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在福州仓山区湖边村的一个作坊中,42岁的高时祥俯身触摸着炭火堆上方20厘米处的空气,指尖传来的温度让他迅速调整竹焙笼的位置。这项需要两年才能练就的绝技,每天都在作坊里重复上演。他用15年的坚守诠释着:真正的茶香,必须用双手焙出来。
高时祥。
近日,在福州仓山区湖边村的一个作坊中,42岁的高时祥俯身触摸着炭火堆上方20厘米处的空气,指尖传来的温度让他迅速调整竹焙笼的位置。这项需要两年才能练就的绝技,每天都在作坊里重复上演。他用15年的坚守诠释着:真正的茶香,必须用双手焙出来。
走进作坊中,40余种、200多件手工制茶工具整齐陈列着,它们承载着高家五代匠人的制茶记忆。2010年,高时祥从父亲手中接过炭焙技艺,而他的父亲正是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高愈正。
记者注意到,作坊内的平均温度超过40℃。尽管闷热难受,但高时祥仍坚持用这种最原始的制作方式,守护着福州茉莉花茶特有的“冰糖甜”。
“蓝焰一起,茶香尽毁。炭焙过程全凭手感知温度。”高时祥指着炭火堆解释,炭焙技艺始于柴油煤电匮乏年代的传统工艺。在烘干过程中,他需要将手掌悬停在火堆上方20厘米处,通过皮肤对热流的敏感判断炭火温度是否处在100℃至110℃的区间,并且每个炭火堆需人工实时看护。“手温计”这项技艺,他练习了长达两年之久。
尽管单人日产量仅50多公斤,远低于电焙的高效,但高时祥仍在坚持。他解释道,虽然电焙机设定的温度能精确控制茶叶内的水分,但炭焙时茶叶与炭火的接触会产生独特的香气,这是机器无法复制的生命力。此外,当双手感知到茶叶水分达到最佳状态时,那种掌控全局的快感,是数字显示永远给不了的。正是通过对传统技艺的坚持和不断提升,高时祥不仅于2022年获评福州茉莉花茶传统窨制工艺传承人称号,还在闽茶杯斩获多次金奖。
“今天礼拜二,我们讲茉莉。我们来分享加工单瓣茉莉花的点滴体会:单瓣茉莉花下花量比例要比双瓣的比例少一些,否则花太多了浊盖过幽,达不到单瓣茉莉花的效果……”自2018年起,每个周二,高时祥的微信朋友圈都会准时更新。这个被他称为“礼拜二讲茉莉”的习惯,源自福州方言中“礼拜二”与“讲茉莉”相同的谐音。
“年轻人不是不喜欢传统,只是需要更生动的表达方式。”如今,高时祥还将传统工艺搬进短视频平台,在AI生成的古风音乐以及文字对白里,动态演示福州茉莉花茶“九窨一提”的传统工序。
在坚守与突破的平衡中,眼下,高时祥正致力于破解传统窨制工艺中“下花量高、成本难控”的痛点,力争实现“减花不减香”。
来源:福州晚报一点号