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提到“肛门”,多数人便羞于启齿,更别说与“癌症”挂钩。但就是这样一个隐秘的角落,也可能悄悄燃起健康的警报。肛门癌虽罕见,却绝非可以忽略的“小问题”,若不及时识别,后果不容小觑。
一提到“肛门”,多数人便羞于启齿,更别说与“癌症”挂钩。但就是这样一个隐秘的角落,也可能悄悄燃起健康的警报。肛门癌虽罕见,却绝非可以忽略的“小问题”,若不及时识别,后果不容小觑。
肛门癌并非大众熟知的常见恶性肿瘤,却以其隐蔽性和容易误诊的特征,常常“躲”过人们的警觉。它源于肛管或肛缘区域的上皮细胞出现异常增生,逐渐演变成恶性病变。尽管听起来遥远,但其发病率在近年来有缓慢上升的趋势,尤其在部分高风险人群中更需警惕。
多数肛门癌的发生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密切相关,这一病毒同样与宫颈癌、咽喉癌等多种肿瘤存在关联。尤其是HPV高危型的持续感染,会引发肛门上皮细胞的病理性变化。除病毒因素外,长期便秘、慢性肛裂、肛瘘以及不洁性行为等也被认为是潜在的诱因。
起初,肛门癌往往“悄无声息”。患者可能仅感到轻微不适,如肛门瘙痒、隐痛或异物感,这些症状很容易被当作痔疮等小病忽视。
但随着病情进展,肿瘤可能压迫周围组织,导致排便疼痛、出血或肿物脱出。若此时仍未引起足够重视,肿瘤进一步发展后甚至可能引发肛门狭窄、便血不止或淋巴结转移。
肛门癌的危害远不止局部疼痛那么简单。一旦癌细胞突破局部组织屏障进入血液或淋巴系统,就可能向盆腔、腹股沟甚至远处器官转移。此时治疗难度骤增,预后也随之恶化。即使成功控制病灶,残留的功能障碍也可能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尽早识别警示信号,是防止肛门癌“步步紧逼”的关键。若发现肛门部位持续性不适、出血、分泌物异常或肿块难以消退,即便症状轻微,也应尽快就医。尤其是中老年人群、长期便秘者、HPV感染者更应提高警惕。
在防患于未然方面,接种HPV疫苗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手段。尽管其最初用于预防宫颈癌,但研究发现,疫苗同样可降低相关型别的HPV感染率,从而间接减少肛门癌风险。目前国内已批准使用的九价疫苗,涵盖了多种高危型别,在适龄人群中推广意义重大。
除了疫苗接种,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护肛”利器。保持规律的排便、避免久坐、加强肛门清洁、合理饮食,都有助于减少炎症和微损伤的发生。对于有肛周疾病病史的人群,定期复查肛门状况尤为重要,可以在病变尚处于可控阶段时及时发现。
从中医角度看,肛门癌虽属西医定义的肿瘤范畴,但其发病与中医所说的“湿热下注”、“毒邪内蕴”亦有相似之处。
《黄帝内经》中提及“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肛门部位的反复不适与情志、饮食等内外因素密切相关。保持情绪平稳、饮食清淡、顺畅通便,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中医“防病于未然”的理念
肛门癌虽然发病率相对较低,但误诊率却相对较高,这与其症状常被误认为痔疮、肛裂等良性疾病有关。很多患者直到症状严重或肿物明显后才选择就医,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对肛门症状的敏感度应适当提高,在“十有九痔”的观念之外,加入对更严重可能的警惕。
部分人或许会因羞耻感而讳疾忌医,延误就诊。但肛门癌不是面子问题,而是生命问题。医学早已发展到能以科学、理性的方式处理这些“隐私部位”的疾病,患者完全可以安心就诊,不必顾忌外界目光。将健康放在第一位,才是对自己最负责任的选择。
在癌症类型中,肛门癌的治疗方式虽不如其他肿瘤复杂,但其恢复期较长,且可能对排便功能产生一定影响。防治结合、早发现早诊断,依然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放化疗方案已取得较好效果,但前提是发现得早、干预及时。
随着大众健康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动了解身体各个部位的异常信号。肛门虽小,却与全身健康息息相关。别因部位私密就放任不管,忽视小病可能酿成大祸。正视肛门健康,养成定期检查的习惯,是每一个成年人都该为自己做的功课。
肛门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忽略和拖延。只有打破“难以启齿”的心理壁垒,才能真正走在健康的前面。科学认知、主动筛查、规范预防,是降低肛门癌发病率的三大支柱,每一个人都可以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做起。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肛门癌诊疗规范(2022年版)[J].中华肿瘤杂志,2022,44(5):345-352.
[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人乳头瘤病毒疫苗接种技术指南(2021年版)[J].中国疫苗和免疫,2021,27(3):257-261.
健康声明:
本文所述内容仅用于公众健康知识传播,不能作为诊断、治疗或用药建议。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切勿自行判断或延误治疗。
来源:中医养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