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鄂尔多斯市总工会用一套名为“三抓三促”的系统方案,回答了这些问题。通过规范化管理、精准化培训与常态化轮岗,他们不仅成功破解了基层工会“专业人才荒”,更打造出一支充满活力、专业高效的社会化工会工作者队伍,为服务职工“最后一公里”提供了坚实保障。
中工网记者 尹文卓
如何让高学历人才愿意扎根基层做社工?
又是什么机制,能让一批批年轻社工沉到一线,既解了基层“人手荒”,又练就了“真本领”?
鄂尔多斯市总工会用一套名为“三抓三促”的系统方案,回答了这些问题。通过规范化管理、精准化培训与常态化轮岗,他们不仅成功破解了基层工会“专业人才荒”,更打造出一支充满活力、专业高效的社会化工会工作者队伍,为服务职工“最后一公里”提供了坚实保障。
“双轨晋升”激活队伍“一池春水”
“我们不仅要把人才引进来,更要让人才留得住、发展好。”鄂尔多斯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此,鄂尔多斯市总出台《鄂尔多斯市社会化工会工作者管理办法》《鄂尔多斯市社会化工会工作者绩效考核办法(试行)》,打破以往单一晋升路径,建立“职务+职级”双轨机制,设立“四级两岗”晋升体系,明确工会主席、副主席岗位补贴及职级津贴标准,大幅拓宽职业发展空间。
2025年,全市共推选20名工会社会工作者担任苏木乡镇(街道)工会副主席,每月发放500元岗位补助;评定25名优秀社工并晋升至四级岗,给予1500元一次性奖励及每月100元津贴。此外,对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者分别给予300—800元奖励,全面激发队伍学习热情与专业成长动力。
郝敏就是一名因工作表现突出,于2025年3月经民主选举当选康巴什区新业态行业工会联合会主席。按照管理办法,担任工会主席后,她不仅每个月能拿到800元的津贴,也感受到了工会组织对她的认可。因此干劲儿更足了!
在她的推动下,该联合会已发展会员778名,建成“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之家”,依托50处“暖城e站”构建服务矩阵,开展维权普法、技能竞赛、爱心托管等多样化服务,切实提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归属感和获得感。在郝敏看来,这是一场自己与工会工作双向成就的成长之旅。
蹲点轮岗打造服务“行家里手”
“不让一名社工闲置,不让一个基层问题悬置。”市总制定《鄂尔多斯市工会干部赴基层蹲点轮岗工作实施方案》,推动社工走出办公室、沉到一线去,通过“派单+点单”机制精准对接基层需求。2024年以来,累计派出6批45人次的蹲点组,指导新建工会近40个,发展会员3500余人,慰问职工2600多人。
参与了乌审旗基层蹲点工作的社工张昊深有体会。在为期两个月的轮岗期间,他不仅在轮岗期间协助完成嘎鲁图工会联合会换届,深入5个嘎查村、7个社区摸排“小三级”工会建设难点,针对收集到的普遍性困难与诉求提出建议,更深刻体会到基层工会工作的重要性,提升了沟通协调、调研分析的能力。
“轮岗不仅是‘干活’,更是‘练兵’。”鄂尔多斯市总工会组织基层部部长李光钊表示,“社工在复杂环境中锻炼了沟通、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人回到岗位后都成为业务骨干。”
鄂尔多斯市“小三级”工会业务履职能力提升培训班现场。鄂尔多斯市总工会 供图
精准培训构建成长“赋能体系”
队伍建设,培训是关键一环。为此,鄂尔多斯市总工会依托工会干部培训班,采取“线上+线下”培训的方式,确保社工“不断电”“常更新”。
市总工会充分利用全总、区总网络学习平台,常态化组织线上专题学习;线下则每年定期组织新入职社工培训——去年办了两期,今年已开展一期。每周召开的工会干部微讲堂也成为一大亮点,让其讲业务、讲经验,促进知识互学、能力互鉴,变“被动听”为“主动讲”,推动知识共享与经验互鉴。
针对社工职业成长需求,市总还会同相关部门组织社工证考试专项培训班,助力年轻人考证提升。不仅如此,学历提升、律师资格证、会计证等与工会工作相关的专业资质,也被纳入奖励范围,分别给予300元至800元不等的一次性补助,激发持续学习的内驱力。
创新实践同样被纳入培训赋能体系。市总推动成立“工小蚁工作室”,鼓励社工结合特长,通过专业培训,创作短视频、长图、H5、漫画等新媒体产品,生动解读工会政策、传播权益知识。
“传帮带”机制则有效加速了新社工的成长。市总推动机关业务骨干、优秀基层工会主席与新人结对,进行常态化业务指导和交流,帮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扎实提升服务能力。
通过“双轨晋升+常态轮岗+精准培训+创新激励”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鄂尔多斯市总不仅有效缓解了基层人才短缺问题,更激活了队伍内生动力。
鄂尔多斯市总工会组织基层部部长李光钊说:“我们要让社工看到这份工作有舞台、有待遇、有前途。”近年来,已有数名社工选择进入更高平台实现自身价值,但绝大多数仍选择留下。“为什么?因为在这里有价值、有成长、有通道。”
来源:中工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