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个细节你可能不知道——在明末清初那个天翻地覆的年代,其实有几位出自东江镇的大头兵,不仅先是为明效力,最后还改旗易帜,成了八旗汉军里混得风生水起的头面人物。如果你是那个年代的普通老百姓,估计听到“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沈志祥”这些名字,免不了心里发憷又有点复
有个细节你可能不知道——在明末清初那个天翻地覆的年代,其实有几位出自东江镇的大头兵,不仅先是为明效力,最后还改旗易帜,成了八旗汉军里混得风生水起的头面人物。如果你是那个年代的普通老百姓,估计听到“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沈志祥”这些名字,免不了心里发憷又有点复杂。三王一公,光听名号就透出几分腥风血雨。可更耐人寻味的是,前三家爵位都断在了清朝半路,唯独沈家,这“续顺公”一爵,硬是扛到了清末,不说传奇,也够人后背发凉。
话说沈家能满门荣华数代,真不是运气能解释的。沈志祥这个人,要说厉害也是狠人。他其实不是大家印象里的高官子弟,而是本家叔父沈世魁走了,自己扛枪上阵,在东江镇做副将。你要是真琢磨他成名的过程,才知道那帮人里,“命硬”也是“脾气爆”,全是实打实的乱世经历。明朝东江副将,能打能杀还懂权谋——皮岛海战后,他趁乱杀了监军黄孙茂和副总兵白登庸,这不是冲动,是看明军朝廷根本无人可依。他带着人马占了海岛,抢了陈洪范的部队,把这位比他还资深的总兵赶得灰头土脸。
可惜,明廷并非软柿子,陈洪范吃了亏但也能爬起来,奉命再战,带人打回石城岛。沈志祥手底下儿郎最终在崇祯十一年大败,只能带着手头几千人马逃向黄骨岛。那时候的人,不会死守明朝老本,各家都想着自保。沈志祥很快选了另一条路——联络清朝,把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全带着一起投降。数得出来的“正牌官兵”,还有两千多军民,这比那些乱世小股草寇可有分量多了。俗话说“有兵才有胆”,他这一大家子人投降清廷,清朝不仅把沈志祥封了总兵官、续顺公,还另赏其族中沈永忠男爵,连属下二十多人都落得世袭铁饭碗。
后来的事就像老戏台换布景。松锦大战清军大胜,沈家跟其他三王一公心知肚明,自己掌握一票独立兵权,早晚是灾难。几人商量一通,主动请愿把自家士兵打散分进八旗汉军。沈志祥的部队被分成五个“牛录”,归正白旗,原本是虎狼之师,现在成了清廷的“正规部队”,安全了一层,却也象征着渐渐失去了大权。
再看顺治元年,北京风云突变。多尔衮一听李自成进京,率八旗和三王一公直奔山海关。吴三桂也带着原明军投降清廷,联手清兵痛击李自成。大家一起在山海关“拼个你死我活”,沈家这东江镇出来的旧部,杀得最卖力,庆都之战里李自成的部下谷英阵亡、左光先重伤。据说那场战后,顺治皇帝亲自办酒摆宴,沈志祥同坐上宾,赏了鞍马以示嘉奖——这不是表面荣耀,也是一种清廷刻意示好。
但“东风压倒西风”这十个字在清初几年格外生动。沈志祥很快病死,没儿子,自然传给侄子沈永忠。沈家“续顺公”就这么一步步传下来,不像其他人家那样被满门抄斩或一夜没落。但咱们要说的重点,是沈永忠顶着压力在湖南支撑南明反扑。别看清军一路势如破竹,遇上南明李定国、冯双礼合兵十几万就头疼。靖州清军中了埋伏,大败,士卒死伤五千,战马丢了八百匹。南明军收复了大片湖南,“湖南大震”不是说说而已,朝野都慌。
沈永忠面对大势不好,连夜求援于定南王孔有德。谁知旧日恩怨难化,孔有德根本不理,他只好选择放弃长沙、宝庆,带着残部退守岳州。能理解他这时候的心理——同僚各自为战,有的甚至盼你死,谁还管曾经情谊?哪里的官不是明里暗里算计。
接着桂林之战打响,孔有德孤军无援,被李定国围困,一把火自尽,儿子被杀,女儿冲出重围。清廷获悉广西沦陷,杀气腾腾,严惩湖南、广西的败军,上头一堆将领革职革爵不再赘述。沈永忠也没能躲过,议政王大臣本想斩他,但末了还是轮到家族旧账派上用场,祖上投清有功,加上参领宋文科等众多将领的联名求情,死罪免了,爵位给了年仅三岁的沈永兴。
实话实说,沈家在这块骨头最硬的时候没顶住,但老爷子人倒霉心没死,沈永忠又被授“子爵”,代管部队出镇福建守郑成功。所以清廷并没有像对待耿、尚、孔那么绝情——沈家始终有人在当官,哪怕是动荡不安的协镇广东将军,肇庆、潮州这些乱飘的地方,一路“乞休”也没忘了族弟接替本家的老位置。
历史进到康熙九年,沈家的爵位又到了沈瑞(沈永忠的儿子)手上,依旧是镇守潮州。三藩之乱爆发时,沈瑞与驻潮州总兵刘进忠原本各守一地,结果旧主耿精忠举兵,刘进忠要逼沈瑞降,双方僵持月余。沈瑞先是打算暗中发动,利用刘进忠过生日时下黑手,但计划泄露。刘进忠一通布置,沈瑞兵败,只能撤到诏安。说句农村老话,“孩子掉桥,死者无算”,沈家军撤城时确实带不走所有人,不少家眷妇孺落水身死,也有人悲声嚎哭一路。
沈瑞后来是投降了明郑(郑成功之子郑经),虽然表面上改了身份,但这人心向清廷,棒槌里还是琢磨怎么和尚可喜勾连,准备随时倒戈响应清军。刘进忠知道这一点,围攻饶平断其粮路,沈瑞最后撑不住又投降。郑经也不是省油的灯,他把沈瑞降而复叛降为怀安侯,送去厦门、再转台湾。本来说要让宗女嫁沈瑞,笼络人心,可哪想到沈瑞暗地里又密谋投诚清廷,被同伙告发,最后沈瑞和兄弟沈珽一并在台湾被处死。
这一段事,不光是几个王公将军的个人抉择,更是世家子弟看局势下注、拼命保命和传家的一场长剧。朝代更替,不论是不是英雄,总得落子无悔。后来的续顺公爵位,还是清廷“取而不杀”,让沈家的后人继续承袭。等到康熙年间,沈家孙子沈熊昭又做了公爵,潮州、福建,乃至清帝国末年,一路绵延十三人,不管风云如何变幻,沈家始终有个位置。
你说这些“老家将队伍”,血浓于水也好,世事无常也罢,究竟是因为他们从不主动叛变掀风作浪,还是清廷“恩德有加、能容能忍”?没人能说个准。有人骂他们是“翻脸比翻书快”,但也有人羡慕家族庞大,世袭爵位,时间一长,这种复杂的人性和运气早已被后人大书特书。
到头来那续顺公的爵位,还真的一路传到了宣统辛亥年。十三个沈家男,见证了乱世逐鹿,也让人感叹:“明清之替,沈家是人是神?”你说这样的命,要是给你选,真愿意卷进这场风波里吗?
来源:元气原野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