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声里的抗战史诗 | 魏光亮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6 08:48 1

摘要:当第一缕晨光穿透云层,深圳市老科协9·3的抗战胜利80周年庆典已成歌声的熔炉。邱彩珠教授和冯润芬指挥带领刚组建的享乐混声艺术团和蜚声遐迩的知晓女声合唱队在庆典中如时光的摆渡人,将抗战的烽火与丰碑,织进声部的经纬,唱响抗战记忆的DNA。历史从来不是单声部的独白,

图片/视频为作者提供

当第一缕晨光穿透云层,深圳市老科协9·3的抗战胜利80周年庆典已成歌声的熔炉。邱彩珠教授和冯润芬指挥带领刚组建的享乐混声艺术团和蜚声遐迩的知晓女声合唱队在庆典中如时光的摆渡人,将抗战的烽火与丰碑,织进声部的经纬,唱响抗战记忆的DNA。历史从来不是单声部的独白,而是所有声部永不停歇的对话。男低音如列车在铁道滑动,女高音便化作黄水浪滔天。当邱教授的指尖触及琴键的瞬间,山泉便从黑白琴键的缝隙中苏醒,带着晶莹的水珠在琴弦上跳跃。那些镌刻在纪念碑上的浮雕突然有了生命,八十年的烽烟在石壁的褶皱里缓缓流动,凝结成一层层细密的波浪,仿佛时光的涟漪在石面上荡漾。冯指挥的节拍在空中划出金色的弧线,像无形的织梭,将黄河的浑厚与长江的清畅编织成同一频率的声波,在演播厅的穹顶下回荡。观众屏息凝神,听见石头深处传来的声纹——那是被岁月掩埋的乐章,是弹片与琴键共同谱写的永恒,是永不消逝的波浪。

当享乐混声艺术团合唱的《微山湖》响起,女声部如“绿水滔滔”白云飘,男声部似“阳光闪耀”卷春潮。艺术团通过声部分离技术,将二声部清晰呈现:音高演绎“春风传来歌谣”的婉转,音低则重现“铁道游击队”的铿锵‌。这种分离不仅是对歌曲结构的尊重,更是对历史记忆的复刻——80年前的抗战精神,在声部的交错中再度鲜活。

《军民大生产》的节奏一改前曲的抒情,混声合唱以粗犷的号子声拉开序幕。二声部在此形成鲜明对比:女声部模拟纺车吱呀的细腻,男声部则如夯歌般“嗬咳”有力。艺术团通过动态平衡技术,使两声部既独立又交融,宛如当年军民合力垦荒的场景‌。

‌声部分离并非冰冷的操作。艺术团在《微山湖》的副歌部分保留两声部的短暂重叠,以模拟“浪花卷春潮”的澎湃;而在《军民大生产》的劳动号子段落,则通过相位差制造空间感,仿佛置身于热火朝天的生产现场‌这种技术处理,让混声合唱不仅是听觉的享受,更成为历史的对话。

知晓女声合唱队的歌声如黄河水漫过舞台,《黄水谣》的旋律托起帆白云,纤柔的颤音里沉淀着船工号子回响,那声音仿佛能触摸到祖辈们拉纤时掌纹,听见他们与激流搏斗时胸腔里迸发的呐喊;转瞬《共青团员之歌》如青松扎根峭壁般骤然降临,低音的轰鸣似战靴踏碎冻土的余震,每一个音符都带着西伯利亚寒风的凛冽,让人看见年轻的面庞在风雪中依然挺直的脊梁。高音化作春风中簌簌摇曳的芦苇,低音部却变作脚下征途铮铮作响。两种声波在空气中交织、碰撞,将折叠的平行时空重新展开。我们听见的不仅是旋律,更是历史长河中两种血脉的共振:一种如白帆顺流而下,承载着黄土地千年不灭的坚韧;一种似青松迎风而立,凝结着黑土地永远年轻的誓言。岁月在音符间流淌,将船工的汗水与战士的足迹,编织成同一片声织的星空,让后来者在仰望时,依然能感受到那些炽热的温度。知晓女声短促有力的排比唱式,突出集体力量与战斗意志。再现年轻希望与信仰!

01:31终章散场时,邱教授的手仍悬在琴键上,象未落的音符。“人民永远忘不了”的尾音揉成细沙,落在观众的发梢。那双手的弧度,是八十年前篝火余烬的复刻。而岁月已将它锻成青铜。

享乐混声艺术团与知晓女声合唱队的声带是时间的勘探器。男女声部相位差凿开的不仅是空间,还有记忆的岩层。观众闭眼时,听见1930年代的机床轰鸣与2025年的光纤嗡鸣,在同一个音轨上咬合。邱彩云和冯润芬的秘诀,不过是让科技工作者的皱纹成为共振腔,让每一次呼吸都携带历史的泛音。

“台上一分钟”。两个团队排练室的镜子里,多少个日日夜夜折叠成同一页乐谱;歌谱夾上,墨迹未干的组曲正与抗战民谣共享休止符。别看年事已高,那些未被唱片保存的呐喊,原来从未消失,只是藏在了混声的阴影中。

散场的余震‌,有人捡起一片飘落的乐谱,发现背面的油墨印着模糊的指纹。那或许是邱教授悬空的手,在终章落下前,轻轻按住了时间的琴键。

2025-9-5

来源:深圳文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