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世界肥胖联盟发布的《2025世界肥胖地图》,中国高达41%的成年人伴有高BMI(≥25kg/m²),9%的成年人达到肥胖标准(BMI ≥ 30 kg/m²)。中国肥胖问题已进入“爆发增长阶段”,绝对患病人数居世界首位,对国民健康水平和医疗卫生体系造成了空前
根据世界肥胖联盟发布的《2025世界肥胖地图》,中国高达41%的成年人伴有高BMI(≥25kg/m²),9%的成年人达到肥胖标准(BMI ≥ 30 kg/m²)。中国肥胖问题已进入“爆发增长阶段”,绝对患病人数居世界首位,对国民健康水平和医疗卫生体系造成了空前压力。
“肥胖及其相关代谢疾病的患病率已达到令人震惊的水平,成为沉重的医疗负担,给人民群众带来巨大痛苦和治疗压力”。肥胖影响到全身多系统,是诸多常见慢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据研究可引起约250种相关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脂肪肝、睡眠呼吸暂停、多种癌症(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结肠直肠癌等)以及社会心理问题。
肥胖对青少年生长发育造成多系统、长期性的负面影响,包括生殖系统发育异常、心理行为问题与身体意象障碍、心血管系统早期损害及代谢功能紊乱。这种趋势如得不到有效遏制,将对未来国民健康构成巨大威胁。
饮食治疗的基本原則主要包括:控制总能量摄入,保持合理膳食;纠正不良饮食行为,科学进餐;少吃高能量食物,饮食清淡(少油少盐少糖),限制饮酒;主食以全谷物/粗杂粮为主;保证优质蛋白(鱼虾、瘦肉、蛋类、奶类、大豆等)摄入;保障足量的新鲜蔬菜水果摄入,但要减少高糖水果及高淀粉含量蔬菜的摄入。进食顺序调整这一实用策略:按照“汤→蔬菜→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的顺序进食,可有效减少总体热量摄入并改善代谢指标。这种简单易行的方法不需要改变食物内容,只需调整进食顺序,更容易被患者接受和长期坚持。2.2 流行饮食模式的科学依据指在目标能量摄入量基础上每日减少500-1,000 kcal能量(男性为1,200-1,400 kcal/d,女性为1,000-1,200 kcal/d)。CRD适用于所有肥胖症患者,并可以长期实施。
每日蛋白质摄入量超过摄入总能量的20%(但不超过30%),或蛋白质摄入量1.5-2.0 g/kg·d。
HPD适用于肾功能正常且需要短期快速减重的伴有糖脂代谢异常的肥胖症患者,但不建议长期使用。
膳食中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40%,脂肪的供能比≥30%。LCDs适用于肥胖症患者的短期或中期体重控制,在快速降低体重方面优于其他饮食方法。
间歇性能量限制(IER):又称轻断食,包括16:8日内断食(一天内只有8小时进食,其余16小时禁食)、5+2轻断食(一周之内有2天禁食)和隔日禁食等方式。16:8模式是进食窗口8小时,剩下的16小时则不再进食(可饮用零热量饮品);5:2模式是每周5天正常饮食,2天限制热量摄入。
饮食模式 核心特点 适用人群 使用时限 注意事项
限能量膳食(CRD) 每日减少500-1000kcal能量摄入 所有肥胖患者 长期实施 需保证营养素均衡
高蛋白膳食(HPD) 蛋白质>20%总能量或1.5-2.0g/kg/d 肾功能正常需快速减重者 短期使用 不适于肾病患者
低碳水化合物膳食(LCD) 碳水化合物≤40%总能量 短期中期减重需求 中短期 监测血脂变化
轻断食(IER) 16:8或5:2禁食模式 多数人群 长期可行 禁食期可能有不适
根据患者的健康状况、文化背景、饮食习惯和个人偏好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是长期坚持的关键。
对于伴有特定疾病(如痛风、肾脏疾病、肝功能不全)的肥胖患者,更需要谨慎选择饮食模式,避免加重原有疾病。
对于BMI≥37.5kg/m²的重度或极重度肥胖症人群,推荐减重与代谢手术治疗;
对于超重(24≤BMI
对于中度肥胖(32≤BMI
《国家基层肥胖症综合管理技术指南2025》
如无禁忌证,建议每周进行2-3次抗阻运动(隔天进行),锻炼肌肉力量和耐力;
有氧运动时应监测心率,使心率处于有氧运动靶心率区间,计算公式为:靶心率(次/min)=(220-年龄-静态心率)×(60%-80%运动强度)+静态心率。
3.3 行为矫正与心理支持行为方式干预是确保长期效果的关键,通常包括自我管理(如饮食日记、营养教育APP或小程序)、控制进餐过程、强化认知技巧等。此外,保证每日7小时左右的优质睡眠,且在夜里11点之前上床睡觉,对于体重管理至关重要。良好的睡眠和健康积极的心态有助于减重,这一点往往被忽视但实际上非常重要。公共卫生角度补充道,国家倡导的“体重管理年”旨在提升全民体重管理意识,成立体重管理中心或门诊,开展社区体重管理门诊,进行一对一帮扶与指导培训,将任务下沉至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普及肥胖及体重管理理念,实现初步筛选与管理。
肥胖症患者BMI≥28 kg/m²不论是否有并发症,经过3个月的饮食和运动干预仍不能减重5%,
推荐减重药物治疗;或BMI≥24 kg/m²合并肥胖症相关并发症(如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和脂肪肝)者可考虑药物辅助治疗。
对于经生活和行为方式治疗及药物治疗未能控制的中重度肥胖症患者,可考虑代谢手术治疗。我国《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版)》建议:BMI≥32.5 kg/m²,或BMI在27.5-32.5 kg/m²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强烈推荐接受减重代谢手术。
BMI分类 (kg/m²) 分级 推荐干预措施 目标体重减轻 监测频率
24.0-27.9 (超重) 超重 生活方式干预为主 3-6个月减轻5-10% 每3-6个月
28.0-32.4 (轻度肥胖) 1级肥胖 生活方式干预 ± 药物治疗 5-15% 每3个月
32.5-37.4 (中度肥胖) 2级肥胖 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 10-15%以上 每2-3个月
≥37.5 (重度肥胖) 3级肥胖 减重与代谢手术 15-25%以上 每月1次
融合减重与代谢外科学、内分泌代谢学、临床营养学、心血管病学、代谢生物学、公共卫生学等多学科力量,共同探讨肥胖症防治的最佳临床实践。这种整合医疗模式认识到肥胖是一种复杂的全身性疾病,需要超越传统学科界限的综合应对策略。
“肥胖症学”的创新学科理念,指出肥胖症学应作为临床医学的独立学科体系,着力于发病机制研究、规范化诊疗及全生命周期体重管理。这一理念代表了肥胖防治领域的范式转变,从将肥胖视为单纯的生活方式问题,到承认其作为一种复杂慢性疾病的本质,需要系统性的医疗干预和长期管理。4.2 全生命周期体重管理肥胖防治需要采取全生命周期视角,从孕产妇、儿童青少年到成年人及老年人,都需要相应的体重管理策略。
这种全生命周期管理认识到,
确实肥胖防治不是短期行为,而是需要长期甚至终身的持续管理。它要求医疗卫生系统提供连续、协同的服务,以家庭医生制度为依托,组建由家庭医生、护士、公共卫生人员等组成的基本管理团队,并与二级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的专科医师协作。4.3 社会生态模型与全民参与超越了个人行为改变的层面,采用了社会生态模型,构建“个人-家庭-社会-政府”四维健康治理新生态。这一模型认识到肥胖问题受到多层次因素影响,从个人选择到社会环境再到国家政策,需要全面应对。
个人层面,倡导主动学习权威健康知识,践行“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科学管理体重。家庭层面,倡导营造健康微环境,如购置并使用限盐勺、控油壶、食物秤,践行“光盘行动”,使用公筷公勺,配备“一秤一尺一日历”。社会行业层面,呼吁媒体、教育、医疗、科研等各领域专业赋能,资源聚力。4.4 科技创新与数字健康科技创新在肥胖防治中的重要作用。未来要进一步强化政策引导、突出科技引领、深化健康宣教和综合治理,在汇集多元力量、推动科学创新、提升全民素养和优化环境建设等方面不断发力。
《国家基层肥胖症综合管理技术指南2025》鼓励配备通过信息系统实现数据实时上传的检测设备,以及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临床辅助决策等。
多项研究展示了数字技术在体重管理中的有效性,如韩国DiaNote应用配合护士远程咨询,12周内实现用药记录完整率91%;泰国HOME模型通过LINE应用进行少数民族语言指导,显著降低空腹血糖水平。
5 未来展望与挑战5.1 技术赋能与个性化干预未来肥胖防治的发展方向将是更加精准化和个性化。天津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指出,“从'一刀切'到个性化方案,从短期减重到长期健康管理,技术创新正推动肥胖症诊疗向精准化、可持续化方向迈进”。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基因技术的发展,未来有望根据患者的遗传背景、代谢特征、生活方式和社会环境,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体重管理方案。5.2 政策支持与系统变革有效的肥胖防治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系统变革。要在全面总结第二阶段行动经验基础上,锚定2035年建成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谋划提出新阶段的行动方案和重点任务。近年来,国家卫健委发布《“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关于做好健康体重管理门诊设置与管理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正在加快推进全国各医疗机构的健康体重管理门诊建设。
我们需要更多高质量研究来验证不同干预策略的长期效果和成本效益,特别是针对中国人群的研究证据。
“新型药物和技术的涌现为肥胖症治疗带来新机遇。
我国学者在积极探索手术与药物联合治疗等创新模式,在推动全球减重药物研发及标准化诊疗方案落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研究需要关注肥胖的异质性,识别不同亚型的肥胖,开发更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同时,需要深入研究肥胖的发病机制,特别是基因-环境互作在肥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精准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5.4 文化适应与健康公平肥胖防治策略需要考虑文化适应性和健康公平。亚洲地区因人口老龄化、城市化进程和高碳水化合物饮食模式,老年DM患者更易出现“瘦-胖”表型和低BMI糖尿病。这些特点需要我们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发展适合中国及亚洲人群的肥胖防治策略。此外,需要特别关注弱势群体的健康需求,解决肥胖防治中的健康不公平问题。数字健康技术的应用需要考虑老年人群的数字鸿沟问题,目前仅有56%农村患者拥有智能设备。如何为这些群体提供可及、有效的体重管理服务,是未来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肥胖防治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未来方向。强调的“全民意识”和“规范诊疗”双轮驱动策略,以及多学科协作、全程管理、社会参与的综合干预模式,为我们有效应对肥胖这一重大公共卫生挑战提供了科学路径。成功的肥胖防治需要个人、家庭、社会和政府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个人需要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主动学习权威健康知识,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家庭需要打造健康的主阵地,营造支持性环境;社会各行业需要专业赋能,资源聚力;政府则需要强化政策引导,优化健康环境。健康“是生命的尊严,更是国力的象征!它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始于你我餐盘的选择、社区的活力以及每日的坚持”。通过科学有效的饮食管理和综合干预策略,我们有望遏制肥胖的流行趋势,提升国民健康水平,为实现健康中国的宏伟目标奠定坚实基础。来源:eric28846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