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考察 | 永恒的撒马尔罕:欧亚文明的枢纽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5 17:01 2

摘要:与那些依赖大河的古老文明不同,中亚的水道常常半年封冻,却在游牧与定居的交织中催生出独特的生存之道。这里汇聚了萨满信仰、佛教、祆教、犹太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信众,绿洲居民的安定生活与草原游牧者的流动节奏相互碰撞,又彼此渗透。这种多重性让中亚成为欧亚历史的转轴:

大观天下·学术考察

中亚这片土地,仿佛一扇古老的拱门,悄然连接着欧亚大陆的命运之河。

与那些依赖大河的古老文明不同,中亚的水道常常半年封冻,却在游牧与定居的交织中催生出独特的生存之道。这里汇聚了萨满信仰、佛教、祆教、犹太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信众,绿洲居民的安定生活与草原游牧者的流动节奏相互碰撞,又彼此渗透。这种多重性让中亚成为欧亚历史的转轴:它不仅是丝路上的通道,更是早期全球化模式的源头。史学家们常将其比作大陆的“核心地带”,因为这里孕育了规模宏大的帝国体系,深刻影响了欧洲与亚洲的文化和政治演进。

为何以乌兹别克斯坦作为这场学术考察的起点?因为它位于中亚的要冲,浓缩了河中地区的精魂——从希瓦(花剌子模)的遗迹到撒马尔罕的丰碑,再到布哈拉的学府和塔什干的当代景观。作为商贸交汇的要道,各种文明在这里碰撞,印欧语系与阿尔泰语系的族群迁徙交错,游牧王朝与绿洲都市的印记交融。更重要的是,它记录了20世纪复杂的政治变动中,对身份认同的多次重塑。我们的九天之旅,正是沿着这些碎片连缀成线的线索,体会中亚在世界历史中的“枢纽”角色。

01 中亚:欧亚历史的枢纽地带

从远古开始,中亚就是印欧人与阿尔泰人的流动通道。前者从黑海草原扩展到中亚、南亚和西亚,后者则主导了游牧势力,穿梭于各种文明及地域之间。人的扩散不是单纯的移居,而是伴随征服、渐进融入与多语并存,形成层层叠加的族群图景。今天的中亚群体,正是这种长期交融的结果。在这里,人们的身份认同往往是政治与文化塑造的产物,而非单纯沿袭先天血统的划分。

草原与绿洲的拉锯与互补,构成了中亚枢纽地位的内在驱力。绿洲地带以耕作和贸易为主,凭借巧妙的灌溉和市集得以繁荣;这些地方富裕而包容,居民通过手工和交换维持生计。相比之下,草原上的游牧者以马背和部落为依托,生活虽严酷却充满自由,他们有时视定居者为劳累的象征,却又依赖其资源。农耕区的记载常带有成见,将游牧世界描绘成荒蛮之地,但实际上,二者形成了互利共存:游牧者带来防护和畜产,农耕区提供织物、兵刃与谷物,绿洲则成为二者间最为重要的润滑与调和。

图丨花剌子模帝国地图

中亚因其特殊的地理与文化,在历史上孕育过多个大帝国,进一步强化了中亚的枢纽角色。从匈奴时代起,草原就成为王朝的发源地。这些势力以游牧军力为核心,挑战周边定居文明,推动边境防御与外交的变革。突厥王朝则接棒伊朗系游牧者,掌控中亚大局,将绿洲纳入治理网络。蒙古的扩张将此推向高潮:从高原席卷河中,建立跨大陆的统一体。帖木儿则在中亚本土复兴,融合游牧遗产与伊斯兰精华,创造出艺术与建筑的巅峰。这些王朝不是单纯的武力机器,而是借助绿洲的行政、商业与精神资源来维系。游牧虽主导征伐,但需绿洲的根基来稳固权威,游牧人与定居者如影随形。这些帝国的兴衰,不仅重绘了中亚的轮廓,还将商品、信仰与创新散布四方,为现代世界的雏形铺路。

02 撒马尔罕:古典时代的全球都市

撒马尔罕的根基可追至公元前五世纪,那时它已是绿洲中的繁华聚落,古希腊人称之为“马拉坎达”。亚历山大东征时为其气势所折服。中国僧人玄奘七世纪途经此处,记录其规模宏大,中心区占地广阔,凸显贸易重镇的风范。撒马尔罕的都市意象,主要源于它在丝路上的核心位置。这条网络联结欧亚城市,将东方织物运向西方,经中亚通往伊朗与地中海。位于河谷的撒马尔罕,四方通达:西连叙利亚,东接沙漠绿洲,南抵印度,北入草原。它不仅是物资的集散点,更是思想与信仰的熔锅,古典中亚的全球都市形象在此成形。

粟特商人的国际角色,将撒马尔罕铸成古典全球都市的标杆。这些东伊朗人以经商才华闻名,其队伍横跨从东方到黑海的广袤地带,建立贸易据点。他们的书信——丝路商人罕见的亲历记录——描绘了海外的生活:涉足买卖、农耕,甚至官场。粟特人不止交易织物、调味品与珍宝,还传播技能与金融理念。他们的社会精炼而多元,壁画遗存显示出兼容并包的精神:居所中尊崇女神、动物守护者,甚至外来偶像,展现对多样信仰的接纳。

图丨《凯旋》 瓦西里·韦列夏金

古典文化在撒马尔罕的融合达到极致:佛教、基督教、摩尼教与伊斯兰在此交汇。佛教从邻域传入,与本土崇拜共处;基督教聂斯托利派于六世纪设据点,甚至影响游牧部落;摩尼教的信仰则反映出粟特人广泛的好奇心。粟特人以宽容著称,无单一主导信仰,商人常充当传播者。这种多样性根植于他们的商业导向:社会注重现世追求,对精神领域保持开放。伊斯兰到来后,宗教的融合加速:虽有征服,但皈依多出于自发,混杂利益与理想。九世纪,非阿拉伯信众地位提升,推动区域的宗教转型。撒马尔罕的都市意象由此嬗变,从多神包容到伊斯兰主导,但仍保留古典全球化的回响。

图丨丝绸之路地图

怛罗斯战役与随后唐朝安史之乱,标志着撒马尔罕和整个中亚的转向。八世纪中叶,阿拉伯势力击败唐朝军队;随后的安史之乱迫使唐朝撤军回防平乱,两事相连,终结了大唐在中亚的扩展。

这一转折,不仅重塑中亚,还象征古典东西文明的分途与重组:东方内缩,西方崛起。撒马尔罕的全球都市意象,由此从丝路明珠转向伊斯兰光辉。

03 行程中的文明拼接:

从希瓦到塔什干的时空之旅

我们的九天考察,如同一张文明拼图,将中亚的碎片连缀成整体意象。从塔什干出发,途经希瓦、布哈拉、撒马尔罕,再返起点,每座城市都折射出历史、文化、政治与文明的不同层面,共同展现中亚的动态演进。

希瓦(花剌子模)的绿洲遗风与古堡群,刻画出古典中亚的生存韧性:它体现了河中地区的贵族自治与商业活力,同时记录游牧冲击下的防护需求。文化上的互补——定居的精耕与流动的守护——以及政治上的张力,提醒我们中亚文明的根基在于生态的平衡。

图丨布哈拉老城

布哈拉的学府与圣地,拼接出伊斯兰时代的学术荣光:这里的经学院推动了宗教教育与现代诠释,融合游牧传统与定居智慧。宗教上,它象征信仰的传播与宽容;政治上,则反映帝国对知识的掌控,凸显中亚如何从征服转向内在建构。

撒马尔罕的广场与陵寝,映射出丝路与王朝的帝国余晖:作为古典全球都市,它汇集商贸、科学与艺术,体现文化多元的巅峰。历史意涵在于转折时刻的见证,政治上则展示帖木儿式的中央集权,文明层面则连接东西方的流动。

图丨撒马尔罕雷吉斯坦广场

塔什干的现代广场与博物馆,展现出20世纪的转型图景:苏联遗产在这里重塑民族界限。政治上,它暴露外部力量对本土的干预;文化上,则桥接传统与当代。文明意涵在于中亚的适应性与重生。

这些城市的连缀,形成一幅时空拼图:历史从古典绿洲到帝国兴衰,文化从多元融合到伊斯兰主导,政治从部落联盟到现代国家。文明则始终作为欧亚的纽带,展现永恒的交汇与再生。

这是一次将脚步嵌入历史的旅程。在九天里,我们从塔什干开启,穿越希瓦的遗风、布哈拉的智慧、撒马尔罕的荣光。每一步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文明拼图的组装:文明的对话、王朝的回响、信仰的交融、身份的塑造,都将在实地苏醒。

04 主理学者

施 展

上海外国语大学

全球文明史研究所教授

著有《枢纽:3000年的中国》《溢出》《破茧》《迈斯特政治哲学研究》等

得到·大师课《中国史纲》《国际政治学》《中国制造报告》课程主理人

喜马拉雅《吃透经典》主理人《通往文明之路》第一季主理人

研究方向:历史哲学、西方文明史、西方政治思想史和政治社会学等领域

许 小 亮

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教授

著有《法学流派的人学之维》,在《中外法学》《学术月刊》等刊物发表。

喜马拉雅《通往文明之路》第五季主理人、《吃透经典》主理人、《中国佛教史》主理人

05 考察内容

我们如何以“中亚枢纽”分析框架,探究游牧与定居的互补张力,以及帝国王朝与民族国家在历史进程中的连续与断裂?通过对照古典绿洲、丝路帝国、伊斯兰转型、苏联重塑与当代全球化情境,我们可以如何讨论中亚文明的层累结构与身份认同的重塑?

第一天丨 11月14日 星期五

乌尔根奇-希瓦/Urgench-Khiva

乌尔根奇

希瓦

中亚的“枢纽地位”如何在帝国体系中推动欧亚文明的早期全球化?

河中地区的地理与文化融合怎样揭示中亚作为“转轴”的角色?

游牧机动性与绿洲定居的互补为何催生跨大陆帝国?

从希瓦到塔什干的时空之旅为何能拼接中亚文明的动态演进?

第二天丨11月15日 星期六

希瓦/ Khiva

希瓦古城

古典中亚的城邦自治为何在帝国框架中维系商业包容?

希瓦的古堡与经学院网络何以体现绿洲韧性与文明互补?

城墙与要塞布局怎样平衡防护需求与贸易开放?

宗教学校体系为何在中亚改革中推动身份现代化的前导?

第三天丨11月16日 星期日

乌尔根奇 / Urgench

阿亚兹卡拉

托普拉克卡拉

这些古堡群如何把游牧机动性与定居防御整合为中亚枢纽的军事基础?

古典伊朗系城堡为何在突厥征服后仍维系跨文化连续性?

古堡群的防御网络何以象征中亚作为帝国的温床?

游牧征服与绿洲根基的互动如何奠定历史连续?

第四天丨11月17日 星期一

布哈拉 / Bukhara

萨曼王陵

萨曼王陵的多层象征如何揭示中亚宗教转折?

王朝兴衰为何在中亚枢纽中推动文明重组?

萨曼王陵的建筑如何将伊斯兰转型嵌入古典中亚的陵寝传统?

萨曼王朝为何在中亚伊斯兰化中调和波斯遗产与阿拉伯权威?

第五天丨11月18日 星期二

布哈拉 / Bukhara

阿卜杜拉齐兹汗经学院

雅克城堡

卡兰清真寺及宣礼塔

马戈吉·阿塔里

布哈拉的学府与要塞并陈何以体现伊斯兰时代的内在建构?

经学院的教育改革为何在中亚连接传统智慧与现代诠释?

布哈拉经学院群如何把伊斯兰学术荣光建筑化为“知识枢纽”?

知识网络如何从中亚枢纽辐射欧亚文明?

第六天丨11月19日 星期三

布哈拉 / Bukhara

哈拉古陵城

哈拉古陵城的遗址如何揭示蒙古扩张在中亚的帝国印记?

陵城建筑为何融合游牧遗产与绿洲行政资源?

哈拉古陵城的多层结构何以象征中亚帝国的温床?

蒙古扩张如何在中亚枢纽中重绘欧亚轮廓?

第七天丨11月20日 星期四

撒马尔罕 / Samarkand

古尔·埃米尔陵

比比哈尼姆姆清真寺

撒马尔罕的陵寝与广场何以见证丝路与王朝的帝国篇章?

帖木儿复兴如何在中亚枢纽中连接东西流动?

帖木儿陵寝群如何将丝路巅峰建筑化为王朝荣光?

雷吉斯坦广场的经学院为何成为帖木儿帝国中央集权的视觉宣言?

第八天丨11月21日 星期五

撒马尔罕/ Samarkand

夏伊辛达陵

兀鲁伯天文台

夏伊辛达陵的建筑群如何把伊斯兰陵寝传统嵌入撒马尔罕的古典转折?

兀鲁伯天文台的科学遗产为何在中亚体现为“知识-信仰”整合?

撒马尔罕的陵寝与天文台何以体现古典全球化的回响?

中亚科学遗产如何在游牧-定居张力中推动文明再生?

第九天丨11月22日 星期六

塔什干/ Tashkent

哈兹拉提伊玛目广场

琼苏巴扎

哈兹拉提伊玛目广场的建筑群为何在中亚当代语境中桥接传统与现代?

多文化建筑为何在当代全球化中被重新激活为共生象征?

广场的语言与行政工程如何暴露外部干预?

重回文明枢纽:中亚的世界主义及其未来多文化建筑为何在当代全球化中被重新激活为共生象征?

06 参考酒店

塔什干洲际酒店

Intercontinental Tashkent By IHG

希瓦法罗文希瓦酒店

Farovon Khiva Hotel

美居布哈拉老城酒店

Mercure Bukhara Old Town

撒马尔罕希尔顿酒店

Hilton Samarkand Regency AMIR TEMUR

*酒店为参考酒店,根据实际情况或调整为同级别酒店

07 报名方式

来源:施展世界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