会浪费自己做学问的时间,但钱穆却认为正是因为自己缺乏经验,所以要“从头学起”。就这样,钱穆以校长职务教授国文,从日本留学归来的友人安若泰则配合教学工作,此外他们又联系到蔡英章专门负责教授体操和唱歌。三人拼凑成教学班子,由此可见当时基层教育资源之匮乏。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钱穆到校任职后,立即决定打破学生课内学习与课外生活之间的界限,简单地说就是把当成专门课程来进行的体操和唱歌作为全体学生必须参加的集体活动,这样学生既没有了需要上课的心理负担,又能从这两项文体活动中找到乐趣,并培养集体荣誉感。紧接着,钱穆又废除了体罚。在以往的私塾教育中,学生因为顽皮或者没有把书背好而遭到教书先生的“戒尺伺候”似乎比较常见,钱穆幼时可能也未能幸免,但是在他看来,对身体的惩罚只能让学生养成习惯,却不容易使其树立“理想”,这种理想并非是具体的人生目标,可能更多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而仅靠体罚是无法实现的。因此,钱穆不顾同事反对,坚决废除体罚,即使学生做错了事,他也耐心地以“说理”为主。比如学生之间相互打架,钱穆并未各打五十大板,而是在问清楚打架缘由后,告诫以“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道理,引导学生们自己去尝试解决。
儿童当中难免会有所谓的“不合群者”,一般人对于这种情况可能会听之任之,但钱穆却反对这种针对个别人的孤立行为。在他的干预下,被前任教师剥夺活动自由的小学生杨锡麟得以和其他同学一起奔跑玩耍,即使其做出一些怪异举动也不会遭到责罚。后来,钱穆在上课过程中发现杨锡麟听力比较突出,于是特意训练他在音乐方面的能力,并安排他在学校组织的游艺会上表演,让他在展现自己优势的过程中,逐渐恢复了丢失的自信,也得到了其他同学的尊重。钱穆在保障个人尊严的基础上因材施教,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杨锡麟长大后,成为了镇上人一提起就竖大拇指的“地方名人”。
当然,学生的错误有时候不仅仅存在于校内,也发生在校外。春节刚过,返校的钱穆便得知有一个名叫邹生的学生虽然在校内功课做得不错,但在校外给叔父的猪肉铺帮忙的时候,经常偷拿对方的钱。钱穆得知后并未生气,而是将邹生找来谈话,鼓励他去向叔父主动坦白,邹生按照钱穆的要求去做后,不仅得到了叔父的原谅和固定的工钱奖励,还从中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并将这种情感迁移到对母亲的关心上。邹生的母亲忍不住感慨儿子的转变:“其子近日大变常态,能知孝道。”钱穆不以责罚而以感化为主的人文教育大获成功,也赢得了学生家长的赞许。
在小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写日记和作文或许会让不少人感到头疼,写什么主题,如何表达与进行情感升华似乎都是思维构建上难以逾越的大山,钱穆也意识到了小学生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于是决定顺应孩子们的天性,带他们去亲近大自然,通过体会大自然的变化来寻找写作的素材。天气晴朗的时候,钱穆带领学生们到郊外观景,学生们坐在树下各自观察身边的景致并记录,然后相互对照,看各自角度的差别。不一会,树林里刮起了风,钱穆也不放过这个细节,而是让学生思考这种风和平时的风有哪些区别,等到孩子们主动思考的热情与好奇心被充分调动起来,钱穆再解释风形成的原因和特点,然后引导孩子们落笔成文。到了梅雨季,钱穆干脆带着孩子们坐在走廊里倾听雨声,然后互相交流各自的感受。钱穆的循循善诱,使得原本拘泥于书本上的作文课变得生动起来,孩子们都争着询问下一次作文课的主题,让钱穆颇感振奋。
然而,就在钱穆觉得自己在乡村小学的教育实验接近成功时,打击接二连三出现,先是他试图为自己执掌的小学引进一位教学人才,对方却觉得当小学校长没有出路,转身投向纺织工厂的经营,无论钱穆如何劝说,对方都婉言谢绝。后来,他又发现自己培养的学生当中继续深造者人数寥寥,大部分学生在小学毕业后便去家里商铺干活,从此荒废了学业。这种现象的出现或许与民国初期高等教育资源有限、江南地区经商风气浓厚相关,但在钱穆看来,自己牺牲了读书做学问的时间,却未能提高“升学率”,难免心灰意冷,由此动了离职的念头。不久,钱穆便离开无锡前往福建。
钱穆的这次教育实验看似虎头蛇尾,但这段经历却让他笃定中国的基础教育未必要走和西方一样的路,传统文化当中同样蕴含着因材施教等哲理,只是一切事在人为。钱穆终其一生都对民族传统“饱含温情与敬意”,或许也可从他出任小学校长的经历中窥见一斑。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