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伊犁河谷的风掠过布力开村的桑田,190万株从南通移栽的蛋白桑苗已舒展新绿;当南通高级中学的晨读声穿透校园,边疆学子眸中跳动着跨越山海的教育火种;当夜幕降临青创园,直播间笑脸正把伊犁礼物送向远方——这一幕幕鲜活图景,皆是南通援疆的生动注脚。
当伊犁河谷的风掠过布力开村的桑田,190万株从南通移栽的蛋白桑苗已舒展新绿;当南通高级中学的晨读声穿透校园,边疆学子眸中跳动着跨越山海的教育火种;当夜幕降临青创园,直播间笑脸正把伊犁礼物送向远方——这一幕幕鲜活图景,皆是南通援疆的生动注脚。
2023年4月,南通市第十一批援疆工作组接过接力棒。从江海潮头到天山脚下,工作组以“南通所能”精准对接“伊宁所需”,两年布局30个项目、投入3.145亿元,让产业、民生、文化之花在伊犁河谷竞相绽放,绘就跨越千里的同心共富画卷。
南通桑蚕“远嫁”伊犁河谷
“南通专家手把手教桑苗栽植技术,日子真有奔头!”伊宁县温亚尔镇布力开村村民马明慧的话,道出了产业援疆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改变。三年前,他还是靠天吃饭的普通农户;如今,他已成长为年薪8万元的桑蚕基地管理员。
从南通引进栽植的这330亩桑田,正是南通援疆工作组“链式招商”的生动缩影。在工作组的牵线搭桥下,海安企业与伊宁县携手,成立新疆天山宝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入1亿元打造桑蚕种养及深加工全产业链项目。目前该项目已带动40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待正在打造的二期6000亩种植规模全面落地,预计每年为当地群众增收5000万元。源自南通的“蛋白桑”,正化作滋养边疆乡村振兴的“黄金叶”。
产业援疆,核心在“输血”更在“造血”。南通援疆工作组投入600余万元,将闲置两年的伊宁县家纺服装产业园盘活改造,打造出专为中小微企业赋能的青创园。如今,这里已成为边疆创业者的“梦工厂”:新疆福思克制冷科技有限公司从入驻时的小作坊起步,成长为年产值超2600万元的规模以上企业;新疆杏疆好饮料食品有限公司的特色灌装生产线高速运转,将伊犁河谷的果香封装进瓶罐,销往全国千家万户。江南大学、东北石油大学等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先后落地,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截至目前,青创园已成功引进企业17家,实现年产值9400万元,600个就业岗位让边疆群众在家门口稳稳端住了“饭碗”。
一个多月前,正是在南通工作组打造的青创园直播基地,伊犁思楠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迎来了首次大场直播,吸引超1.8万人次在线观看。“以前土特产很难走出去,现在通过直播,全国的消费者都能尝到咱伊犁的味道!”负责人李博楠告诉现代快报记者,直播团队通过系统培训,推动周边家庭妇女进阶为活跃在直播间的“带货能手”,数字经济正为边疆群众开辟新的增收路径。
教育之乡赋能“河谷样板”
“没想到自己可以在家门口上到‘南通学校’。”吾提库尔・吾布力卡斯木是伊宁县南通高级中学第一批高一新生。这所总投资2.12亿元的学校,是南通援疆工作组用“南通速度”打造的“河谷教育样板”,从批复到交付仅用一年多时间,配备了智能教室、高标准实验室等全套教育装备。
实际上,家门口的“南通学校”遍布伊宁。43名南通援疆教师组团来到伊宁县,分别在伊宁县二中、伊宁县南通高级中学和伊宁县南通实验学校任教,人数创历史新高。伊宁县二中各年级均设立“南通班”及“对照班”,由南通援疆教师与本地优秀年轻教师搭档教学。今年伊宁县共有20名学子考入985高校,其中15名来自“南通班”。
教育援疆,不仅要建学校,更要育人才。南通援疆工作组设立“通伊”教育基金,首批发放 75.76万元,奖励1235名优秀学子和16所中学;牵头建立区域教研联盟,通过同课异构、“青蓝”结对,将“南通经验”复制推广,实现从组团“帮扶一校”向“引领一地”转变。
医疗援疆同样成果丰硕。在伊宁县人民医院,南通援疆专家潘永昇用25分钟为89岁老人成功实施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援疆医生张卫君争分夺秒,为急性心梗患者开通闭塞血管。截至目前,南通医疗队已开展基层义诊120余场,惠及群众超万人,推广新技术44项,填补医疗空白25项,挂牌南通大学教学医院,联合南通大学医学院面向伊宁县开设同等学力硕士学位研究生培训课程……“坚持引智与育人并重,让带不走的医疗团队守护边疆群众健康。”南通医疗援疆领队、伊宁县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建锋说。
“援疆资金向基层和民生领域倾斜比例达到93%。”伊宁县委副书记、南通援疆工作组组长施张范表示,从教育、医疗、就业等群众最关心的方面入手,全面补齐短板弱项,真正用“南通所能”服务“伊宁所需”。
跨越山海的“文化和鸣”
8月22日的伊宁,处处涌动着文化交融的热潮。在伊宁县五道桥村第一网络奶茶议事点的文化大院内,南通市文化馆带来的海门山歌婉转悠扬,地道的乡音让现场听众沉醉;愉群翁回族乡斯拉木于孜村“文化大院”里,南通理论名嘴陆红琴以《同心共筑中国梦》为题开展宣讲,鲜活的表达、深刻的内涵引发阵阵掌声。这一个个充满温度的场景,正是“苏韵伊情・南通非遗进伊犁”系列活动的生动剪影。
一方是江海文化的发祥地,非遗资源灿若星河,文艺创作活力涌动;一方是天山脚下的文化瑰宝,多元风情交融共生,民族特色浓郁鲜明。尽管南通与伊宁相隔万里,但对口支援的桥梁,让两地文化交流的“好戏”接连上演。南通艺术剧院带着亲子剧《封神之哪吒大战红孩儿》赴伊犁巡演,9场演出吸引近万人次观看;非遗文化珠心算走进校园,800余名师生亲手触摸、亲身感受南通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南通援疆工作组联合中摄协举办的天鹅泉全国摄影大赛,吸引五湖四海的摄影爱好者用镜头捕捉天鹅泉的纯净与灵动,将这片土地的美传向更远的地方。
为让两地文化交流跳出“项目化”的短期局限,迈向“机制化”的长期共建,南通援疆工作组牵线“走亲”,依托南通国家级理论宣讲名师资源,创建“南通—伊宁理论宣讲中心”。“南通市个簃艺术馆新疆伊犁州书画创作基地”“南通市文化馆新疆伊犁州群众文化合作交流基地”纷纷落地。这一个个平台的搭建,如同为文化交流安上“长效引擎”,让江海文化与伊犁风情的碰撞,从“偶然相遇”变成“常来常往”。
从摄影展定格的自然之美,到足球场上的热血拼搏;从亲子剧里的文化共鸣,到理论宣讲中的思想碰撞……南通援疆工作组以文化为笔,以情谊为墨,在伊犁河谷绘就了一幅“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美好画卷,让跨越山海的“文化和鸣”,在天山脚下久久回响。
如今,南通援疆工作组的足迹遍布伊宁大地,从产业赋能到教育扶智,从医疗惠民到文化交融,一项项援疆成果落地生根,如漫山遍野的鲜花般,绚烂绽放在伊犁河谷的沃土之上。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陈莹
来源:现代快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