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BLACKPINK的成员Lisa穿的一条裤子在国内社交媒体上火了,火得有点出人意料。原因无他,就是裤子上印的几个大字实在是太“接地气”了,让每一个懂中文的人都忍不住笑出了声。这条裤子设计颇为复杂,中英文混杂,英文部分看起来酷劲十足,但中文部分却画风突变,
本文授权转自:摩登语言学
ID:Morden_Linguistics
最近,BLACKPINK的成员Lisa穿的一条裤子在国内社交媒体上火了,火得有点出人意料。原因无他,就是裤子上印的几个大字实在是太“接地气”了,让每一个懂中文的人都忍不住笑出了声。这条裤子设计颇为复杂,中英文混杂,英文部分看起来酷劲十足,但中文部分却画风突变,赫然印着“整天瞎逼忙,还他妈不挣钱”之类的字样。
这事儿瞬间引爆了话题#lisa裤子上的中文笑不活了#。微博用户“泰兰教主”精准吐槽:“果然看不懂才是时尚的保护伞。”评论区里充满了“哈哈哈哈”的欢乐气氛,有人说“笑发财了”,有人感叹“国外人都要穿这裤子了”。
说实话,这种场景我们早就见怪不怪了。从好莱坞明星到街头素人,从高端时尚品牌到地摊货,印着奇奇怪怪中文的衣服和纹身,已经成了互联网上一道经久不衰的风景线。你可能见过某个壮汉手臂上纹着“鸡汤面”,或者某位金发美女穿着印有“激怒的老头”的T恤。甚至有人把“睾丸”或者“最爱性交”这种词印在身上,光明正大地走在街上,主打一个“只要我不懂,尴尬的就是别人”。
这些“移动的笑料”让我们捧腹之余,也引出了一连串有趣的问题:为什么外国人对汉字如此情有独钟?他们究竟把汉字当成了什么?而我们看到这些哭笑不得的设计时,那种微妙的“土味感”和“尴尬感”又从何而来?
当“文字”降维成“图案”:一场跨文化的美学误读
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得先切换一下视角。
对于我们这些母语者来说,汉字首先是一个意义符号。当你看到“龙”这个字,你脑海里浮现的是一种神话生物,以及它背后关联的种种文化意象。但对于一个完全不懂中文的外国人来说,汉字的意义系统是关闭的。他们看到的,是一个由横、竖、撇、捺、点等笔画构成的、充满异域风情和神秘美感的图形。
正如知乎用户Simona所说:“外国人眼里的中国字都是一幅一幅的小画。”在他们眼中,“家”这个字可能不是“family”的温馨,而是屋顶下有只小猪的可爱构图;“爱”也不是复杂的情感,而是笔画交错的平衡之美。
这种认知上的错位,是语言学和符号学上一个非常经典的现象。文字失去了它的表意功能(signified),只剩下了它的物理形式(signifier),也就是字形本身。这时候,汉字就不再是承载信息的语言工具,而是彻底“降维”成了一种纯粹的装饰性图案。设计师可能会觉得“麵”这个字比“面”笔画多,结构更饱满,更有设计感,于是就把它印在了衣服上,完全不管它在特定语境下的含义。丹麦设计师品牌Han Kjøbenhavn在2017年的一个系列里,就在鞋上印了“回旋踢和麵烤面包”,这种毫无逻辑的组合,对他们来说可能只是东方元素的拼接,对我们来说则是“意义的崩坏现场”。
反过来,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自己穿印着大块中文的衣服时,常常会觉得有点“土”。在知乎一个“衣服上印上中文会有一种土的感觉吗?”的问题下,用户“毗沙门殿下”的回答一针见血:在我们的文化传统里,身上印大字的通常是制服,比如校服、囚服、工作服,它们代表的是一种身份标识,而不是个人审美品味的表达。穿着一件印着“奋斗”的T恤,感觉就像一个移动的广告牌或者励志标语,这与我们含蓄、内敛的性格有点格格不入。
所以,当贝克汉姆(David Beckham)把“生死有命,富贵由天”用漂亮的草书纹在身上时,我们会觉得很酷,因为书法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形式,且内容富有哲理。但如果一个普通中国人用电脑宋体在身上纹一个“穷”,那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前者是文化欣赏,后者则更像是一个行为艺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我们好像也一样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这不就是一场大型的文化误读嘛。但先别急着嘲笑,因为这种“时尚的无知”是双向奔赴的。我们对英文,或者其他外文的误用,其实一点也不少。
在Reddit的r/China板块,有个帖子标题是:“我第一次去中国就意识到,如果我们的衣服上印着随意的汉字,看起来会是多么可笑。”但下面的高赞评论却说:“你肯定在开玩笑吧……看看中国服装上的英文。你会看到各种各样的乱码。”另一位用户Gravys补充道:“我喜欢那些看起来像有人刚试图谋杀键盘的英文,比如JJIODJSAAOJ。”
这种情况你肯定也见过。一件T恤上印着一句语法不通、逻辑混乱的英文,或者干脆就是几个随机的字母组合。我们之所以觉得“潮”,逻辑和外国人看汉字是一模一样的:因为我们不熟悉,所以我们首先注意到的是字母的线条感和装饰性,而不是它背后的确切含义。觉得法语优雅,意大利语浪漫,德语严谨,但具体写了啥?不重要。
这背后揭示了一个有趣的全球化时尚逻辑:异域情调(Exoticism)本身就是一种卖点。距离产生美,而文化和语言的隔阂,恰好制造了这种距离。一个符号越是让你感到陌生、难以解读,它就越有可能被赋予“酷”、“神秘”、“高级”的想象。
美国街头潮牌Supreme深谙此道,它与日本品牌的联名常常使用日文片假名,很多粉丝根本看不懂,但这不妨碍他们疯狂追捧。同样,中国本土的潮流品牌,如李宁(Li-Ning)、CLOT,也开始大量使用汉字、道家思想(如阴阳)、传统元素进行设计,并成功地将这种“中国风”输出到了国外。CLOT创始人陈冠希(Edison Chen)与匡威(Converse)的联名款,鞋边上印着孔子的名言“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在国内外都获得了极高的评价。这说明,只要设计得当,文化内核足够扎实,汉字完全可以成为一种强大的时尚语言。
那么,回到最初的问题,时尚的保护伞真的是“无知”吗?某种程度上是的。但这种基于“无知”的审美,脆弱得不堪一击。一旦那个让你觉得酷炫的符号被揭示出其平淡无奇甚至滑稽可笑的本意,时尚感便会瞬间崩塌。
所以,下一次当你在国外街头,看到一个哥们儿兴高采烈地穿着印有“公共厕所”的T恤向你走来,你是选择上去点破这个美丽的误会,还是微笑着欣赏这份由文化隔阂所催生的、独一无二的赛博朋克式幽默呢?或者,这本身就是全球文化交融过程中,一个无法避免又充满乐趣的必经阶段?
参考:
https://www.reddit.com/r/China/comments/27uu4m/went_to_china_for_my_first_time_and_realized_how/https://www.quora.com/Is-it-cultural-appropriation-to-wear-a-shirt-with-Chinese-characters-on-ithttps://www.voguebusiness.com/companies/fashions-struggle-with-chinese-writinghttps://www.163.com/dy/article/IL6IFDFL0514SN3V.htmlhttps://www.sohu.com/a/883110393_121956424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84822284https://www.quora.com/Why-do-people-get-tattoos-of-Chinese-symbolshttps://www.reddit.com/r/ChineseLanguage/comments/qwlsdx/what_do_native_chinese_speakers_think_of_hanzi/
本文系授权
发布
。来源:Girl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