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辽宁省博物馆的珍藏中,文徵明晚年力作《自书梅花诗卷》如寒梅映雪,静静诉说着一位八旬老者的艺术心境。这幅创作于1552年的纸本行书,纵47.2厘米、横470厘米,另有47×147.5厘米的画作相伴,诗、书、画三位一体,堪称文氏晚年艺术的集大成者。
在辽宁省博物馆的珍藏中,文徵明晚年力作《自书梅花诗卷》如寒梅映雪,静静诉说着一位八旬老者的艺术心境。这幅创作于1552年的纸本行书,纵47.2厘米、横470厘米,另有47×147.5厘米的画作相伴,诗、书、画三位一体,堪称文氏晚年艺术的集大成者。
从文风来看,此卷收录的梅花诗并非单纯咏物,而是融入了文徵明晚年的人生体悟。诗句中“疏影横斜水清浅”的清雅,“零落成泥碾作尘”的淡然,既是对梅花品格的赞颂,更是他历经三朝、看透世事的精神写照。82岁的文徵明已褪去青年时的锋芒,笔下诗句不事雕琢,却在质朴中藏着通透,为整幅作品奠定了“人书俱老”的基调。
书法层面,这幅行书是文徵明晚年风格的典型代表。其笔法精熟却不刻意,起笔收锋如老梅枯劲,横画平稳似积雪覆枝,竖笔挺拔若梅干凌云。相较于早年严谨的楷书,晚年行书更显从容:笔画间的连带自然流畅,如梅枝交错却不杂乱;结体宽博舒展,打破了中年时的紧凑,多了几分“无意于佳乃佳”的随性。470厘米的长卷中,字距行距疏密有致,行气如寒梅暗香,连绵不绝又张弛有度,将“稳”与“活”完美融合。
值得一提的是诗卷与画作的呼应。画作中梅花枝干苍劲,花瓣疏朗,与书法的笔意一脉相承——书法的顿挫对应梅枝的转折,行书的灵动呼应花瓣的轻盈。这种诗书画的和谐统一,让作品超越了单纯的书法创作,成为立体的艺术表达。
纵观文徵明的书法生涯,晚年作品最见真性情。《自书梅花诗卷》没有刻意追求技巧的炫技,而是以笔墨为载体,将对梅花的喜爱、对生命的感悟融入其中。82岁高龄仍能写出如此精劲的作品,既见其深厚的功底,更显其“老有所乐、老有所成”的豁达。如今,这幅珍品藏于辽宁省博物馆,不仅是研究文徵明晚年艺术的重要资料,更让我们得以透过笔墨,触摸一位老者在暮年对艺术与生命的赤诚。
对于书法爱好者而言,此卷最动人的莫过于那份“简淡天真”。它告诉我们,书法的最高境界不是技法的堆砌,而是心境的自然流露。文徵明以一生的实践证明,只要心怀热爱,笔墨便永远年轻,正如寒冬中的梅花,愈经霜雪,愈显清香。
壮士留步!编辑不易,恳请点赞、评论、转发,不胜感激!(图片来自网络,只为传播艺术)
来源:牧之堂弘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