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是患者在术后发生的各种呼吸系统并发症,包括肺不张、肺部感染、肺动脉血栓栓塞等。供氧作为机械通气和麻醉期间都离不开的治疗手段,可能通过许多潜在途径导致肺损伤和术后肺部并发症。
图片来源:网络
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是患者在术后发生的各种呼吸系统并发症,包括肺不张、肺部感染、肺动脉血栓栓塞等。供氧作为机械通气和麻醉期间都离不开的治疗手段,可能通过许多潜在途径导致肺损伤和术后肺部并发症。
一项大型观察性研究表明,吸入氧分数(FiO2)是呼吸并发症和死亡率以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风险因素。但一项对随机试验进行的荟萃分析未能证明较高的FiO2与肺部并发症之间存在联系。
既往肺部疾病史、功能性肺实质切除、单肺通气和机械通气诱导的肺损伤等特点使得接受肺切除术的患者成为高氧相关并发症发生的敏感临床模型,但目前鲜有研究聚焦于这一群体。
单肺通气(OLV)是胸科手术中常见的技术,但如何合理调节吸入氧浓度(FiO₂)一直是临床关注的问题。高浓度吸氧可能通过氧化应激、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破坏、缺血再灌注损伤等机制增加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的风险,但现有证据并不充分。
有一项多中心回顾性分析研究探讨了FiO₂与PPCs的关系,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
PART
01
研究方法
本研究最终分析共纳入2733例手术,涉及2716例患者。
纳入标准:2012-2020年期间,接受了手术时长大于60分钟且采取单肺通气的肺切除术的成人患者。
排除标准:(i)90天内既往单肺通气;(ii)需要心肺转流或体外循环的手术;(iii)肺移植;(iv)全肺切除术。
主要结局:STS胸外科数据库中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复合终点,包括肺炎、肺不张、ARDS、呼吸衰竭、重新插管和呼吸机支持>48h。
次要结局:非肺部术后并发症(包括死亡)。
PART
02
研究结果
1.FiO₂与PPCs的关系
研究纳入2716例患者,结果显示PPCs发生率为5.2%。尽管高FiO₂(定义为FiO₂>80%的曲线下面积)在单变量分析中与PPCs相关(OR 1.17),但在多变量模型中,仅单肺通气的持续时间(OR 1.20)是PPCs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时间加权平均FiO₂(OR 1.01)无显著关联。敏感性分析也显示,FiO₂ >80%且SpO₂ >98%的“非必要高FiO₂”时间与PPCs无关。
图1 单肺通气期间不同FiO₂暴露变量的定义与示例
2.临床实践模式
单肺通气初期,60%的患者FiO₂>80%,但随着时间推移,FiO₂逐渐降低(从89.3%降至79.4%)。肺复张时平均FiO₂为82.7%,提示临床医生可能倾向于维持较高氧浓度以确保安全。
图2 开始单肺通气后FiO2趋势与时间的函数关系
3.其他危险因素
ASA分级较高(OR 2.27)、吸烟史(OR 1.97)、开胸手术(OR 2.47)和术前肺功能较差(FEV₁较低)均显著增加PPCs风险。
PART
03
最后讨论
既往的非胸科手术研究曾报告FiO₂与呼吸系统并发症相关,但本研究在胸科手术中未发现类似关联,可能是由于胸科手术因生理性分流需更高FiO₂,导致临床实践中FiO₂范围较窄,难以检测差异。而与既往研究一致的是,OLV持续时间是PPCs的明确风险因素。
总之,在这项多中心观察性队列研究中,较高的吸入氧浓度与胸科术后的肺部并发症并并无明确相关关系。胸科手术中FiO₂的合理调整并非PPCs的主要决定因素,而单肺通气的持续时间和其他患者因素更为关键。
因此,麻醉医生应综合评估患者情况,可根据患者氧合需求灵活调整FiO₂,单肺通气初期可适当提高FiO₂以应对分流,随后根据SpO₂逐步下调,避免长期高浓度给氧。同时术中应尽量缩短OLV时间,优化通气策略(如采用肺保护性通气)。
而对于ASA分级高、吸烟史、开胸手术或肺功能差的高危患者,需加强围术期监测和呼吸道管理,以降低PPCs风险。
PART
04
研究局限性和未来展望
局限性:
▪ 本研究采取回顾性设计,无法排除未测量的混杂因素,如具体氧合目标、术中使用PEEP的策略等;
▪ 部分中心未记录FEV₁,需用缺失指标处理;
▪ 未校正皮肤色素沉着对SpO₂读数的影响
未来展望:
未来的研究应倾向于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明确胸科手术中最佳FiO₂区间,并针对针对肺功能差(FEV₁
参考文献:Douville NJ, Smolkin ME, Naik BI,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inspired oxygen fra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in thoracic surgery: a multicentre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Br J Anaesth. 2024 Nov;133(5):1073-1084.
来源:小高医生健康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