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科学界前辈,中国科学院已故院士简介,第二十四篇!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6 07:14 1

摘要: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黄冈人,蒙古族。地质学家、教育家、音乐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5年),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

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黄冈人,蒙古族。地质学家、教育家、音乐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5年),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中国地质之父,2009年当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李四光院士首次将力学原理引入地质研究,提出“构造体系”概念,创建地质力学学科。该理论揭示了地壳运动的力学机制,为矿产勘探(如石油、煤、铀)提供了科学依据。他系统研究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遗迹,提出冰川活动对地貌的影响,并完成 《冰期之庐山》 等著作,奠定了中国第四纪地质学基础。他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具有广阔的石油勘探前景,指导了大庆油田等重要油田的发现。他开创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地震预报途径,提出“安全岛”理论,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李钧(1930年3月3日—1994年4月5日),湖南邵阳人。电离层物理与电传播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1年),生前是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李钧院士主要从事电离层物理与电波传播方面的科学实验与基础理论的研究。早期在我国开展电离层小不均匀结构和漂移的实验与理论研究,从理论上统一了相似衰落法和相关分析法的物理基础。在电离层扰动的无线电诊断研究中,发展了电波传播广义射线理论,系统解决了时空缓变、色散、各向异性和耗散介质中射线传播的一系列正反问题。

李连捷(1908年6月17日—1992年1月11日),河北玉田人。土壤地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5年),生前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

李连捷院士是我国土壤科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他首次提出土壤分类的自型土纲、水型土纲和复成土纲,并创立我国第一个土壤肥料学系。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他先后对西北渭河流域、华北平原、长江流域、华南红壤区等地进行地质与土壤调查,发表多篇专题报告。1976年,他主持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草山开发治理研究;20世纪70年代,他率先参与河北省曲周县盐碱地综合治理,成功将荒地变为高产农田。20世纪80年代,他推动建立中国农业遥感培训中心,培养500多名专业人才,并完成国家水土保持、作物估产等科研项目。

李林(1923年10月31日—2002年5月31日),出生于北京。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0年),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李林院士一生三次转行,在金属物理、核材料及高温超导材料领域取得突出成就。50年代从事球墨铸铁、微量硼替代低合金结构钢中的镍及铬合金、包头铁矿的耐火材料腐蚀问题等研究,为国家建设起了一定作用。60至70年代从事核反应堆材料与元件的辐照操作研究,为我国生产反应堆、核潜艇反应堆等作出了一定贡献。1987年进入高温超导薄膜领域,主持研制的高温超导薄膜达到国际水平。

李敏华(1917年11月2日-2013年1月19日),江苏吴县人。固体力学专家,中国塑性力学的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年),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李敏华院士在塑性问题的解析方法、结构强度、疲劳失效机制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1959年前后,她领导了为新研制的复合材料试件进行高温试验以及瞬态加热加载材料实验机的研制工作。20世纪70年代中期,她参加航空发动机故障分析会,承担了喇叭形涡轮轴在扭矩作用下的应力分析。这次故障分析会,使她深深感到疲劳问题的严重性,为此自20世纪80年代后,她又开始从事疲劳研究。同时发起组织侧重宏观研究的全国疲劳学术会议,推动了学术交流。

李强(1905年9月26日—1996年9月26日),原名曾培洪(一说曾培宏),字幼范,江苏常熟人。无线电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5年),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经济专家,中央广播事业局首任局长,对外贸易部原部长,国务院顾问。

李强院士长期从事无线电方面的研究。他研制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部无线电秘密收发报机,为党建立隐蔽联络渠道;还曾研制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机,运用物理学分析,研究过各种无线电发射天线,演算出发射菱形天线的计算公式,对其它天线,如超低水平天线、德律风天线等也研究了计算公式。在苏联期间,他发表了《发信菱形天线》的英文论文,并凭此成为当时苏联7位无线电专家之一。他的名字被收入苏联百科词典,研究成果被命名为“李强公式”。

李庆逵(1912年2月12日—2001年2月25日),浙江宁波人。土壤农业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5年),中国现代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化学的奠基人之一。

李庆逵院士长期致力于土壤分析化学、土壤植物营养化学及施肥,红壤性质、发生分类及合理开发利用研究。他主持编制了中国第一幅土壤磷素分布图,并推动《土壤分析法》的修订与推广,该著作成为我国土壤分析领域的基础性工具书。他提出并推广碳酸氢铵深施技术,显著提高了氮肥利用率。此外,他还将橡胶栽培线推广至北纬18-24度地区,助力中国成为全球第六大干胶生产国。

李天(1938年10月2日—2018年4月11日),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飞机空气动力学专家,隐身专业领域的开创者,气动隐身一体化设计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歼八系列飞机和歼十一飞机气动力专业总师,中国四代机背景项目课题主要负责人。

李天院士作为中科院院士和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首席专家,他主导了歼-8系列和歼-11系列飞机的气动力设计,建立了飞机气动与隐身综合设计方法,使我国在相关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他创造性提出增加襟翼偏度方案,有效改善了飞机起降性能;并建立“风洞数据修正到飞行数据的换算方法”,广泛应用于国内飞机厂所的型号设计。

李文采(1906年9月9日—2000年3月1日),土家族,湖南永顺人。钢铁冶金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5年),生前是冶金工业部北京钢铁研究总院高级工程师。

李文采院士长期从事钢铁冶金研究及科研组织工作。1.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我国最早组织并参与该工艺研究,推动钢铁冶炼技术革新。2.连续铸钢:主导并推进该技术在国内的应用与发展。3.钢水真空处理:提出并实施钢水净化新方法,提升钢材质量。4.热压型焦试验:探索非焦煤冶炼技术,为煤炭资源利用提供新路径。5.薄板坯连铸:倡导并推动薄板坯连铸试验,促进高效生产技术发展。

李小文(1947年3月2日—2015年1月10日),四川自贡人,籍贯安徽贵池(今池州)。著名遥感学家、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中国国内遥感领域泰斗级专家。

李小文院士在遥感科学领域提出Li-Strahler几何光学模型,解决了植被二向性反射的定量描述问题,该模型被国际遥感界誉为“20世纪八十年代世界遥感的三大贡献之一”,并入选国际光学工程学会“里程碑系列”。他建立了普朗克定律修正模型,解决复杂地表条件下的热辐射方向性问题,显著提升气象卫星数据处理精度。他创立的“李小文-Strahler几何光学学派”推动中国在多角度遥感研究领域保持国际领先地位。

从青丝到白发,科学院院士们将毕生心血倾注于各个领域,以智慧为笔、以坚持为墨,书写出科研人生的壮丽篇章。站在新的起点,院士们的精神将激励更多青年科研工作者,在探索科学真理的道路上勇毅前行。

来源:冬小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