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4日,第十七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在武汉启幕,《中国生物经济发展报告2025》重磅发布。报告显示,中国已跃居全球第二大生物药市场,不仅满足内需,更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我国生物药在研品种、脑机接口、高精度数字切片等领域全球并跑领跑,生物药行业正以创新之姿,开启全
9月4日,第十七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在武汉启幕,《中国生物经济发展报告2025》重磅发布。报告显示,中国已跃居全球第二大生物药市场,不仅满足内需,更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我国生物药在研品种、脑机接口、高精度数字切片等领域全球并跑领跑,生物药行业正以创新之姿,开启全球竞争新篇章。
生物药行业是一个融合生物学、医学、药学等多学科的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领域,专注于研发、生产和销售用于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生物制品与药物。主要细分领域包括基因工程药物、基因工程疫苗、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微生态制剂、血液制品及代用品等。其中,抗体药物作为新兴品种,以其高特异性、强杀伤力和低毒副作用,在抗肿瘤治疗中表现尤为突出。
生物药物是综合利用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及药学等科学原理和方法制造的一类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制品,涵盖单克隆抗体、重组蛋白、疫苗以及基因和细胞治疗药物等。相较于化学药,生物药功能更高效、安全性更高,且副作用和毒性较小。由于其结构多样性及靶标选择性结合能力,生物药可更好地与蛋白质及其他分子相互作用,适用于治疗多种缺乏有效疗法的疾病。
全球与中国生物药市场规模展现出强劲增长势头。2023年,全球生物药市场规模为3538亿美元,预计到2026年将达5137亿美元,2030年有望增至7325亿美元;同期,中国市场规模分别为665亿美元、1034亿美元和1628亿美元。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3年,全球市场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4%,而中国市场高达10.5%。2023年至2030年的预测期内,全球市场年均复合增长率预计为11.0%,中国市场则达到13.6%。
生物药产业链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环节。上游涉及原料药和生命科学支持,包括培养基、化学/生物试剂、纯化填料、细胞株、生化仪器等,构成医药生产的基础支撑,华兰生物、智飞生物等企业在这一阶段发挥重要作用。中游是生物医药的核心制造环节,涵盖新药研发至规模化生产的全过程,聚集了恒瑞医药、上海莱士等研发实力强劲的企业。此环节不仅包括药品制造,还涉及CT机、核磁共振设备等高端医疗设备的生产。下游聚焦医药产品的流通与终端应用,通过公立医院、药店、民营医院及医药电商平台等渠道将药品送达用户手中,支付体系由患者、医保基金和商保基金共同构成。
综上所述,生物制药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尤其是在中国,受益于政策扶持和技术进步,未来充满机遇。随着ADC药物、双特异性抗体等前沿技术的发展,中国生物药产业在全球的地位日益提升,正逐步成为国际市场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生物制药行业高度依赖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国内外竞争格局存在显著差异。从研发角度看,美国作为全球生物医药领域的先行者,经历了从第一代人胰岛素到第四代免疫疗法的完整发展过程,技术积累深厚。而中国虽起步较晚,但在政策扶持、资本涌入和技术人才回归的推动下,生物药研发进入快车道,特别是在抗体药物和免疫疗法领域取得显著进展。例如,2025年前五个月,国产创新药BD交易总额达438亿美元,增幅达135%,表明中国企业创新能力正获国际认可。
在生产环节,跨国药企如诺华、辉瑞通过并购与合作巩固了技术壁垒,其生产工艺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规模化优势。相比之下,中国企业虽在某些细分领域具备较强生产能力,但在高端设备和原料供应方面仍对外依赖严重,供应链安全亟待提升。以mRNA疫苗为例,国内企业通过“一步层析制备法”将生产时间从两至三天压缩为一天,但整体技术成熟度与国际领先水平仍有差距。
商业化层面,美国头部Pharma公司拥有成熟的全球销售团队和丰富管线资源,在资金、研发和市场推广等方面形成全面压制。而中国市场竞争格局更为多元化,包括外资企业、本土大型药企和创新型生物制药企业等多方势力并存。然而,随着医保谈判价格战压力增大,国内药企逐步从Fast Follow模式转向差异化竞争。例如,康诺亚切入自免领域,其IL-4Rα单抗有望成为全球第二家上市的同类产品。
展望未来,生物药行业趋势主要体现在创新疗法、智能制造和政策支持三个方面。首先,免疫疗法、双特异性抗体和重组多克隆抗体等前沿技术将成为研发热点。根据中美创新性生物药发展阶段对比,中国正快速追赶国际先进水平,并在PROTAC、mRNA和siRNA等领域吸引了大量资源投入。其次,智能制造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连续流强化工艺、一次性生产线及在线检测等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还大幅降低了成本。最后,政策支持将继续推动行业发展,我国政府已出台多项措施优化医药生态环境,包括加快创新药审评审批和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等。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行业当前处于下行周期,这种短期困境并未改变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获批的创新药生产品种达47个,同比增长135%,与美国的差距进一步缩小。此外,跨境BD合作案例增多表明中国正逐步融入全球生物医药价值链,为企业国际化提供了更多机会。综合来看,未来十年将是生物药行业从量变走向质变的关键时期,国内外企业需在技术创新、工艺优化和市场拓展等方面持续发力,才能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欢迎评论、点赞、收藏和转发! 有任何喜欢的行业和话题也可以查询行行查。
来源:行行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