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草莓高架栽种作为一种高效的现代化栽培模式,能有效解决传统地面栽培中土壤连作障碍、病虫害频发、管理不便等问题,同时显著提升果实品质与产量,为草莓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供有力支撑。以下从设施搭建、品种选择、基质配比、定植管理、环境调控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详细阐述草莓
草莓高架栽种作为一种高效的现代化栽培模式,能有效解决传统地面栽培中土壤连作障碍、病虫害频发、管理不便等问题,同时显著提升果实品质与产量,为草莓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供有力支撑。以下从设施搭建、品种选择、基质配比、定植管理、环境调控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详细阐述草莓高架栽种的关键技术措施。
一、设施搭建:筑牢栽培基础
高架栽培设施是技术实施的核心载体,需兼顾稳定性与实用性,主要包含支架、栽培槽与灌溉系统三部分。
1. 支架搭建:选用热镀锌钢管或防腐木材作为支架主材料,确保承重能力与抗腐蚀性能。支架高度控制在80-120cm,既便于工作人员弯腰操作,又能避免果实接触地面受污染;支架跨度以1.2-1.5m为宜,预留足够通道,方便农事活动开展。
2. 栽培槽设置:栽培槽采用PVC板或食品级泡沫板制作,槽体宽度为40-50cm、深度25-30cm,底部需开设直径2-3cm的排水孔,孔间距15-20cm,防止基质积水导致根系腐烂。槽体安装时保持3-5°的倾斜度,进一步提升排水效率。
3. 灌溉系统配置:采用滴灌系统进行精准供水,滴灌带选用抗堵塞型,铺设于栽培槽内基质表层,每槽铺设2条,滴头间距20-30cm,确保水分均匀渗透至基质各个区域。同时配套安装施肥罐,实现水肥一体化管理,提高养分利用效率。
二、品种选择:适配栽培环境
高架栽培环境相对可控,品种选择需重点考虑果实品质、产量及抗病性,优先选用适应设施条件、商品性佳的品种。
- 鲜食类品种推荐选择红颜、章姬、妙香7号等,此类品种果实大、口感香甜、果肉细腻,市场认可度高;
- 加工类品种可选用卡麦罗莎、甜查理等,其果实硬度高、耐储存,适合后续加工处理。
同时需注意,所选品种需经过当地适应性试验,确保在高架栽培条件下能正常生长、结果,避免因品种不适导致栽培失败。
三、基质配比:优化根系生长条件
高架栽培以基质代替土壤,基质的理化性质直接影响草莓根系生长,需科学配比以满足草莓生长需求。
常用基质配方为草炭土:蛭石:珍珠岩=3:1:1,或草炭土:椰糠:珍珠岩=2:2:1。配好的基质需进行消毒处理,可采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洒拌匀,堆闷3-5天后使用,杀灭基质中的病原菌与虫卵。
此外,基质pH值需调节至5.5-6.5的微酸性范围,EC值控制在1.0-1.5mS/cm,若EC值过高,可通过清水淋洗降低,确保基质环境适宜草莓根系吸收养分与水分。
四、定植管理:保障苗情稳定
定植是草莓高架栽培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后期生长与产量,需把握好定植时间、方法与密度。
1. 定植时间:根据品种特性与当地气候确定,一般在9月上中旬进行,此时气温适宜(白天25-28℃、夜间15-18℃),草莓苗缓苗快、成活率高。若采用温室栽培,可适当提前定植,延长生长期。
2. 定植方法:选择无病虫害、根系发达的壮苗,定植前剪除老叶、病叶及破损根系,保留3-4片功能叶。定植时遵循“深不埋心、浅不露根”的原则,将苗心与基质表面齐平,根系自然舒展于栽培槽内,避免根系卷曲打结。
3. 定植密度:每槽定植2行,行距20-25cm,株距15-20cm,每亩定植8000-10000株,确保植株间通风透光良好,减少病虫害发生,同时充分利用空间提升产量。
五、环境调控:创造适宜生长条件
通过调控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为草莓各生长阶段提供最佳条件,促进植株健壮生长与果实发育。
1. 温度调控:
- 缓苗期:白天温度控制在25-30℃,夜间18-20℃,利于根系恢复;
- 生长期:白天20-25℃,夜间12-15℃,促进枝叶生长;
- 开花结果期:白天22-25℃,夜间8-12℃,提高坐果率与果实品质,避免温度低于5℃或高于30℃,以防冻伤或灼伤植株。
2. 湿度调控: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60%-70%,湿度过高易引发灰霉病、白粉病等病害。可通过加强通风(晴天上午9点后开启通风口,下午4点前关闭)、铺设地膜(覆盖栽培槽表面,减少水分蒸发)等方式调节湿度。
3. 光照调控:草莓为喜光作物,每天需保证8-10小时光照。冬季光照不足时,可采用LED补光灯进行补光,补光时间为每天8-10小时,光照强度控制在20000-30000lux,促进光合作用,提高果实糖分积累。
六、病虫害防治:坚持绿色防控
高架栽培虽能减少部分土传病害,但仍需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与生物防治,必要时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 农业防治:及时清除病叶、病果与残枝,减少病原菌传播;合理轮作(与非茄科作物轮作),避免连作障碍;科学水肥管理,增强植株抗病性。
- 物理防治:在温室通风口安装防虫网(40-60目),阻止蚜虫、粉虱等害虫进入;悬挂黄色粘虫板(每亩20-30块),诱杀蚜虫、粉虱,蓝色粘虫板诱杀蓟马。
- 生物防治:释放蚜茧蜂防治蚜虫,每亩释放2000-3000头;使用枯草芽孢杆菌、哈茨木霉菌等生物菌剂,抑制病原菌生长,预防病害发生。
- 化学防治:病害发病初期,可选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防治灰霉病,25%醚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防治白粉病;害虫发生时,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防治蚜虫,20%噻虫嗪悬浮剂3000倍液防治蓟马,注意交替用药,避免产生抗药性。
来源:风趣一半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