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26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到场观礼,全球超19亿人次通过网络直播见证了这场震撼的军事展示。然而,阅兵刚结束,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娅·卡拉斯便迫不及待跳出来“挑
前言
阅兵刚结束,欧盟方面立刻跳了出来,口风强烈,情绪激烈。尤其是欧盟“外长”卡娅·卡拉斯的一番讲话,引发了中方的当场回击12个字。
这一幕并不意外,甚至可以说早已在预判之中。中方不仅不接受这种带有意识形态偏见的批评。
更值得关注的是,西方一些政客和媒体的反应,不仅没有缓和,反而情绪激烈,甚至带有明显的焦虑。
中国的战略自信,已经让一些人感到不安了。
阅兵刚结束,欧盟为何急着“挑刺”?
202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26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到场观礼,全球超19亿人次通过网络直播见证了这场震撼的军事展示。然而,阅兵刚结束,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娅·卡拉斯便迫不及待跳出来“挑刺”,声称中国与俄罗斯、伊朗、朝鲜组成“专制联盟”,正在“挑战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这种情绪化的指责,看似突然,实则暴露了西方对中国崛起的深层焦虑。
卡拉斯的言论并非孤立事件。早在2025年4月,欧盟就曾警告成员国不要参加俄罗斯的胜利日阅兵,斯洛伐克总理菲佐却公开反驳:“现在是2025年,不是1939年”,并坚持前往莫斯科致敬红军先烈。这种内部分歧在九三阅兵后再次凸显——当欧盟集体缺席北京的纪念活动时,斯洛伐克总理菲佐、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等欧洲领导人却主动赴华,直言“欧盟若想孤立中国,最终只会孤立自己”。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欧盟对中国的认知仍停留在冷战思维中。卡拉斯在采访中反复强调“中俄引领变革”,试图将中国正常的国防建设和国际合作污名化为“反西方行动”。但事实是,九三阅兵展示的东风-41洲际导弹、歼-20隐身战机等装备,本质上是中国维护国家安全的防御性力量,与“挑战秩序”无关。正如印尼总统普拉博沃所言,中国的军力发展“是维护世界和平的积极力量”。
中方12字回应背后的深意
面对卡拉斯的无端指责,中国外交部用12个字直击要害:“十分错误,极不负责,坚决反对”。这简短有力的回应,传递出三层深意。
首先,中国明确拒绝任何意识形态偏见的批评。卡拉斯将中俄朝伊领导人同框解读为“专制联盟”,却选择性忽视26国元首齐聚北京的事实——其中包括19个欧洲国家的驻华使节。这种“非黑即白”的冷战话术,在全球化时代早已不合时宜。正如古巴国家主席迪亚斯-卡内尔所说,中国正“引领捍卫多边主义的斗争”,而欧盟政客的言论,恰恰暴露了其“井底之蛙”式的狭隘认知。
其次,中方回应暗含对历史真相的捍卫。卡拉斯声称“中俄打败法西斯是新鲜事”,这种言论不仅无知,更是对历史的亵渎。事实上,苏联红军在二战中牺牲超过2700万人,中国军民伤亡达3500万,两国为反法西斯胜利付出的巨大牺牲不容抹杀。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尖锐指出:“欧洲作为二战策源地,本应更深刻正视历史”,但卡拉斯之流却试图歪曲历史,这既是对先烈的背叛,也损害了欧盟自身的国际信誉。
最后,12字回应展现了中国的战略定力。与欧盟的情绪化反应不同,中国始终以理性态度推动中欧合作——即便在卡拉斯发表不当言论后,中方仍强调“中欧关系的健康发展需要相互尊重”。这种“斗而不破”的智慧,与欧盟部分政客的“对抗思维”形成鲜明对比。
西方焦虑的根源:实力对比的悄然变化
欧盟的焦虑,本质上是对国际格局变迁的不适。九三阅兵展示的不仅是中国军力,更是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2025年中国GDP占全球比重已达18%,高铁里程突破8万公里,5G基站覆盖95%以上的地级市。这种“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让西方政客陷入“你不该这么强”的心态失衡。
更深层的危机在于,欧盟的战略自主性正在丧失。美国要求欧盟将军费提升至GDP的5%,但德国总理坦言“经济衰退下无法承受”;北约东扩导致俄乌战争持续消耗欧洲资源,2025年欧盟对乌援助已超2000亿欧元,却换来能源危机和通胀飙升。反观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与152个国家签署合作协议,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7万列,在全球供应链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这种实力对比的变化,在阅兵后的国际反应中尤为明显。特朗普在观看阅兵后,立即要求国防部“以史无前例的方式重振美军士气”,而欧盟却只能在舆论场上“打嘴仗”。
结语:
九三阅兵后的这场交锋,本质上是新旧国际秩序的碰撞。中国用实力证明,和平发展不需要“阵营对抗”,而欧盟政客的过激反应,恰恰印证了其对自身衰落的恐惧。
来源:云鹤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