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快餐之王!10万家沙县小吃,是逃债者用4根竹竿撑起来的!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5 19:28 2

摘要:沙县小吃的分布密度有多高?截至2025年,中国沙县小吃的数量接近10万家。这一数字约等于黄焖鸡米饭加兰州拉面的总和,也相当于老乡鸡、乡村基、老娘舅、米村拌饭的总和再乘以16。

如果问一个中国人知道哪些福建特产,答案可能有大红袍、铁观音、鱼丸、沙茶面,但能每天吃到的,或许只有楼下的沙县小吃。

沙县小吃的分布密度有多高?截至2025年,中国沙县小吃的数量接近10万家。这一数字约等于黄焖鸡米饭加兰州拉面的总和,也相当于老乡鸡、乡村基、老娘舅、米村拌饭的总和再乘以16。

此外,沙县小吃早已走出中国,在全球79个国家和地区开设店铺。夸张地说,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沙县小吃。

中国地域辽阔、饮食发达,从不缺小吃,沙县小吃凭什么能成为“快餐之王”?

1992年2月,一个名叫邓世奇的男人决定逃离沙县。他因参与“标会”欠下十几万元外债。标会是沙县有着几百年历史的民间融资形式。由于横穿县城的沙溪河直通福州、连接闽西北各地,为沙县注入了商业基因。

做生意需要启动资金,没有资金时,人们会在以血缘或地缘为纽带的熟人社会里,凭个人信用参与标会,之后按月支付利息。这种存在法律漏洞的融资形式,在20世纪90年代初因大量赌徒参与导致资金链断裂,引发县城金融危机。沙县八大标会会首带领六千多人集体出逃,邓世奇便是其中之一。

他们的逃亡路线多为东上福州或南下漳州、泉州。那个年代,没有技术和资源的外来者在陌生城市求生,大致有两条路:进厂、进工地,或摆摊做小生意。沙县逃标者的商业直觉告诉他们“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于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做起了家乡小吃。

根据邓世奇的口述,刚到厦门时,他用四根竹竿撑起塑料布,架起两个煤炉和半只扁肉锅,这就是最初的沙县小吃摊。店里的SKU只有三样:拌面、扁肉、茶叶蛋,拌面和扁肉均为1元一碗。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进入城镇化浪潮,大量务工人员被吸引到城市,大多面临低薪资、重体力的处境。他们每天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城中村出租屋,只想吃一份便宜管饱的快餐缓解疲劳。

当时的小餐饮市场处于需求大于供给的蓝海时代,量大、高碳水的沙县小吃精准满足了城市饮食刚需。邓世奇的店首日营业额就达到158元,扣除食材成本后,零租金、夫妻经营且无额外人工成本的小店,一天净赚近百元。要知道,1992年厦门建筑工人的日薪仅8-10元。随着口碑传播和熟客增加,店铺日营业额翻倍至388元。邓世奇原本以为需要三代人才能还清的十几万元外债,没想到三年就还清并回乡。

“三年还清十几万”的乡镇传奇经老乡口耳相传后,曾经的逃标者成了众人效仿的对象。邓世奇并非第一个靠沙县小吃重启人生的人。沙县小吃办主任郑新景曾回忆:1996年走出沙县经营小吃的人有1万多,1999年增至2万多,2002年达到3万多,几乎占到全县总人口的12.5%。

沙县小吃能做大,背后的推手是沙县县政府。

沙县地处闽中低山丘陵地带,全县80%以上为山地,仅有7.85%的平原河谷适宜耕作,且耕地零散、易受水土流失影响;工业用地同样稀缺,仅占土地总面积的4.36%。再加上1992年的标会危机,沙县的农业和工业陷入困局。

1996年,正当沙县经济发展一筹莫展时,当地官员发现沙县小吃利润可观,于是对福州、厦门、泉州等地的沙县小吃店进行实地调研。调研结束后,沙县成立了“沙县小吃业发展领导小组”,鼓励各乡镇至少有一名在职政府工作人员保留工资和职务、脱离岗位两年,外出经营沙县小吃,带动乡亲致富。

随后,县政府又提供财政补贴,为外出经营小吃的沙县人提供免费技能培训。乐乡森,人称“乐大师”,通晓沙县及沙县小吃。1997年,他接受县里任务,每年免费培训1000-1500名沙县人学做小吃。每逢县镇赶集时,乐乡森就会公开问出那个核心问题:“想不想赚钱?种田不赚钱,想赚钱就去做小吃。”从1998年3月8日到2007年,他总共培训了约1.6万多人。培训结束后,还会发放一本小册子,内容从外出开店的乘车路线到办理执照流程一应俱全。

走出去的沙县人并未局限于拌面、扁肉、茶叶蛋这“老三样”。

如今走进任意一家沙县小吃,菜单上的SKU少则20多种,多则100多种。其中被官方定为“四大金刚”的扁食、拌面、蒸饺、炖罐,后两者并非纯本土的沙县小吃。

从菜单可以看出,“沙县小吃”不等于“沙县的小吃”。

别说沙县本地没有蒸饺、炖罐,除了扁食和拌面,沙县人看到菜单上的烧麦、玉角、金包银、柳叶蒸饺等,都会感到陌生:

“怎么没有?我们平常喝的是酸辣汤啊!”

任何带有移民标签的食物在传播过程中,都会面临当地文化的口味审视。

要融入陌生土地,就需改良出符合当地饮食逻辑的新口味。沙县小吃最初的版图扩张,以福州、厦门为跳板,覆盖福建全省后扩散至广东。这些地区注重清淡养生、喜爱蒸食,沙县小吃便借鉴隔水蒸的烹饪方式,加入当地药用植物,形成辨识度极高的药膳炖罐;云吞面、鸭腿饭、炒粉炒面等“高复购”经典菜品,也在此过程中陆续上架。

在餐饮尚不丰富的年代,集各地小吃之大成的沙县小吃让中国人有了琳琅满目的新鲜感,加之“便宜”这一餐饮街的“必杀技”——早年沙县小吃甚至能做到“1元进店、2元吃饱、5元吃好”,钱少可吃基础套餐,加钱就能享用“豪华版”鸭腿饭配炖罐,因此被江湖人戏称为“沙县大酒店”。

沙县小吃能做到如此便宜,源于对餐饮两大成本——人工和地租的精准控制。人工方面,沙县小吃多为夫妻店经营,拌面、蒸饺、扁食等高频复购菜品可通过提前备好的半成品实现快速出餐;

龙虾拌面、水煮鱼等,部分门店菜品多达100余种。

但在地方饮食全国化的今天,这样的菜单只会让消费者觉得冗余——无形中抬高决策成本,触发选择困难症。此外,沙县小吃常年依赖“四大金刚”的老本,缺乏酸、麻、辣、脆、甜等成瘾性强的核心单品;即便新增菜品,也多是在餐饮市场“抄作业”,但这些单品已有独立品牌占据优势——比如想吃黄焖鸡,为何要选沙县小吃而非专业品牌?

从经营者视角看,“大而全”的菜品不仅稀释沙县小吃的品牌记忆点,还会直接增加采购、库存和出餐成本。反观与沙县小吃同期发展的中式快餐牛肉面品类,已涌现出陈香贵等多个全国连锁品牌。以陈香贵为例,其SKU仅25-28种,以牛肉面为核心引流产品,搭配高频迭代的烧烤、凉菜保持新鲜感;核心单品牛肉面的备料除拉面、煮面、放汤浇头外,均依赖中央厨房统一制作以压缩成本,仅拉面环节需要技巧。

而背负100多个SKU的沙县小吃厨师,需掌握包扁食、手擀面、卤货、小炒等多种技能,从食材采购到制作工艺难以形成标准化流程,单位面积营业额(平效)与牛肉面品牌相差悬殊。再加上近年地租和人力成本上涨,这些额外成本最终转嫁给消费者,导致在沙县小吃花同样的钱,却要面对品控不稳、菜品老旧、装修过时、卫生堪忧、服务态度差等问题。

可能有朋友会说:“我也吃过颠覆认知的沙县小吃,设计年轻化、厨房档口透明干净,菜品保留福建特色还新增本地味道,店家甚至提供宝宝椅。”这类店铺其实是沙县小吃的“PLUS版”。针对口味不均、环境老旧、管理松散三大问题,部分沙县小吃品牌从管理模式、空间形态、产品设计上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整改,诞生出淳百味、沙小龙、张荣记等品牌。这些品牌目前主要集中于闽粤及长三角地区,不再盲目扩张,而是选择“精耕细作”。

以淳百味为例,其选址多在一二线城市非核心商圈的核心街区及三四线城市核心商圈,规避稀缺地段的天价租金以保障利润;管理模式采用“单店股权合伙+连锁直营”,摆脱传统夫妻店模式。

菜品上,SKU精简至20-30款:“四大金刚”中的蒸饺升级为焦脆口锅贴,扁食汤底不再局限于清淡炖汤,推出符合现代口味的酸汤扁食、砂锅扁食,还为减脂人群设计了鸡肉扁食;

同时新增五香卷、玉角等地域特色菜品,并为长三角地区定制红烧肉饭、葱油拌面;保持双月更新菜品的迭代节奏。

食材方面,淳百味主打“创新+品质”,原料主要由沙县产业园生产,通过统一冷链配送。经过SKU优化和供应链整合,淳百味的人力成本降低20%,客单价提升至约30元,成功走中高端路线。

走平价路线的沙小龙同样值得关注。

这个发源于杭州的平价沙县品牌,在苏州核心商圈“大裤衩”附近的门店中,蒸饺、扁食单点均为7元;团购主食套餐(扁食、拌面、蒸饺三选二)仅11.11元,蛋炒饭配玉米排骨汤也只需16.9元。如此极致的价格,依托于中央厨房体系:统一采购食材实现规模化,降低15%采购成本;半成品通过冷链配送至全国门店,用可复制的标准流程提升人效。

从逃标者的夫妻店到新式餐饮店,如今的沙县小吃正通过标准化生产撕掉“脏乱差”的旧标签,同时也在蜕变中褪去了曾经的模样。

这样熟悉又陌生的沙县小吃,你还会光顾吗?

来源:翼峰说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