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你真心热爱太极,这篇文章就是你与名师结缘的开始。青城派掌门刘绥滨老师,一生钻研太极大道,拳理深厚,身法自然,刚柔并济。与其自学迷茫,不如亲近正宗。留言“我爱太极”,刘绥滨老师带你走入真正太极的世界,修身、养心、明道。
如果你真心热爱太极,这篇文章就是你与名师结缘的开始。青城派掌门刘绥滨老师,一生钻研太极大道,拳理深厚,身法自然,刚柔并济。与其自学迷茫,不如亲近正宗。留言“我爱太极”,刘绥滨老师带你走入真正太极的世界,修身、养心、明道。
青城派掌门刘绥滨教拳时,把十四式太极比作 “十四处景”:“起势如山门迎客,野马分鬃似古松展枝,白鹤亮翅像云海翻浪。” 这套融合了青城武术精髓的拳术,招式虽简,却藏着 “以柔化刚、以圆化直” 的道,每个动作都能在山水间找到对应 —— 不是刻意模仿,而是太极与自然本就相通。
“起势时,双手抬起要像‘拨开晨雾’。” 刘绥滨示范时,掌心微凹,缓缓上提,“别想着‘我要抬手’,就想‘手被雾托着走’。” 这正是青城十四式的开篇要诀:松肩沉肘,气先动而后形随。
“左右野马分鬃” 最显青城太极的 “柔化”。左手前伸时,右手如 “揽住山间清风”,腰胯随手臂转动,像 “竹节节节贯通”。刘绥滨纠正学员:“别让手‘甩出去’,要让腰‘送出去’,就像青城山的溪流,转弯时从不是硬拐,而是顺着山势走。”
“白鹤亮翅” 的妙在 “虚步”。右脚前点如 “蜻蜓点水”,双手分开似 “翅展不高”,刘绥滨说:“太高则飘,太低则沉,要像山雀停在枝头,既稳又活。” 而 “左右搂膝拗步” 的 “拗”,是 “腰与步反” 的巧 —— 左步出时腰微右拧,像 “山路绕着山转”,看似别扭,实则藏着 “借力” 的智慧。
“手挥琵琶” 和 “倒卷肱” 练的是 “退中带守”。前者双手如 “抱琴轻弹”,肘不夹腋留空隙;后者退步时 “手随身退,步到手到”,像 “退坡时脚先踩稳,再收身子”。刘绥滨笑说:“青城道士下山,遇陡路从不是猛冲,而是退半步再走,这就是‘倒卷肱’的道理。”
“右揽雀尾是‘试力’的关键。” 刘绥滨解释,“掤、捋、挤、按” 四法要连贯如 “山风拂过松林,一阵接一阵”。掤劲时 “双臂如抱圆石,不丢不顶”;捋劲时 “腰转带手,像顺水推舟”;挤劲时 “掌根前送,力从脚起”;按劲时 “双手下按,气沉丹田”。
“云手” 的左右转腰,要像 “山间云雾绕峰”。刘绥滨强调 “步随身转,身随腰转”,脚碾步时 “脚跟脚掌交替如磨盘”,双手划弧 “左圆接右圆,不露棱角”。有学员转时 “身体晃”,他教 “想象肚脐对着脚尖转,脊柱像串起来的珠子,一颗带动一颗”,这正是青城武术 “以腰为轴” 的核心。
“蹬脚” 与 “贯耳” 要 “稳如磐石”。右蹬脚时 “支撑腿如老树根,蹬出腿如箭离弦却不颤”;双峰贯耳时 “双拳齐出,肩不耸,肘不抬”,像 “山石从两侧夹击”。而 “转身左蹬腿” 的转身,需 “腰先转,脚再跟”,像 “山岩转动,根基不动”。
“左下式独立” 和 “右下式独立” 练 “单腿稳”。下势时 “前腿伸如探谷,后腿蹲如坐石”,独立时 “提膝不高,脚尖下垂”,刘绥滨说:“就像青城山的独松,扎根石缝却能抗风,靠的是‘重心稳’。”“左右穿梭” 的 “穿”,是 “手从肋出,力从背发”,像 “阳光穿过林间,直而不硬”。
“海底针” 要 “沉得深”,弯腰时 “脊柱不弯如垂线”;“闪通臂” 需 “展得开”,左手前伸如 “探身取物,脚先站稳”。最终 “十字手” 收势,双手交叉于胸前,如 “山门合拢”,气沉丹田如 “归山入谷”。刘绥滨总结:“一套拳打完,要像从山上走一圈回来,身累心不累,气顺劲不泄。”
练青城十四式,像 “重走青城山”—— 起势是山门初见,云手是绕山而行,蹬脚是登高远眺,收势是归山静心。刘绥滨说:“招式是‘路’,自然是‘景’,师傅是‘指路人’,走得多了,自己也能从拳里看出山的模样。” 这或许就是太极的终极:不是练 “像”,而是练 “通”—— 与自然相通,与自身相通,与生活相通。
青城派第三十六代掌门人刘绥滨,传播中国传统武术,探究养生健康。多年来,我对太极养生,中国武术进行了深度研究,如果有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私信我,为您答疑解惑。
来源:青城派太极-刘绥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