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6 架直升机在空中拼出 “80” 字样,正步铿锵震彻天安门广场 —— 九三阅兵这组画面刷爆全网的背后,CNN、BBC 等全球媒体的镜头早已紧紧锁定,而更值得关注的,是世界从中读出的信号正在悄然改变。
26 架直升机在空中拼出 “80” 字样,正步铿锵震彻天安门广场 —— 九三阅兵这组画面刷爆全网的背后,CNN、BBC 等全球媒体的镜头早已紧紧锁定,而更值得关注的,是世界从中读出的信号正在悄然改变。
9月3日的北京天安门,镜头一拉近,就能看到标准得近乎严苛的正步、密集却井然有序的编队,还有从地面到空中层层展开的装备阵容。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九三阅兵,既充满了庄严感,又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吸引了全球媒体的目光。CNN、NBC、BBC、俄新社、《卫报》等媒体,从预热到直播,都进行了全面报道。。有人说,这是力量的展示;也有人说,这是秩序的艺术。
CNN盯着标志性的正步,NBC强调“每一步都走得非常精确”,BBC把镜头对准了新装备,像激光武器、核弹道导弹、水下无人潜航器等都被写进了标题。俄新社特别提到了“东风 - 5C”,介绍了它的全球覆盖能力;《卫报》则用“震撼”来形容,强调的是数量上的压迫感和体系化的展示。大家的共识很明确——阅兵阵容强大、节奏平稳、质量很高。虽然这种场面大家并不陌生,但这次却有更多的细节展示,而且偏见也更少了。
东风系列在国际报道中一直是重点,这次也不例外。“东风 - 5C”作为液体洲际导弹的代表,再次被拿来讨论它的投送能力和核威慑的稳定性;“东风 - 61”则引发了新的技术解读,媒体引用专家的观点,说它在末段的可预测性很低,让追踪和拦截变得非常困难。这里的逻辑很清楚:一旦导弹的轨迹和弹道管理变得难以预测,传统反导系统的计算时间和拦截机会就会被压缩到极致。NBC在导弹方队通过时,记录了现场的欢呼声,《卫报》列举了坦克、无人机、远程导弹、隐身战机等装备的协同展示,轰 - 6系列、歼 - 16、歼 - 20的空中编队更是把“空天维度”直观地展现了出来。至于“空中无人作战方队”,在很多网友看来,就像是把科幻小说里的场景直接搬到了现实中。
这次媒体报道的口径有一个微妙的变化。过去一些西方媒体在谈论中国军力时,往往用词比较极端,要么说中国军力“透明度不足”,要么就是过度渲染“威胁”。但这次不一样,镜头给得更足,措辞也更克制,评论里更多的是技术描述,而不是主观的价值评判。说白了,就是大家都更认真地对待这次阅兵了。原因其实很简单,一方面,阅兵把中国军队的体系化能力完全展示了出来,从陆海空到火箭军,从有人作战到无人作战,把整个“作战链条”都清晰地呈现给了大家。另一方面,中国开放的姿态也减少了外界对中国军力的神秘感,媒体越接近现场,就越不会用那些夸张的形容词,而是更多地使用客观的名词。实力和透明度都有了,舆论自然就会变得更理性。
有人可能会问,外媒的态度是不是真的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呢?虽然他们的语气确实收敛了,用词也更中性了,叙事结构也从“质疑”转向了“描写”,但从根本上来说,他们的战略认知并没有那么快改变,尤其是涉及到各国自身安全和同盟体系的时候。不过,这种“收敛”已经是一个很重要的信号了,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在重新评估中国的能力边界。如果对中国军力的认知还停留在过去的水平,那么政策就很容易出现误判;而如果能够更新认知,那么他们的行动节奏也会相应地调整。
特朗普的表态也是当天的一个看点。白宫记者在提问时,故意把阅兵和“对美挑战”联系在一起,但是特朗普却连续说了几个“不”,还祝福中国人民“度过一个盛大而持久的庆祝日”,用词非常柔和,还强调“中美关系很好”“中国需要我们”。以特朗普平时的风格来看,这样的表态是很少见的。从公开报道中可以看出,美国军政系统释放了想要沟通、降低风险的意愿,五角大楼也发出了希望进行高层通话的信号,目的是减少军事误判。这些话在阅兵当天说出来,时机非常耐人寻味。
特朗普的这波操作这更像是一种策略性的降温。在台海、南海等地的军事动作哪怕稍微减少一些,对于危机管理也是有意义的。美国的战略目标并没有改变,竞争的框架也还在,只是他们的行动会受到现实威慑的限制。“东风 - 61”被媒体重点关注的意义就在于此:它的末段生存能力越强,拦截的概率就越低,冲突升级的风险就越难控制,决策层在考虑是否升级冲突时就会更加谨慎。
再说回这次阅兵,它不仅仅是展示力量,更重要的是传递一种信息。中国把“和平、正义、团结”的理念,和强大的军力展示结合在了一起。很多人把这称为“和平名片”,我觉得这更像是一种“秩序承诺”。这不是仅仅靠口号来宣传,而是把实实在在的能力展示给大家看。开放的媒体访问、充分的对外沟通,都是这种承诺的一部分。当一个大国不再靠神秘来塑造形象,反而会减少外界对它的无端恐惧。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外媒在报道中减少了情绪化的修辞,更多地像是在做一份客观的“观测报告”。
网络舆论的反应也值得关注。阿拉伯地区的网友想要到现场观看阅兵,韩国网友称赞“阅兵式非常漂亮”,还有人说这是“真正的战场科技”。这种跨文化的赞叹,背后有两个原因:一是阅兵所展示的审美和纪律性是普遍被认可的,二是中国军队的技术和能力是可以被直观感受到的。当一支军队把标准化和现代化展示得如此清晰,即使语言不通,大家也能理解其中的意义。军力展示并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一种对安全红线的明确标注,也是一种对外沟通的简单方式。
当然,外媒的礼节性祝福和语气变化,并不意味着博弈就不存在了。更现实的情况是,军事层面的“声音”可能会小一些,但在非军事层面,压力可能会转移。外界分析认为,美国可能会继续用“中国威胁”的说法来增加军费、协调盟友,这种情况在历史上也出现过很多次。科技封锁、产业脱钩、规则重新制定等,这些都是更隐蔽的竞争手段。也就是说,战术上的降温并不影响战略上的较量。我们要清楚这一点,才不会因为短期的“客气”而误解了未来的趋势。
这次阅兵给中国带来了一段时间的战略主动。具体来说,一是周边涉海地区的军事挑衅会更加谨慎,挑衅的门槛提高了;二是沟通机制的需求会增加,尤其是军方热线、高层对话等;三是“全球南方”国家对中国的印象会更好,领导人出席阅兵的象征意义会转化为在国际事务中的支持。国际政治不是一次阅兵就能决定一切的,但在关键时候,一次有力的展示,能够大大减少对手的选择余地。
很多人关心,这次阅兵对地区安全能起到多大的缓和作用?缓和的效果是有限的,但确定性更强了。中国的军事实力让挑衅的成本变得非常明确,沟通渠道则降低了误判的风险。两者加起来,冲突的可能性就降低了。但是,政策层面的竞争还会继续,产业链的博弈会更加细致、深入和持久。这就要求我们既要不断增强硬实力,也要善于运用规则、标准、叙事等软实力。只有两者结合,才能更好地维护国家的利益。
也有人会问,西方媒体这次变得“客气”,是不是因为他们的负责人换了呢?我觉得不是,而是他们评判的标准变了。面对阅兵中那么多实实在在的展示,再去主观猜测就不划算了,进行客观的技术描述才是更明智的选择。媒体虽然不是专业的研究机构,但它是舆论的风向标。虽然风向没有完全改变,但已经朝着更有利的方向发展了。对中国来说,这是一次在信息战中的“正名”。俗话说得好,“你说我怎样,不如我让你看见我怎样”。一旦外界真正看到了中国的实力,就很难再用过去那种想象中的样子来看待中国了。
最后,再说说特朗普的“五个不”。对于一位喜欢高调展示美国实力的前总统来说,这样的表态确实很少见。这就像是一个及时的“安全阀”,对内可以安抚产业界和选民,对外则释放了降温的信号。更有意思的是,他这么一说,五角大楼“希望通话”的信息就被更多人关注了。政治和军事在同一天传达了一个共同的信息:要避免风险、加强沟通、重新评估局势。当“重新评估”成为关键,军力展示的意义就在于让对方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的实力,从而在做出决策时更加谨慎。
阅兵的震撼是真实的,外媒态度的变化也是真实的,特朗普的罕见表态同样是真实的。把这些放在一起看,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认识到:中国的威慑是有效的,沟通是必要的,而竞争则是长期的。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继续完善军事体系,深化开放,明确红线,减少误判的空间。这样,当对手再次做出决策时,他们会发现,选择那些对双方都更安全的道路才是最明智的。
来源:朝晖前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