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巨野县西南部,坐落着葛集、马楼、蒋海、徐堂、大李楼这五个彼此相邻的村庄。1937年,抗战的烽火骤然燃起,日军侵占巨野县城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五个村子笼罩在一片恐怖的阴云之下。为求自保,五村商议后,决定寻觅一支可靠的部队作为靠山。1939年春天,国民党第七
在巨野县西南部,坐落着葛集、马楼、蒋海、徐堂、大李楼这五个彼此相邻的村庄。1937年,抗战的烽火骤然燃起,日军侵占巨野县城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五个村子笼罩在一片恐怖的阴云之下。为求自保,五村商议后,决定寻觅一支可靠的部队作为靠山。1939年春天,国民党第七路军在附近安营扎寨。五村村民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赶忙找到他们。七路军满口应承,双方迅速签订了合作抗日保村的协议。本以为能就此过上安稳日子,可五村村民还没睡上几天踏实觉,七路军就打着庆祝合作的幌子,气势汹汹地上门索要物资了。从鸡鸭牛羊、肥猪大鹅,到烙饼馒头,但凡能看到的,他们统统伸手索要。五村百姓敢怒不敢言,只能暗暗叫苦。没等村子恢复平静,七路军又派人来了,这次索要的东西比上次还多。一队士兵在村里横冲直撞,扯着嗓子吆喝,四处抓鸡赶羊,甚至还对妇女动手动脚,肆意调戏。村里的青壮年们见此情景,怒火中烧,恨不得立刻抄起家伙跟他们拼命,好在老人们及时拦住,苦苦劝阻道:“他们手里有枪,咱们可不能冲动行事,白白丢了性命!”由于东西一时难以凑齐,七路军便天天派人进村催逼,五村群众被折腾得苦不堪言,生活陷入了无尽的困境。不久之后,日伪军气势汹汹地进犯葛集。七路军一听到风声,吓得屁滚尿流,立马准备脚底抹油——开溜。日伪军还没踏入村子,他们就已经跑得没了踪影。葛集派人火速赶到七路军驻地送信,可到了那儿才发现,早已人去楼空,连个鬼影都见不着。面对来势汹汹的强敌,葛集护村自卫队紧急行动起来,组织全村老少拿起武器,凭借着村内错综复杂的巷道与敌人巧妙周旋。马楼、蒋海等四村的群众得知消息后,也纷纷赶来支援。经过整整一天的浴血奋战,终于成功打退了敌人。然而,五村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不少村民在这场战斗中伤亡,村庄满目疮痍。五村人正满心愤怒地痛骂七路军的怯懦和无义,没想到他们竟又大摇大摆地回来了,依旧是一副耀武扬威的丑恶嘴脸。老百姓这下彻底被激怒了:“这七路军根本不帮忙打鬼子,就知道欺压祸害咱们老百姓!”于是,大家齐心协力把寨门关得死死的,坚决不让七路军再踏入村子半步。
过了些时日,村外又来了一支部队。他们自称是八路军冀鲁豫支队的,请求打开寨门进村宣传抗日。老百姓一听,顿时急得跳脚:“刚把七路军撵走,这又来个八路军!不管是几路军,咱都不欢迎,谁也别想进村!”八路军并没有强行进村,而是在寨门外张贴了许多振奋人心的抗日标语,还拿着大喇叭对着寨墙上的村民耐心地讲述团结抗日的道理。讲完之后,他们喊着整齐有力的口号,井然有序地离开了。村里不少人站在寨墙上观望,只见这支队伍军容严整,和之前的七路军截然不同,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后,日伪军又多次前来骚扰,几个村子接连遭受重创,损失惨重。葛集护村自卫队的领头人葛锡恩、葛心振、葛守才聚在一起,商议关乎本村生死存亡的大事。有人满脸愁容地说:“把七路军赶走了,咱村还是不得安宁,往后可咋办呐?”还有人指着南山墙,忧心忡忡地说:“咱们就靠着大刀梭镖和几杆土枪,可日伪军的武器装备多精良啊!依我看,还是得找个靠山才行!”“可到底找谁呢?”这成了所有人最为关心的问题。这时,葛心振开口道:“听说上次来叫咱寨门的八路军在曹县打了大胜仗,还缴获了鬼子的大炮呢。还听说八路军从来不祸害百姓,是实实在在打鬼子的队伍。”众人议论纷纷,讨论了许久,最终决定派葛守才前往曹县探听虚实,再做定夺。几天后,葛守才一路奔波,风尘仆仆地回来了。他一进门,就激动地说道:“见到八路军了,他们就在曹县青堌集!这些八路军要是不穿军装,和咱老百姓根本就没啥两样!一进村,我就看见好几个当兵的在拉锯干活,腰里还别着手枪呢。还有帮忙扫院子的、挑水的、修篱笆的、烧火做饭的,热闹得很!他们说话和和气气的,就连喝碗水都坚持给钱。曹县人都说,他们就是从前的红军,现在到咱们这儿,就是专门打鬼子、除汉奸,保护老百姓过上安稳日子的!”大家听完不吱声了,后悔上回不让八路军进村。现在咋办?大伙七嘴八舌,都说应该尽快把八路军请回来。但又顾虑上次的事,拿不定主意。村里唯一有文化的葛锡恩一锤定音:“别再说这些陈账啦,就这样定啦,请八路军来!我去写信。”信写好后,十几名村民代表写上名字,按上鲜红的手印。葛守才带上信又去了曹县。三天后,葛守才回来了,说部队转移了,把信给了当地百姓,他们答应会设法尽快转交。等了几日没啥动静,村民急了。大伙又凑在一起商议:“可能人家嫌咱庄太小,咱应当把马楼、蒋海、徐堂、大李楼都写上。反正几个庄一块开了几次会,大家都欢迎八路军快点来。”于是又写了第二封信,五村知名人士联合署名,言辞更加恳切:“诚望贵军速来我乡,剿灭敌匪,安定民心。”这次葛守才送信回来满脸喜色,不光找到了八路军,信还送到了部队最高长官杨得志手中。杨得志亲口答应,部队很快就会开过来。转眼一个月过去了,左盼右盼,还是不见八路军的影子。1940年1月初,村民得到消息,日伪军又准备进攻五村。大伙焦急万分,赶紧召集更多人,又联名写了第三封信。除了五村的代表,还拉来乡长签名盖章。第三封信送去没几天,一天深夜,八路军“从天而降”。部队就在村外驻扎,睡在野地里。村民喜出望外,给他们送吃送喝,他们要么婉言谢绝,要么照价付钱,还说:“这是我们的纪律。”八路军迅速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带领五村打日军、抗顽军,播撒革命的火种,建立起巨南抗日根据地,五大村也成了有名的红色“堡垒村”。
摘自《鲁西红色文化故事》
来源:老虎69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