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忠义千秋”海峡两岸关公文化书画摄影展评审结束后的这场笔会是一次意义非凡的文化盛宴。其中,民革党员孔维克、郭捷、郭舒红,与来自台湾的沈祯携手合作,历经四个小时共同完成《桃园三结义》画作。
转自:团结报
□ 闫 琳
2025年“忠义千秋”海峡两岸关公文化书画摄影展评审结束后的这场笔会是一次意义非凡的文化盛宴。其中,民革党员孔维克、郭捷、郭舒红,与来自台湾的沈祯携手合作,历经四个小时共同完成《桃园三结义》画作。
从艺术角度来看,这幅《桃园三结义》堪称杰作。四位艺术家凭借各自技艺,在笔墨间展现出深厚的艺术功底与独特的创造力。孔维克的人物画注重形神兼备、线条流畅,他在创作中精准地把握人物的神态与气质,赋予画作中关羽、刘备、张飞鲜活的生命力,使人物跃然纸上。郭捷、郭舒红在绘画风格上既有对传统技法的坚守,又融入了个人的创新理解,为画面增添了丰富的细节与独特的韵味。沈祯则带来了宝岛的艺术风格与审美视角,其细腻的笔触与对色彩的独特运用,与大陆画家相互补充,让整幅作品呈现出多元融合的艺术魅力。在四个小时的创作过程中,他们相互切磋、交流绘画技巧,从构图的设计到色彩的调配,从线条的勾勒到人物情感的表达,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打磨,最终成就了这幅作品。它既体现了传统中国画的笔墨韵味,又融入了现代艺术的创新元素,促进了两岸艺术交流,展示了两岸艺术家对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追求。
关公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蕴含的“忠义仁勇”精神,早已深深扎根于两岸同胞的心中。“桃园三结义”所代表的兄弟情义、忠诚担当,更是中华民族价值观的生动体现。这幅作品的诞生,以艺术的形式传递出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的强烈信号,强调了两岸一家亲的理念。这幅作品凝聚着两岸同胞对祖国统一的共同期盼、对民族复兴的坚定信念。通过艺术交流,打破了两岸之间的隔阂,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与信任,为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这种以文化为纽带的交流方式,具有润物细无声的力量,能够深入到人们的内心深处,激发两岸同胞的民族情感与爱国情怀,使大家更加坚定地为实现祖国统一的伟大事业而努力奋斗。
民革在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推动祖国统一进程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民革党员积极参与此次笔会,与台湾艺术家共同创作,是民革践行祖统工作的生动实践。民革始终秉持孙中山爱国、革命、不断进步精神,致力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民革党员以自己的艺术专长为武器,积极投身到两岸文化交流活动中,充分发挥了民革在祖统工作中的独特优势。通过与台湾艺术家的合作,不仅展示了民革党员的风采与担当,也为民革祖统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多年来,民革山西省委会以关公文化为主题搭建海峡两岸书画展等交流平台,开辟了“以关公文化为纽带,推进两岸人文交流”的祖统工作新领域。这次笔会作为书画展的延伸活动,进一步深化了两岸文化交流的内涵与形式。通过艺术家们的现场创作与交流,为两岸同胞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沟通、互动的机会,使两岸同胞在文化的共鸣中,增进了心灵的契合。这种以文化为切入点的祖统工作方式,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能够吸引更多的两岸同胞参与到促进两岸交流合作的事业中来。
关公文化在两岸同胞心中具有极高的认同感和影响力。关公所代表的“忠义仁勇”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也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财富。《桃园三结义》这幅作品以关公文化为主题,唤起了两岸同胞对共同历史、共同文化的记忆与情感共鸣。在创作过程中,两岸艺术家共同探讨关公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分享各自对关公精神的理解与感悟,使这种文化认同感在交流中得到进一步强化。通过这幅作品的展示与传播,能够让更多的两岸同胞感受到关公文化的魅力,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促进两岸同胞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实现心灵的深度融合。
此刻,夜已深,一缕秋风掠过。我百感交集:
——桃园之结,结的是兄弟之情;
——丹青之约,约的是民族之义;
两时辰,不过一瞬;一幅画,不过尺素。但山河与笔墨俱长,忠义与日月同辉。我们愿以此画为起点,让更多台湾同胞在关公故里找到自己的“义”;让更多大陆同胞在台湾听见自己的“乡音”。
愿关公精神,化作跨海长虹;
愿两岸一统,成就万古丹青。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