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养鸡、养鸭、养鹅的过程中,很多人听到“腺肌胃炎”,第一反应是“消化不良”,随便调理一下就好。其实,这是一种严重的综合性疾病,如果不重视,不仅会影响家禽的生长,还会让饲料白白浪费、养殖效益慢慢流失。
在养鸡、养鸭、养鹅的过程中,很多人听到“腺肌胃炎”,第一反应是“消化不良”,随便调理一下就好。其实,这是一种严重的综合性疾病,如果不重视,不仅会影响家禽的生长,还会让饲料白白浪费、养殖效益慢慢流失。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什么是腺肌胃炎、它的主要原因、症状表现,以及如何科学预防和治疗。
腺肌胃炎包含两个部位的问题:腺胃炎和肌胃炎。
• 腺胃:相当于人类的“胃底”,主要作用是分泌胃酸和消化酶,初步消化食物。
→ 腺胃发炎后,会导致胃酸分泌紊乱,消化效率下降。
• 肌胃:俗称“胗”,里面有砂石,通过蠕动来磨碎食物,相当于“牙齿+胃膜”的组合。
→ 肌胃发炎后,表面的金黄色角质层会糜烂脱落,失去正常研磨功能。
这两个部位是连在一起的,一个出问题,另一个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合称为腺肌胃炎。
一句话总结:
腺肌胃炎就像家禽的“消化设备”出了故障——既不能正常“化学消化”,也不能正常“物理研磨”。
腺肌胃炎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并非单一病原引起。主要分为传染性因素和管理问题两类。
• 病毒:如传染性贫血病毒(传贫)、圆环病毒、呼肠孤病毒等,会直接破坏胃部细胞,引发炎症。
• 细菌:如沙门氏杆菌、幽门螺旋杆菌、支原体等。
特别是在孵化环节感染沙门氏杆菌或支原体时,容易造成胆汁反流,引发腺肌胃炎。
• 真菌和霉菌毒素:
• 白色念珠菌、黄曲霉毒素最常见。
• 霉菌毒素会抑制免疫、损伤肝肾,使胃部更容易发生病变。
补充提醒:
鸭和鹅对黄曲霉毒素更敏感;鸡对呕吐毒素、赭曲霉毒素更敏感,饲料霉变后危害更大。
• 饲料发霉或品质差,粉料比例过高、颗粒过细,肌胃得不到正常刺激,导致发育不良。
• 饮水水质差,含铁锈、钙镁离子或细菌污染,会持续刺激消化道。
• 雏禽未及时喝到干净温开水、吃到易消化饲料。
• 圈舍湿度过大(超过65%),环境脏乱。
• 温度波动大或运输不当,造成强烈应激。
一句话总结:
腺肌胃炎是典型的“病从口入”,饲料、水源、环境、管理任何环节出问题,都可能让病原有机可乘。
腺肌胃炎的危害大,但初期不一定大规模死亡,容易被忽视。可以通过以下症状来判断:
• 粪便稀薄,含大量未消化饲料颗粒;
• 有时排出类似“鱼肠状”或“面条状”的粪便。
• 啄羽、啄肛,甚至吃毛、吃垫料;
• “跑料”严重,只吃粉料,刨出颗粒饲料造成浪费。
如果条件允许,解剖是判断病变最直观的方法:
• 体积肿大,像乒乓球,乳白色且质地变硬;
• 粘膜出血、糜烂,腺胃乳头水肿或消失。
• 体积缩小,质地变软;
• 角质层颜色变深,易剥离,表面有溃烂甚至穿孔。
• 肠道粘膜出血、变薄;
• 肝脏肿大、发黄。
• 球虫病:盲肠明显出血、有血块;
• 新城疫:腺胃乳头呈点状出血,并且全身多个器官出血;
• 腺肌胃炎:角质层糜烂、易剥离,是最典型特征。
预防比治疗更重要,管理到位才能避免长期损失。
• 选择健康种苗,减少通过种蛋传播病毒或细菌的风险。
• 绝对禁止使用发霉饲料;
• 饲料存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
• 粉料和颗粒料搭配合理,促进肌胃正常发育。
• 定期检测水质,水源要干净无污染;
• pH值过高或含杂质的水源要处理后使用。
• 雏禽到家后,第一口水应加入喜依泰,缓解运输应激。
• 控制湿度在55%-60%,超过65%容易出问题。
• 温度变化不要一次超过3℃。
• 定期清理水线和料槽,保持圈舍清洁。
管理口诀:
好水、好料、控湿度,稳温少应激。
五、治疗方案如果已经发生腺肌胃炎,需要多管齐下、分时治疗。
• 修复胃粘膜:抑制胃酸过度分泌,搭配低聚壳聚糖肽等修复剂;
• 抗菌消炎:林安(林可霉素+大观霉素)等控制细菌感染。
时间建议:
上午8-9点给药,保证吸收效果。
• 保肝解毒:益肝宁、美迪欣、复合维生素B等,减轻毒素对肝肾的损害;
• 促进消化:使用维益泰,帮助建立健康肠道菌群,提高饲料转化率。
时间建议:
下午2-3点投喂,与上午药物保持4小时以上间隔。
• 严重时可补充葡萄糖+维益泰,防止脱水。
• 及时隔离病禽,全群进行环境消毒。
• 一般连续5天为一个疗程;
• 病情严重时,间隔2天后可再进行第二个疗程。
• 腺肌胃炎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是普通消化不良。
• 预防是关键,治疗只能补救。
• 通过科学管理、控制源头、合理用药,才能真正提高养殖效益。
记住一句话:
管理好水、料、环境,比事后治疗更重要;
防治结合,家禽才能健康生长,收益才看得见!
腺胃炎
来源:郭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